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针对当前机器学习面临的结构机制认知不足、学习方式自主性不强、模型推理适应性不高和学习形态封闭单一等重大挑战,本文针对如下3个关键科技问题进行阐述:(1)多任务知识迁移和模型动态自适应学习机制;(2)协同多智能体系统的分布式自组织和自演化学习机制;(3)面向结构化数据在线学习的动态建模与评价。建立面向多任务知识迁移的自适应元学习框架;提出基于层次共识的多智能体自组织协同学习与自演化机制,构建基于弹性关联拓扑的智能体分布式学习方法;搭建基于结构化、自组织和自演化学习框架的仿真验证系统。为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方法和计算模式,支持媒体语义学习、实时计算和知识发现等重大应用。  相似文献   

2.
论知识定义的困境与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知识定义的传统分析自从葛梯尔问题出现之后就陷入了困境.反思"知道"与"知识"的区别,指出传统分析所体现的"主体-客体"二元认识模式的缺陷,从"知识的功能"角度反思"知识的条件是什么",从讨论和解决"知识是否具有客观有效性"、"客观有效性是否就是公共性"、"公共性是否是确证知识的合理条件"等问题,可为知识的准确定义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湍流是制约我国航空航天飞行器设计的卡脖子问题。在计算流体动力学( CFD )日益成为飞行器设计的主要手段时,如何构建湍流的数学物理模型是最突出的基础科学难题。我们以复杂系统的新认识为基础,从理论、实验、计算等多方面形成一个突破湍流世纪难题的新思路。理论上,我们构建了结构系综理论新框架,在物理思想上将经典的朗道平均场理论推广到非平衡系统,形成基于广义李群变换的多层结构模型;在方法上创新发展了序函数分析方法,从精确数值模拟和实验测量的经验数据中提炼湍流场的物理结构参数。这一工作在探索飞行器相关的壁湍流的物理对称性原理方面取得了圆满的成功,首次获得规范壁湍流的解析解,确认了新的普适卡门常数0.45。同时,我们以钱学森系统工程的思想为指导,组织了湍流实验和计算平台的建设,针对飞行器典型流场实现了实验、计算和理论的联合攻关,并组织实施了工程计算平台的建设。这些努力为新一代工程湍流模型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信息技术接受模型之所以成为现代信息系统文献中最多产的、最成熟的研究领域之一,其影响不仅在于模型本身,还在于它深刻的技术哲学意蕴。具体表现在:信息技术本身具有解释的弹性和中介属性,模型的演进符合技术哲学的"约束机制",模型的研究方法采用了技术哲学中的还原方法,模型的本质体现了技术哲学的认知思想,模型的研究对象说明了其暗含的集体意向性前提,模型的构建体现了建构主义哲学思想,模型的扩展和应用体现了技术哲学中的转换性思想。  相似文献   

5.
计算知识论的基本理念既有哲学来源又有语言学来源。通过不同学者的解读和充实,计算知识论成为了一个以归纳问题可解性和归纳方法逻辑可信赖性为核心问题、以可计算理论为分析工具的完整理论体系,为科学推理研究提供了抽象的分析框架。在该框架之下,各种版本的归纳问题得到了重新审视;对可学习性的关注又促成了计算知识论理念与认知逻辑的结合。计算知识论的全新视角及其初显的解题功能都表明:对计算知识论的进一步研究会为科学哲学和知识论领域带来更多有益成果。  相似文献   

