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当代中国的科学传播有三个名称:科普、科技传播和科学传播,分别代表科学传播的三个群体和三种模式。由中国科协所主导的科普是主流和正统,拥有国家主义、功利主义、科学主义三重特征,近20年来有边缘化趋势。科技传播的研究者主要是传播学家,主要关注传播手段和传播效率,与科普理念没有冲突。科学传播的倡导者主要是科学史家和科学哲学家,挑战主流和正统科普的三大意识形态。以北大科学传播中心为标志,形成了中国科学传播的批判学派。三种模式仍然处在剧烈的互动和融合过程之中。  相似文献   

2.
符号互动论与科学社会研究的互动关系是揭示科学的社会建构论兴起的一条重要线索。本文考察了崔蒙学派在生殖科学、脑神经科学及癌症遗传学三个领域的经验研究工作及其提出的"社会世界"的理论内涵,阐释了符号互动论为当代科学社会研究提供的批判和反思视角,并就其意义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从“危机”到“新方向”六十年代末,非理性主义思潮在西方日益泛滥,科学哲学面临着“危机”。许多哲学家尖锐批判了非理性主义,但何去何从,傍徨不定。正在此时,夏佩尔(Dudley shapere)提出了“信息域”理论,被认为指出了“新方向”,后来形成“新历史学派”,在七十年代起着重要的作用。“新历史学派”继承了“历史学派”重视科学历史分析这一基本原则,并吸取了其中一些合理因素,如批判“积累观”,重视科学革命,承认科学活动是个开放系统,要考虑社会和心理因素等。同时他们也尖锐批判了“历史学派”的某些严重的理论缺陷。“新历史学派”认为,以库恩为代表的“历史学派”过分夸大社会和心理因素,夸大“科学共同体”的作用而贬低理性在整个科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他们的“范式”具有僵硬性,不能随时“倾听”事实的声音。他们否认科学发展的继承性,宣扬革命前后理论“不可比”。他们否认科学进步意味着逐渐接近客观真理,而以解决问题能力和预见能力作为进步标准。凡此种种,“新历史学派”都给予批判。他们对费耶阿本德的批判更多,因为他把“历史学派”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和社会化媒介的发展,对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产生巨大影响,国外的学者在公众理解科学和参与科学传播领域做了大量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从科学家新媒介素养、公众社会特质和个体特质以及科学信息的媒介框架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影响公众参与和理解科学的影响因素,这些探讨和研究成果可以清晰地建构出科学主体、媒介主体和公众主体三位一体的科学传播理论研究框架和范式,该框架范式和现有研究的不足也为未来的研究指出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一个统一的科学范式需要一个与之相适应的本体论理论。正在形成的信息科学范式的本体论理论是什么?这是当代信息哲学研究的问题。霍基奇奈尔设想了一个信息科学范式蓝图,由于缺乏对信息本质的探索,他的范式更像是一个复杂系统科学范式框架,但其提出的本体论规律却具有很强的时代创新性。当代物理主义信息哲学对传统本体论的妥协和计算主义信息哲学搁置本体的态度,使它们无法为信息科学范式提供合适的本体论内核。但辩证唯物主义信息哲学依据其对存在领域的根本变革,不仅提供了一个最大外延的且具有强大解释力的哲学信息概念,还十分契合于霍基奇奈尔提出的信息科学范式的本体论规律。因而,在双重批判(哲学对科学的批判与哲学对自身的批判)的基础上,辩证唯物主义的信息哲学能够提供信息科学范式所需的本体论内核。  相似文献   

