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语义外在论观点的提出,引发了关于外在论与自我知识相容性问题的广泛讨论。柏高先针对柏芝的相容论论证提出的记忆论证是非相容论的重要论证之一。然而,柏高先的论证由于对记忆持有内在论的看法受到相客论者的批评。拉德娄等人提出外在论的记忆观,进一步辩护外在论与自我知识的相容性。值得注意的是,外在论的记忆观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却是动摇记忆的认知地位。本文提出,只有一方面将记忆内容看做是窄内容,即看做是从被记忆的原初信念内容中抽离出来的那部分得到明晰表征的、不受语境约束的、跨语境的内容;另一方面将自我知识看做是宽知识,用具有语境约束性质的自我知识取代笛卡尔的单纯“我思”式的自我知识,外在论与自我知识的相容性才能得到有效的辩护。  相似文献   

2.
另一种科学另一类哲学--女性主义立场论科学哲学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主义立场论是女性主义的一种形式.女性主义立场论科学哲学作为另一类哲学,对主流科学认识论的基础客观性进行了批判,并依据女性主义的立场,建构出自己的知识理论,即作为另一种科学的女性主义后续科学.  相似文献   

3.
全球视角可以说是二十一世纪以来科学史上最受瞩目的学术趋势,基于此种视角展开论述——“全球视角下的科学”或“全球科学史”,正是方兴未艾。本文首先回顾近三十多年以来科学史领域中的“全球转向”,重温主要的认识框架和观点,其次探讨“多中心”世界这一构想和比较视角对自然知识的全球史所具有的意义,提出运用一种相对的观点,将现代科学视为在世界各地展现和发展的众多知识实践之一,使得科学史转化为一种全球化、去中心化的历史。最后以药材知识的案例设想一种全球知识史的框架——刻画文本和实物跨地理界限的流动以及多种文化在生产知识的实践上所呈现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关于自我欺骗的道德心理学理论主要分为意向论和非意向论两大阵营。以戴维森为首的意向论阵营强调自欺是一种意向行为,按照一种人际间欺骗模型来认识自欺。意向论者认为人的心灵可以分为不同的人格系统,试图用一种非理性的心理因果性来解释自欺。以梅勒为首的非意向论者反对人际间欺骗模型,从而也反对把自欺看作一种意向行为,梅勒试图将自欺与认知心理学对接,认为自欺是由人类的认知特点造成的,而不是人自主造成的。梅勒提出偏差信念论之后,英美学界对自欺的讨论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这些新的观点又各有各的问题。我们将看到,引入不同的自我知识的理论能够帮助完善以上各个理论,为解决它们的问题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5.
尼采的知识批判理论通过在知识论、价值论和生存论等层面上对科学知识的哲学批判,旨在凸显科学知识的有限性。在科学知识与自然世界之间成立的是隐喻关系,科学知识深受认知视角的局限,传统认识论对科学知识的视角有限性的忽视,助长了那种将知识道德化,无限推崇科学价值的科学乐观主义。科学乐观主义对科学知识单一视角的无限推崇,遮蔽了艺术与哲学等提供的其他丰富多彩的解释世界模式,让人性与文化变得贫乏与单调,从而导向了虚无主义的后果。尼采借助其唯美主义思想对知识的审美化,力图在虚无主义的时代为文化的多元发展与生命的自我提升探寻一条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理解的可传递问题——理解是否可通过证言传递,是当代理解论的重要问题。扎格泽博斯基等反对者主张,理解无法通过证言传递,因为理解是一种能力,且理解的传递涉及额外的认知工作。格林等支持者认为,能力能够通过证言传递,且当听者具备理解所需的背景能力和背景知识时,理解的传递不涉及额外的认知工作。两个维度的现有研究都采用了质性研究方法,错误地把理解的可传递问题视为“是-否”的定性问题,而不是与主体认识程度相关的量化问题。认知程度主义采用了量化立场与方法,认为理解是有程度之分的,并借助最大理解概念来量化理解度。从理解度视角上看,所有理解都能通过证言传递,只是存在程度之别。  相似文献   

7.
毕勋磊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5):84-88,100,127
如何认识技术标准是有关技术标准研究的最基本问题,已有研究主要从经济学、社会学等视角来认识技术标准,往往忽略技术发展规律对技术标准的影响。本文从技术知识论角度,将技术标准看作一种技术知识,具体探讨技术标准作为编码化知识的特征以及技术标准与人工制品之间的关系,从而开拓对技术标准认识的全新视角,为解决技术标准研究领域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女性主义立场论与马克思主义阶级立场理论的亲合与分离以及其激进的政治立场所面临的困境,指出当放弃了对多元立场的独断论的政治赋权,温和的女性主义立场论对科学与政治关系的认识将呈现出更民主与更合理的理论向度。  相似文献   

9.
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困境主要在于:实证主义方法论与解释学方法论的二元对立,以及由各自内在缺陷所导致的研究实践与真实社会世界的背离。从社会科学方法论所隐含的哲学世界观来看,一种走向语境论的趋势已成为必然。语境论世界观的根隐喻是"历史事件"或"语境中的行动",它所蕴涵的认知视角、分析路径及其揭示的语境的本体论性,可为社会科学方法论开创第三种立场。语境论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主要倡导案例研究式的操作方法和应用模式。基于此,这种方法论能够吸收并综合各种方法论立场的优势,克服它们的不足,进而在很大程度上消解现有立场的二元对立,并为社会科学方法论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0.
从自然主义的视角出发,科学知识社会学的早期代表人物布鲁尔把逻辑知识等同于集体共享的推理模式,探求逻辑知识的自然与社会基础。在他看来演绎推理是建立在人类生物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惯例,逻辑必然性是一种道德必然性,逻辑的强制力来自于社会。逻辑规则作为社会惯例,是自我指涉、自我创造、自我证立的。  相似文献   