6.
量子计算是建立在量子力学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计算,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突破现有的传统计算设备之计算能力的计算方式。量子计算具有"反直觉"的特点,这使得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认为是常识的知识在量子计算中不再成立;同时,我们在一般的认知能力中认为决无可能发生甚至有些"唯心主义"的现象恰恰成为量子计算可能远远超过传统计算的有力证据。量子计算特别是量子计算机近几年的巨大发展启示我们,哲学是科学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哲学的发展和进步同时也可解释科学并促进科学的发展。科学的发展可能存在着本质的局限性,哲学也许能在更高的层次对这种局限性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认知动力系统模型作为新的认知范式,将身体与环境作为两个重要的参数纳入到认知操纵过程之中,体现了一种新的认知理念。但它在批评传统的认知主义研究模型的同时,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在对待认知的时间维度时,过分倚重认知发生的在线性耦合,忽视离线的去耦过程;完全否定表征的意向性;新增加的身体与环境这两个参数是否能完全补足框架的缺省值;动力模型能否从类比阶段的隐喻稳定地向实在论方法论过渡。认知动力模型要想成为成熟的认知范式,就必须回答或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知识三角"生态系统观强调教育、研发和创新三大知识领域协同发展的基础逻辑。基于"知识三角"模型,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构建了一系列有效激发知识协同创新的创业生态系统,荷兰的Brainport、MRA区域创业生态系统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采用结构化案例,分析了荷兰国家创业系统以及两个区域创业生态系统的知识三角构成、治理结构以及知识网络特征,阐明了系统核心要素对创业绩效的影响效应,并针对性提出了若干对策性建议,以期充分发挥"知识三角"的"正外部性",对我国探索性构建区域创业生态系统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9.
知识归赋的语境敏感性:三种主要的解释性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归赋的语境敏感性是指,对于同一个认知主体S和同一个命题p,在不同的语境中,我们会做出不同的知识归赋:在"低"语境中.我们认为"S知道p";而在"高"语境中,我们认为"S不知道p".语境主义认为,知识归赋的语境敏感性反映了知识归赋的成真条件对归赋语境的敏感性;SSI则认为它反映了知识归赋的成真条件对主体语境的敏感性;与语境主义与SSI的语义解释相反,语用论温和不变主义提出了一种语用解释,它主张用会话适当性条件的语境敏感性来解释知识归赋的语境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正一部从全新的"认知入场"角度分析汉语助词"的"的严谨的学术著作开本:16开书号:978-7-100-11739-5定价:36.00元作者秉承认知与功能学派的基本理念,围绕"的"的性质与功能展开讨论,并更加注重即时语言加工过程中和语境相关的社会认知因素,即认知的在线性和社会性。在沈家煊先生新近提出的汉语词类包含模式的基础上,从"的"字结构是参照体——目标结构这一理论原点出发,针对不同论题,选取相应的研究方法,尝试系统回答"的"字研究中的种种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从传统的科学哲学自然霸权到SSK建构理论,发生了本体论的转换和认识论的飞跃,在这一发展过程中SSK的代表人物卡琳·诺尔-塞蒂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提出知识的建构模型,扩展了考察对象,拓宽了认知层次,把认知视角从实验转向了实验室,突出了实践的重要作用,增加了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因素。在本文中,从自然对象、科学家和表征三个角度论证了科学知识建构过程的可塑性问题。强调了实验室的重要作用,加深了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创新了知识认知模型,为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更广阔的领域。  相似文献   

12.
"为什么证据如此之多,我们知悉的却如此之少",是诺姆·乔姆斯基曾提出的著名的"奥威尔问题"。在网络知识中亦存在着类似的"奥威尔问题":为什么网络空间中的知识和信息如此丰富、我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手段如此便捷,我们的认知却如此贫乏、窄化和易于被欺骗?究其原因,主要源自于网络知识和信息及网络环境的独特特性与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差异和张力;源自于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智能化的选择性推送;源自于人类不可避免地存在的"认知盲区"。网络时代的人们为了克服网络知识中的"奥威尔问题",应该培育必备的因特网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3.
当代知识论中的"认知分歧"问题源于以证据为核心的知识确证传统以及当前盛行的证据主义。它的核心是:两个或多个不同的认知者面对相同的证据却可能分别持有不同的信念。论文从认知分歧的可能性、认知作用以及如何应对认知分歧三个方面对当代西方认知分歧问题的研究状况进行考察。这一考察表明,认知分歧问题对传统知识确证观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提供了一个审视伦理、政治以及科学等领域中分歧现象的新视角,对认知分歧的进一步探讨需要澄清其与怀疑主义的关系,区分两种认知分歧模型,同时还有赖于对其要素的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瑞杰等人根据机器意识、神经科学、认知心理学的最新成果认为,在用"计算"解释心灵、意识、思维现象时仍然存在着"计算的解释鸿沟"。本文通过对"计算"概念内涵及其内在结构与逻辑的分析,认为"计算的解释鸿沟"源自我们对人工计算系统与自然计算系统"内部结构与逻辑关联"的"错位理解",忽视了自然计算系统中句法在物理基础与表征之间的重要桥梁作用。如果我们在用表征解释心灵、意识、思维现象的同时,更加注重对心灵句法的揭示,"计算的解释鸿沟"就可能得到自然消解。  相似文献   