6.
库恩范式论的心理学方法论蕴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心理而言,库恩的范式论蕴涵着丰富的方法论思想,在心理学研究对象上,范式论对科学主义的分析与批判和对科学中人性的张扬,有助于科学心理学重新回到人这一主题,在心理学研究研究方法上,范式对自然科学的解释特征的阐释,使人文心理学的解释学方法纳入科学心理学成为可能;在心理学理论建设上,范式论批判了科学的“积累观”,这就使理论心理学可能走向复兴。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库恩"范式1"和"范式2"的分析比较,按照工程的实践本性选择"范式1"为构建工程知识论研究"新范式"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对现有三种主要的工程知识论研究范式——文森蒂—皮特的研究范式、荷兰学派的研究范式、殷瑞钰—李伯聪的研究范式进行述评,批判地吸收借鉴这些研究范式的思想,以"朝向工程事实本身"的现象学态度和方法,力...  相似文献   

8.
在科学知识结构的研究中,以库恩为代表的社会历史学派从历史分析的角度,提出了范式等核心概念并以此为基础展开研究。而不同研究传统下的俄(苏)科学哲学在20世纪60年代也提出了自己的核心概念——科学世界图景。科学世界图景与范式都具有前提性知识的地位。在方法论层面,它们都作为解释科学革命的核心概念。二者的"同中之异"表现在结构学和动力学的分析中,导致这种差异的根源在发生学的层面,在于概念提出的语境根源。科学世界图景与范式展现出的结构学、动力学和解释功能上的差异,揭示出科学知识结构研究的两种不同的语境——哲学与历史。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传播学和出版学的角度论述了晚清时期西方科学在中国各领域的普及传播,主要涉及译书出版、口岸传播、留学生传播、通过日本转口输入、办学和实物传播等模式.文章分析了晚清出现传播科学高潮的成因,提出研究近代西方科学与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接触规律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并认为这些规律是今天中国科学传播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该文初步分析了这些传播模式的特点、作用以及各种模式之间的联系,并结合今天科学传播进行一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10.
唯物辩证法视角下的库恩科学发展范式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科学哲学的主流评价中,库恩的科学发展范式模型因为结合了科学社会学和科学心理学的因素而显得大异其趣。同时,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英国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就认为库恩的研究“是对科学哲学的降低”。然而,目前为止鲜有人对库恩的范式理论做唯物辩证法解读。在唯物辩证法视角下,可以看到库恩的范式模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逻辑实证主义和批判证伪主义科学观的有机整合,还在局部显现出对其后理论一定意义上的涵盖。从唯物辩证法的视角看,范式模型不仅符合其最根本法则——矛盾法则,也体现出了事物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1.
论科普的立场与科学传播的信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技术普及除了国家立场和科学共同体立场外,还可以设想一种个体公民立场,这三种立场与三种科普模式有大致对应关系,其中传统科普对应于国家立场,公众理解科学对应于科学共同体立场,而面向公众的科学传播对应于个体公民立场.作为科普新形态的科学传播,也有自己的若干信条.  相似文献   

12.
读了库恩的近作《科学知识作为历史产品》后,使人感到60年代初期革命风采奕奕的库恩又回来了。在这篇文章中库恩的传统的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发动了新的进攻,而且这一次是从哲学认识论的基础上进行的批判,因而它必将对历史学派的科学哲学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拟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库恩的范式进行一些分析。有的人似乎更喜欢60年代初期的库恩。尽管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库恩对范式有许多的用法,然而正是这些不同的含义为读者和解释者留下回旋和发挥的余地,从而成为一种新的科学观进一步发展的基点。从70年代末产生的认知科学看来,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哲学传统和历史学派的科学哲学  相似文献   

13.
埃德加·齐尔塞尔是20世纪奥地利著名的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作为维也纳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一反这个学派其他成员用非经验方法研究科学和忽视社会因素对科学的影响的做法,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现代科学的根源问题,提出了科学史上著名的"齐尔塞尔论点".齐尔塞尔强调经验研究在社会历史发展领域研究中的应用,认为社会历史发展和自然界发展本质相同,都有规律可循.从此意义上而言,齐尔塞尔才是一位真正的经验的逻辑经验主义者.  相似文献   

