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算法歧视关涉三个具体的伦理问题:算法公平、算法身份的污名化与隐私。其原因在于:一是数据中预先存在的偏见所导致的算法歧视;二是使用算法本身可能是一种歧视;三是算法决策中数据的抽样偏差及其所设置权重的不同也有可能导致算法歧视。基于此,至少可从技术进路、哲学进路与法治进路三个方向探究规避算法歧视的可能性,进而实现算法公平。  相似文献   

2.
社会工程哲学研究有两个主要视角:一个是以"工程"为核心范畴去阐发社会工程哲学,可称为规范性社会工程哲学;另一个是以"社会"为核心范畴来探讨社会工程哲学,可叫做反思性社会工程哲学。对于反思性社会工程哲学而言,它有三个基本问题需要研究,即社会工程的本体预设、社会工程的认识基础和社会工程的价值维度。对这三个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去解决社会工程的根源性和基础性问题。反思性社会工程哲学体现了辨证理性的实践自觉,对于超越工具合理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递归论不仅是设计和描述算法的一种有力工具,也是理解复杂性系统层次性、有机性的一个重要视角。英国系统科学家斯塔福德·比尔提出的VSM模型,将递归引入复杂性组织系统中,把管理对象看作是目的本身而非工具,将组织系统视作为具有递归功能的活系统,对组织进行递归与多维递归。VSM模型不仅扩展递归理论的应用范围,也将递归作为复杂性组织系统存在、运作和发展的一个基本手段。在方法论上,递归不仅包含还原的功能,还有助于对突现进行理解。  相似文献   

4.
具身AI(embodiedAI)(又称行为主义AI)的很多灵感源自现象学对经典AI的批判。现象学关于人类智能的洞见——非表征性、具身性、在世界中的存在,都转化为了具身AI的设计原则。具身AI的发展和成熟,不仅是对现象学哲学的实证,也是对现象学实践的重大发展。蒙在现象学脸上的神秘面纱,通过具身AI的工作得到了一定的揭示。因此,具身AI是一种不寻常的现象学实践。尽管当前的具身AI,还不能完全体现现象学对人的理解并克服经典AI的难题,但不容质疑的是:具身AI进路使人类向着真正理解和模拟自然智能的目标更进了一步。  相似文献   

5.
人工物研究中存在着三大关系问题:技术与社会相互作用关系的"过程黑箱"问题、人工物结构与功能对应关系的"逻辑鸿沟"问题、技术与经济结合关系的"两张皮"问题。而关系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价值问题的探讨。价值在哲学研究中被认为是主客体关系范畴的标志。人工物研究中三大关系问题的背后隐藏的是深刻的价值变化。由此,价值问题为解决人工物研究中三大关系问题提供了新的研究进路,成为值得继续深化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德雷福斯曾经提出:人工智能的问题既有科技属性,更有哲学属性。因为全部人工智能工作都依赖一个哲学假设:即人类世界是由可清晰表征的始基构成的,而智能就在某种独立的清晰元素之中。但从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的现象学哲学来看,上述理性主义假设是不能成立的。德雷福斯就以现象学为基础来构建他的人工智能批判。近年来,深度学习算法大放异彩,而人工智能似乎已经完全克服了德雷福斯曾经提出的哲学批判。然而,在深入探查近些年来的人工智能工作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尽管人工智能的神经网络进路的确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它依旧没有放弃人工智能表征主义进路的哲学假设,因而仍然无法摆脱德雷福斯的哲学批判。  相似文献   

7.
如何贯通环境科学、环境审美和环境伦理是追求规范性和客观性的科学认知主义所难以解决的一个棘手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科学认知主义者所秉持的认识论科学观。这种认识论科学观具有确定性、客观性、规范性等特点,但其事实和价值的二分与主体和客体的二分却割裂了人与环境的整体关系,造成了关于环境的真、美、善分离。经验自然主义的科学概念对摆脱这一困境具有启发性。科学所具有的情境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决定了作为求真的科学可以连带出来审美和伦理的意蕴。由此出发,我们就可以在某种意义上把关于环境的真、美、善统一起来,并最终走向知行合一的实践性环境哲学。  相似文献   