15.
科学模型的中心问题之一是"科学模型何以表征真实世界",围绕着这一中心问题哲学界主要产生了科学模型的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莫丽森的不相容模型由于自身的矛盾性(互补性与不一致性共存),被反实在论者借用成为了反驳实在论者的论据,因此不相容模型论据的产生与存在威胁着科学模型实在论者的立场,严重影响着"科学模型何以表征真实世界"的中心问题的解决与推进。对此,实在论者莫丽森提出世界本身选择了模型和"实践"证明了不相容模型能够表征真实世界的观点,并在"实践"的过程中引入了"信念"、"操纵"这两个重要因素,形成了莫丽森的用来确证实体存在的独特视角和方法,即"操纵观"、"局部模型"和"模型相似法"。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学界对逻辑悖论的成因有主观虚构论、认知错误论、语言缺陷论、客观存在论等诸多指认。逻辑悖论是思维的产物,是从特定认知共同体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中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来的。如果我们承认经典逻辑规律具有普适性,就应该从蕴涵逻辑悖论的"背景知识"中探求其生成的因由。  相似文献   

17.
"辩护"在传统知识论中是一个核心概念。以邦杰为代表的整体联贯主义者认为,一个信念的辩护取决于它所在的整个信念体系的联贯。而普兰丁格则认为,整体联贯主义必须预设元信念的辩护,即"元辩护"问题,故而是不能接受的。为此,普兰丁格从认知原则、义务论立场和元辩护问题等多个方面对邦杰的观点进行了批判,并力主用"保证"来代替"辩护"。通过这场争辩,我们可以对知识论中的"辩护困境"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把握。  相似文献   

18.
皮亚杰改造数理逻辑并用来刻画儿童的认知结构.这一改造过的逻辑受到的多是指责和批评.这些批评有其合理性,但却过于专注于细节和系统的不完美.立足于当代各门认知科学的发展,我们应该对此做出新的、整体的评价.从逻辑学来看,皮亚杰的逻辑更新了我们对逻辑的观念,成为解决逻辑认识论问题的基础;从心理学来看,用逻辑结构来刻画认知结构,开辟了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从认知科学来看,皮亚杰逻辑的跨学科研究为认知科学的跨学科合作提供了样板等.  相似文献   

19.
按照传统分析,知识就是得到辩护的真信念。这种分析在20世纪60年代受到盖梯尔的严重质疑。盖梯尔问题提出以后,认识论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总体上看,这些方案可分为两种:一,寻找知识的额外条件,弥补认知辩护的缺陷;二,用其他条件(例如,因果关联条件)取代认知辩护概念。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重点分析几种典型的解决方案。通过对这些方案的分析,我们认为:在实际的认知实践中,我们并不需要一种形而上学的知识概念,因此,盖梯尔问题并未对我们的认知实践构成实质挑战。  相似文献   

20.
科学可视化在科学史上为科学研究提供了认知优势,并启发了大量的科学成果,但其如何形成这一认知优势可分解为三个认识论问题。本研究基于所有认知行为都是基于大脑内部的认知机制这一前提,认为科学可视化是通过外部视觉刺激影响内部认知,并在这个研究思路上,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与建模,构建了三个模型分别回答三个认识论问题:解释视知觉创造力的“意象-图式-表征”模型、解释外部视觉刺激带来认知优势的三要素解释框架、解释注意力与先验知识参与的双向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