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于光远(1915.7.5—2013.9.26),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长期致力于哲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的研究。中国自然辩证法的形成和发展,与于光远多年的勤奋工作是分不开的。于光远有关"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34年他由上海大同大学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的形成和发展,与于光远多年的勤奋工作是分不开的。1990年,于光远著文《一个哲学学派正在中国兴起》。他说这个学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的"一二·九"运动,它使中国许多学习自然科  相似文献   

3.
[编者按]近年来,于光远先生提出了"四种消费品"理沦,主要观点曾先后发表在<北京日报>、<中外名家论坛>、<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年第11期)上,作为一个新的学术思想引起了学界同仁的兴趣与关注. 2004年4月28日编辑部组织召开了一个<于光远:我的四种消费品理论>一书座谈会,与会者都发表了各自的观后感.现通过笔谈形式发表出来,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4.
<正>根据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2006年第五届常务理事会决定,于2007年11月6日在重庆举办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期间正式成立休闲哲学专业委员会。推举于光远、龚育之、孙小礼、王文章、刘梦溪等为学术顾问,成思危为第一届主任委员。休闲哲学系于光远先生晚年开拓的最后一个学科领域,他于1995年7月组织休闲研究,1996年发表"论普遍有闲的社会",并指出:"休闲是同社会生产力联系在一起的事物,是人类社会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意味着闲暇的生产和增长。休闲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目的之  相似文献   

5.
<正>2013年9月26日,当代最伟大的学者之一、最有活力的思想家于光远离世了。他呕心沥血,无时不思、无时不写,给我们留下近三千万字的精神遗产,记录着他与时俱进的经验教训。我是1958年在中央党校第一届自然辩证法研究班学习时,第一次见到于光远老师并且聆听他的教诲。从此我追随他一直从事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和教学工作。1985—1995年我有幸在他身边工作,他是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理事长,我是副理事  相似文献   

6.
于光远是中国自然辩证法事业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提出的"社会的自然"既是自然辩证法学科的研究对象和逻辑基础,也是自然辩证法学派的核心观点和历史起点。社会的自然是打上人类产业实践烙印的、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相生相伴的、社会规律也要发生作用的自然。人类在生产好的社会自然的同时,也在不可避免地生产着坏的社会自然,雾霾的产生与治理过程再次证明了于光远的远见卓识。自然辩证法工作者要想为国服务,就必须研究社会的自然。  相似文献   

7.
时代问题是于光远先生一直关注并潜心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也是他作为一位颇具影响的著名理论家、经济学家和哲学家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睿智的思想所选定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早在1996年,于光远先生就先后在其发表的两篇分别题为“文明的亚洲和亚洲的文明”(也称“当代与当代文明”,载于光远著:《文明的亚洲与亚洲的文明》,经济  相似文献   

8.
正周培源,1902年8月28日出生于江苏宜兴,1928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29年回国任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我国理论物理和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湍流模式理论的奠基人,被称为世界当代流体力学四位巨人之一。他也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曾任北大校长、中科院副院长、中国科协主席、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他还是杰出的教育家,许多著名学者都曾受教于他,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一任理事长于光远就是他的学生。早在1955年,周培源与于光远、王竹溪、黄昆、徐光宪、沈同等著名科学家一起,在北京大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 ,于光远先生提出了“四种消费品”理论 ,主要观点曾先后发表在《北京日报》、《中外名家论坛》、《自然辩证法研究》(2 0 0 3年第 11期 )上 ,作为一个新的学术思想引起了学界同仁的兴趣与关注。2 0 0 4年 4月 2 8日编辑部组织召开了一个《于光远 :我的四种消费品理论》一书座谈会 ,与会者都发表了各自的观后感。现通过笔谈形式发表出来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正>敬爱的于光远同志于2013年9月26日与世长辞,虽然已是98岁高寿,我还是为他未能活到百岁而感到遗憾。但仔细想想,从于老一生的贡献看,他的工作年龄和学术年龄实际上早已超过了百岁,甚至超过了二百岁、三百岁!于老一生有很多创造性贡献,创建中国的自然辩证法事业就是其中之一。1996年,在庆祝于光远从事学术工作六十周年时,我得知他在自然辩证法方面的文章经初步汇集就有228篇!这个数字即  相似文献   