14.
莱伊是20世纪上半叶法国哲学家和科学史家。他在1907年分析学术思潮,提出批判学派术语,受到列宁等思想家的关注。本文探讨莱伊与批判学派之间的学术关系,指出他的科学哲学思想主要受惠于彭加勒,并与批判学派其他代表人物的思想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5.
国内科学传播研究:理论与问题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近年来,科学传播日益引起国内学者的重视,相关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这些研究更多的是注重传播内容,而忽视了本来就是传播学最重要内容的对传播机制的研究。另一方面,简单地以科学传播替代传统的科普概念也是存在问题的。有关这些问题的讨论,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科学传播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维也纳学派一直被看作维特根斯坦的模仿者,尤其是其证实主义的观点,更是被认为直接受到了《逻辑哲学论》(TLP)的启示。本文从"证实"问题出发,以"对象"这个概念为切入点,试图澄清二者之间的真正关系。在TLP中"对象"代表的不是可观察的事物,只是逻辑上的设定。这表明TLP中没有对经验的讨论,从而也没有证实的思想。在1929年之后,维氏将语言的意义建基于实指定义上,并开始讨论证实问题,但对经验的关注只是他向日常语言过渡的一个阶段。因此维也纳学派和维特根斯坦的相似性只是逻辑形式上的相似性,维也纳学派力图建立统一的科学语言,解释科学语言和科学认知如何融合逻辑和经验这两个要素,而维氏的关注点则在日常语言所折射出的生活多样性上,不同的语言观造成了他们根本立场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混合方法是作为定量和定性方法之外的第三种选择出现的,但被称作"第三种研究范式"并不合适,目前处于萌芽和发轫阶段的混合方法研究尚不具备"范式"的特征要件,其作为方法论体系的哲学立场和世界观究竟是什么,目前也未形成普遍共识,实用主义只能对混合方法的相容做出实用性解释,而缺乏对21世纪世界科学革命、思想变革的深刻理解。"复杂性范式"是一种具有世界规模的科学哲学思潮,作为混合方法研究的哲学立场被提出,能够从认识论基础、策略指导、世界观图景等层面为不同研究方法跨学科、多技术集成提供强有力的理论辩护。  相似文献   

18.
面对科学技术的强权,科学技术批判理论执着于机会与威胁的不同批判立场,在科学的道德评价上陷入二难抉择的困境;海德格尔拒绝道德理性,企图通过技术的形而上学批判而消解科学的强权,此做法也行不通。现代科技并不能回避道德的审视,但是,现代科技问题的悬而未决性质,决定了科学伦理学必须做出方法论上的转向。赫费认为,恢复判断力的德性地位,实现对科学问题的准确诊断,能够克服现代科技强权的二难困境,这在方法论上构成了对科学技术批判理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19.
贝尔纳是天才的科学家,物理、化学和生物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方面的先驱者。他在对英国科学传统进行总结继承和批判的同时,也对整个科学与社会的历史进行了全面考察。为了重构科学与政治的和谐,达到科学为民谋利的目的,他以苏联社会主义为模板,借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式进行了科学政治学研究,形成了他的科学政治学思想,凸现了研究的基本纲领。但是,他的理论更多地表现在形式逻辑的论证上,未能对政治调控科学提出具体模型和方案。  相似文献   

20.
迈克尔·马尔凯(Michael Mulkay)创立的话语分析研究纲领,是科学知识社会学领域中与宏观利益学派、实验室学派并列的三大流派之一。与传统话语分析模式(如默顿结构功能功能主义话语分析模式、普赖斯科学计量学模式)及其它一些SSK学者(如科林斯的论坛分析范式、谢廷娜网络分析模式)将特定性质的科学话语(正式的或非正式的)作为可靠的信息源不同,话语分析研究纲领将科学话语视为一种分析的议题。以"解释的扩展难题"为引子,话语分析研究纲领从主体维度、文本维度、规范维度、史学维度四个层面构建了科学话语与科学世界之间的修辞关联模型,表明了科学话语作为科学文化与实践的"行动者"特质,并解构了科学话语与科学实在之间的同一性观点,成为再审视传统社会学及前期科学知识社会学的重要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