11.
算法伦理问题直接产生于算法设计实践,而算法设计的伦理问题源自不同算法设计者的伦理立场,是现实世界与技术界互动交融的结果。根据算法设计主体的差异化价值取向,可将相关伦理立场分为功利论、契约论、义务论、德性论等四大类型。算法设计的四种伦理立场在治理中极易导致四种特性鲜明的伦理倾向,即功利论下技治主义的弱正义性、契约论下规则主义的强形式公正性、义务论下规范主义的弱目的性以及德性论下自律主义的不可控性。算法设计的伦理治理应以构建负责人的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网络为指引,在实践中要遵守算法向善的基本价值立场,坚持公共善的核心伦理导向和负责人的可持续发展观,实现算法设计道德化的全流程覆盖并完善相关伦理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2.
已有关于技术人造物的本质认识主要存在客体和工具两种隐喻,始终囿于自然与社会、人与物的二元对立思维传统。基于反二元论的立场,拉图尔依托对现代性的批判与符号学思想,提出了技术人造物的行动者网络隐喻。立足行动者网络隐喻,拉图尔提出了"实作论"以还原技术人造物的历史质,创新"技术解释学"以还原技术人造物的关系质。  相似文献   

13.
常人心理话语似乎承诺了信念、欲望等心理实体,这引发了心理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在反实在论阵营中,以主张抛弃常人心理学的消去唯物论为代表;近年则兴起心理虚构论这种新的诠释立场,其关注点从实体转到话语,主张常人心理学是应予保留的有用虚构,人们在述说心理话语时并未承诺心理实体,而只是在断言虚构中的事情或在佯装游戏。心理虚构论有工具论色彩,面对着自我反驳等一系列质疑挑战,但这些困难尚不足以驳倒它。  相似文献   

14.
在技术社会学视野中,技术决定论由社会的技术决定命题和技术的自我决定命题构成。马克思的技术决定论者形象主要是20世纪上半叶马克思主义在美国化过程中的观念误构,这源于决定论思维对辩证法思维的挑战、现代性的技术逻辑对资本逻辑的替代以及意识形态论争对学术论争的干扰。技术决定论历史困境的实质是将技术系统从社会系统中抽离而出的本质主义困境,具体表现为技术工具化假定或技术实体化预设。与境论纲领和早期社会建构论侧重批判技术的自我决定命题,技术编史学与后建构论深入反思了社会的技术决定命题。由此,技术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建构论立场有助于超越当代对各类技术决定论的迷思。  相似文献   

15.
来自科学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面对同侪分歧时坚持己见具有认知益处。这一认知益处在多大程度上对同侪分歧的调和论立场构成挑战,亦或为坚持论立场提供支持,取决于我们如何恰当地回应两个关键性的质疑。其一,分歧的认知益处论证因何是一个相关于合理信念的论证,而不是关于其他态度的论证;其二,如何诉诸一种广义认知合理性理解,来论证面对分歧时基于认知益处而坚守信念是一种认知上合理的回应。由此,一种基于认知益处的论证有望为同侪分歧的认识论难题提供一个富有启发性的回应。  相似文献   

16.
在动物权利视域,人们对动物是否拥有道德权利持有不同立场,但他们似乎都对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存有一定程度的曲解与误读。重新认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厘清自然选择与"弱肉强食"、物种差异与物种歧视、道德能力与道德权利的逻辑关系,对深入探讨动物权利问题具有鲜明的理论价值。本文不主张动物拥有实质性的道德权利,但认为动物权利论是人类对动物道德本分与道德责任的一种表达,是人类生命自我扬弃与进化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7.
普兰廷加主张知识是被保证的真信念,而保证由三个密切相关的核心要件构成:恰当功能、设计计划和可靠性。无疑,恰当功能主义存在诸多问题,如与可靠论的区别问题、知识论的本体论蕴含问题等,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普兰廷加把为知识寻找"第三个条件"的后葛梯尔式知识论路径视为理所当然,导致其既不能坚持认知官能本身的探究,又不能在新的视角下重新审视知识的构成与本质。因此,为了弥补这两方面的缺陷,一种合理的建议就是引入当代德性知识论所实践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即深入挖掘人的理智德性及其认知意义。  相似文献   

18.
意义问题是语言哲学、逻辑哲学、分析哲学中的基础而核心的问题。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布鲁尔等人提出意义的有限论观点,主张概念的先前使用并不决定其后续的用法,总是存在历史学家或社会学家追问概念何以被如此使用的问题。意义的有限论观提供了一种思考与理解意义与知识的独特方式。  相似文献   

19.
博奇(Tyler Burge)对于内容外在论与自我知识的观念提出许多重要的看法。他主张心理内容部分是由思想者之外的社会环境与物理性质所决定,认为外在论与自我知识观念两者是完全兼容的。该观点遭到很多哲学家的质疑,博奇对各种质疑进行了回应,并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有效的辩护。  相似文献   

20.
戴维森的真理-意义理论基于对符合论与融贯论两种理论传统的内在缺陷的超越以及对奎因、塔斯基等人的技术手段的拓展.然而戴维森的理论内部存在技术上和哲学上两方面的问题.本文在继承和超越戴维森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一种理解"真理概念"的视角,继承之处在于把真理概念放在交往、解释活动中,超越之处在于把真理概念作为交往、解释活动中的反馈中介.作为反馈机制的真理概念可以作为一种真理理论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