8.
计算知识论的基本理念既有哲学来源又有语言学来源。通过不同学者的解读和充实,计算知识论成为了一个以归纳问题可解性和归纳方法逻辑可信赖性为核心问题、以可计算理论为分析工具的完整理论体系,为科学推理研究提供了抽象的分析框架。在该框架之下,各种版本的归纳问题得到了重新审视;对可学习性的关注又促成了计算知识论理念与认知逻辑的结合。计算知识论的全新视角及其初显的解题功能都表明:对计算知识论的进一步研究会为科学哲学和知识论领域带来更多有益成果。  相似文献   

9.
分析技术哲学进路由于难以充分描述技术物的"结构-功能"关系,成为在本体论上、继而延伸到伦理学领域的"难问题"。之所以是难以消解的,其原因在于两种"经验转向"的相互割裂。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进路为消解这一"难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和解决思路。一方面,梅洛-庞蒂对身体结构的现象学分析使身体的"结构-功能"获得了稳定的一致性,技术物的"结构-功能"可看作是身体"结构-功能"的延伸;另一方面,技术物所"具有"的道德恰恰是由身体意向性所赋予的,对技术物道德地位的讨论因而不能脱离具体的身体知觉情境。身体现象学进路不仅有助于厘清分析技术哲学的"难问题",而且也有助于弥合两种"经验转向"。  相似文献   

10.
从过程哲学的视角看,物理主义与泛心论都是某种"实体本体论",始终未离开二元论的讨论框架。过程本体论主张以一种动态的、创造性的过程即"现实实有"取代机械唯物论的静态实体。基于过程本体论之上的新版泛心论,可称为"怀特海式的过程泛心论",主张一种动态的、普遍关联的实在观,以一元的"过程"突破传统物理主义与泛心论进路的二元论局限,一定程度上弥合了心身间的认识鸿沟,消解了"难问题"与"组合问题",成为心身问题思考的新进路。  相似文献   

11.
由于信息概念在众多学科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学科根据其不同的目标和不同的历史背景,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方式来处理信息概念。根据研究进路的不同,西方信息研究可分为九类:数学进路目的在于为信息的测量提供精确的数学方法,主要有通信的数学理论、计算理论和组合理论;语义进路研究被数学进路所忽视的语义信息,目的在于提出信息的语义内容的测量;逻辑进路则将信息概念应用于逻辑之中,为逻辑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动力学理论则关注信息的因果动力学过程,力图厘清信息与因果过程的关系,为信息研究提供科学基础;信号博弈论则运用合作博弈论的成果,以自然主义的精神来解决信号是如何自发地涌现出来的问题;泛信息主义则将信息视为像物质、能量一样的宇宙的基本性质——信息不是被解释的对象,而是解释其他现象的出发点。符号学进路则跟随皮尔斯符号学的脚步,提出了富有洞见的符号学信息理论;哲学进路则研究信息概念或信息现象的哲学意蕴,主要包含信息的哲学反思和信息哲学作为第一哲学两种观点;跨学科进路认为信息是多层次涌现的复杂现象,应该以跨学科的角度进行研究。虽然不同研究进路中信息概念的涵义不尽相同,但却可以相互借鉴,为信息研究的未来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关于进化论统计特性根源的争论是当前生物学哲学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非决定论从科学实在论的立场出发,认为进化论的统计特性反映了进化的过程本身就是真正非决定论的。决定论则从工具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进化论的统计特性反映的只是人类认识的局限性,进货过程本身仍是决定论的。还是一种观点认为,进化论的统计特笥与决定论或非决定论的本体论预设没有关系。进化是发生在群体水平的过程,主要由自然选择和随机漂变提供的群体水平的解释是统计性的,因此,进化的理论内在地和不可避免地是统计性的。  相似文献   

13.
在存在哲学的视域下,雅斯贝斯致力于明晰科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他从起源、对象、任务/目标、方法、确定性、公认性、进展性、交流方式、系统九个方面为科学与哲学划界,提出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工具,而哲学的力量于“世界指向”(Weltorientierung)下科学的界限之处彰显,从而将哲学在“自我遗忘”中找回.对于应对所谓“第四次哲学危机”,这是一条值得探讨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传统哲学是一种以概念分析为中心的思辨哲学。思辨哲学"思辨"方法的局限导致了"直觉危机"的产生,引发了对"哲学承诺"的寻找和"去经验"的冲动;技术的进步有助哲学家展开经验导向的实证研究:哲学内外多股力量的合流促进了哲学实验的开展和实验哲学的诞生。实验哲学包括"基于实验的实验哲学"和"基于思辨的实验哲学"两类。运用系统的实证方法特别是"直觉探查"的新工具替代"思辨哲学工具三件套",实验哲学做出了"诺布效应"和"自由意志的时间真实性基础"等一系列重要哲学发现。实验手段是思辨方法的重要补充,有助于解决某些思辨哲学难以解决的问题,新工具引发了一场重要的哲学变革,这同时是当代哲学对认知科学挑战的一种回应。  相似文献   