11.
看了于光远先生对汉字方块字改为阿拉伯数字的问题所提出的意见(<科技术语研究>2003年1期),我深有同感.  相似文献   

12.
看了于光远先生对汉字方块字改为阿拉伯数字的问题所提出的意见(《科技术语研究》2003年1期),我深有同感。  相似文献   

13.
<正>2013年9月26日,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的创始人于光远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于老一生学贯"两科",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在整个学术生涯中,他开拓了许多新的学科领域。同时,于老还积极探索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现代社会经济生活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国许多经济体制改革和建设中的重大理论问题都是由他率先或较早提出,并参与了许多重要的决策。他是中国当代思想解放运动和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作为他所开创事业的继承者,努力弘扬和践行于老"独立思考,只服从真理"的精神,追思和传承于老的  相似文献   

14.
<正>于光远是我的恩师。他不仅是我学术生涯的启蒙者,人生道路的引导者,而且是我遭受磨难时的雪中送炭者,始终给予我慈父般的关爱和温暖。他的离世,我无限悲痛,他的崇高品格和谆谆教导将永远铭刻在我的心里。于光远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经济学家、思想家,是一位博学睿智、著述等身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在半个多世纪的学术活动中,开拓了许多新兴学术领域,提出了一系列独特的新思想、新观点,对我国的学术、文化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正>原定2014年2月举行的"于光远学术思想研讨会"因故延期,拟于2014年9月举行,具体时间另行通知。论文投稿截止时间顺延至:2014年8月31日。望学界同仁踊跃投稿!投稿要求:论文格式请参照《自然辩证法研究》投稿要求。投稿邮箱:zrbzhf@vip.sina.com  相似文献   

16.
于光远的休闲哲学是关注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哲学,它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理论为理论依据,借鉴了西方发达国家的休闲理论与实践,对休闲的本质特征和社会作用进行了详尽的阐发,提出休闲在本质上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它指向人的生活的幸福与愉悦,是人"成为人"的必经路径,表征着人的活动的价值指向和道德选择。于光远休闲哲学具有实践性、创造性、价值性和历史性等几个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正>华中科技大学科技哲学博士点挂靠于人文学院哲学系逻辑与科技哲学学科,且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科技发展与人文精神"的主要支撑单位之一。张华夏、邹珊刚、林定夷、申仲英、康宏奎、李少白、殷正坤、宋子良和李思孟等知名学者先后在本学科任教,并承办了自然辩证法第一次全国性学术会议,科技史第一次全  相似文献   

18.
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学习和运用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4年3月23日,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潘梓年同志和于光远同志邀请了一些同志开会座谈,讨论如何推动科学技术人员学习毛泽东思想,学习哲学,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运用哲学,开展自然辩证法研究的问题。座谈会由于光远同志主持。于光远同志首先说明了这次座谈会的目的。他说:自然辩证法的工作,主要有两个方面。参加思想理论战綫上反对帝国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的阶级斗争,是一个方面。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是另一个方面。我们不但要抓前一方面的工作,也要抓后一方面的工作。1958年到1960年,配合技术革命、教学改革,我们搞过一阵。1960年,在哈尔滨开了“科学技术人员学习毛泽东思想的座谈会”,推动了一下。现在,新的生产高潮、科学实验高潮正在到来,有必要进一步推动这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著名科学哲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金吾伦先生于2018年1月20日上午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金吾伦先生1937年11月生于浙江萧山,1964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同年考入中国科学院哲学所自然辩证法研究室攻读研究生,导师为于光远、龚育之先生。1967年留所工作,曾在"文革"期间遭受过不公正对待。1986年被聘为哲学所副研究员,1991年任研究员。金吾伦先生的学术视野宽广,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自然辩证法通讯》于1978年经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创立,为此在中国科学院专门成立了《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首任社长为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首任主编由著名哲学家于光远担任。1979年1月,《自然辩证法通讯》正式出版第一期"创刊号",当年为季刊;1980年,经过一年的成功运行之后,《自然辩证法通讯》由季刊改为双月刊。继于光远之后,先后担任主编的有李宝恒、范岱年、李醒民和胡新和,现任主编为胡志强。《自然辩证法通讯》第一、二、三届编委会由范岱年担任主任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