15.
"田野哲学"(Field Philosophy)是美国近来兴起的一种从事哲学研究的新理念。"田野哲学"不是"田野调查"方法向哲学领域的简单移植,也不是为哲学开辟一个新的研究部门,而是在"新自由主义"的时代语境下如何进行哲学研究的元哲学层面的思考。它主张对哲学进行"去学科化",提倡"跨学科"的研究模式和"自下而上"的研究进路,增进哲学的社会参与度。"田野哲学"的主张和理念涉及当今哲学研究许多原则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对于我们今天如何从事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确定性的普遍寻求,是西欧文艺复兴以降知识界的思想气候,形而上学在近代的曲折遭际,即在此背景下展开。从笛卡尔、斯宾诺莎中经莱布尼兹再至康德,形而上学的自救之路在根本策略上经历过一个巨大的转换,即从模仿数学、尤其是几何学转变为模仿自然科学、尤其是物理学,最终康德找到了根自形而上学本性的根本方法"先验逻辑"。理性的内涵,也由17世纪倾心于"几何式"的"分析理性"和"演绎理性",一变而为18世纪那种既不同于前者、又有别于黑格尔的"思辨理性"和20世纪的"工具理性"的、以牛顿力学为典范的"分析还原而后理性重建"的理性精神。对知识之确定性根源的哲学探究也由17世纪的"根基"和"方法"路向转为18世纪的对"形式"和"功能"的考量。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介绍了计算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进路,在此基础上分别探讨了大数据社会分析和社会模拟研究两种不同进路在方法论层面所面临的挑战。大数据社会分析所面临的方法论挑战主要源于其所利用的数据通常并非为特定的研究问题而产生,以及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方法对很多研究者而言是一个"黑箱",这些都使其难以保证研究结论的可靠性。在社会模拟研究中,无论是将模型视为一种思想实验,还是追求对现实的仿真,抑或兼顾模型的真实性与简洁性,模型的有效性都存在很多问题。本文认为,应对这些挑战的主要途径包括挖掘计算社会科学自身的潜力、加强计算社会科学与传统社会科学的结合以及加强计算社会科学不同进路之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18.
因果度问题     
主流因果理论将因果关系视为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因果度的问题。但是,无论是就理论哲学而言,还是就实践哲学而言,因果度问题都具有独特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意义。目前,国际学术界关于因果度问题的研究主要呈现为结构方程理论、概率理论和博弈论理论三种进路。这些理论提供了思考因果度问题的宝贵尝试,但各自均存在一些难以克服的困难。借助刘易斯反事实条件句因果理论,可以尝试勾画一种新的因果度概念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9.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3):108-112
怀特海的自然观赋予各个现实存在相较于其他现实存在之存在价值,其将有机体、系统作为价值主体,拓宽了价值主体的界限,把彼此联系的所有事物都纳入其广义的价值论体系之中。怀特海的思辨方法正是将价值经验给予更加宽广的自然界,籍此考究人和自然的关系,因而契合了自然价值、生态环境价值等的现实需要。在怀特海哲学理论的基础上,建设性的后现代学者由此拓展出了一条"复魅"之路。他们提出了所谓的"泛经验主义"。然而,"泛经验主义"的"复魅"道路是行不通的。人与自然之间的这种整体的价值关系是由于人的普遍性而建立起来的。在当今世界居主导地位的仍然是无神论与唯物主义,意图通过先前的逻辑来还原自然之神性势必难以实现。我们应该另觅佳径,此乃实践哲学之进路。  相似文献   

20.
于光远的休闲哲学是关注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哲学,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为理论依据,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休闲理论与实践,对休闲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作用进行了详尽的阐发,提出休闲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指向人的生活的幸福与愉悦,是人"成为人"的必经路径,表征着人的活动的价值指向和道德选择。于光远休闲哲学具有实践性、创造性、价值性和历史性等几个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