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本文评述了关于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一场学术争论。柯林斯等认为,科学知识社会学对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支持过于宽泛,导致了“对技术决策的参与应该扩展多远?”这样的疑问。他们提出,科学元勘应当面向决策实践,放弃单纯描述性的工作和消极解构,转向考察专识的认识论特征,及其内容、结构、类别和功能,以重新理解决策中专家和外行的划界,为筛选适当的专家和公众参与决策提供依据。批评者认为。这个理论框架误读和抛弃了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基本结论,是科学主义的和还原论的,是向传统的专家治理结构的倒退。他们站在社会建构论和认识论多元主义的立场上,分别从对决策问题、专家和专识的社会建构、对合法性问题的理解等方面提出了激烈的批评。 相似文献
3.
传统技术理论无论是工具理论还是实体理论,都视技术为一种天命,认为人类无法干预技术,只能"接受它或抛弃它",因此人类无法解决技术问题。在芬伯格看来,任何一种技术都是特定社会的产物,技术具有社会性。技术的社会性决定了技术不是天命,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对技术的民主转化来变革技术,从而解决技术所存在的问题。芬伯格通过技术的变革来解决技术问题,不仅为我们思考技术的本质和解决技术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而且也为技术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0):50-54
当代国际STS正试图将科学与社会协同演化的互构论,拓展到以公共决策为代表的知识"消费"领域。温内率先意识到专家知识的不确定性,并借助于经验研究呈现了常民知识的有效性。然而,由于不对称地假设常民知识的自主性和专家知识的他律性,因而他始终未能呈现两者共同生产的过程。为了化解公共决策中"人为的持续性争议",科林斯和伊万斯提出了专长的"规范理论"。然而,由于对认知和价值、技术和政治进行的人为两分,忽略"专家型专长"和"元专长"各自的动态调适过程,以及无视多元决策相关者在结盟的同时也会对抗,他们在裁剪决策实践时夸大了"专家型专长"的独特作用。鉴于此,STS需要借助于一系列的案例深描,来呈现技科学协同治理中多元参与者在充满"结盟和对抗"的体系中各自具体的角色任务;勾勒他们在认知磋商和价值博弈中达成开放性共识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科学的社会研究的"三波"关于科学事实与价值的关系有不同认识."第一波"认为科学事实与价值无涉,可称之为"先验二分说"."第二波"认为实践中科学事实与价值不可分,可称之为"经验不可分说"."第三波"既承认实践中科学事实与价值不可分,又要求在实践中应尽力将科学事实与价值分开,可称之为"应然二分说"."应然二分说"虽要面对批... 相似文献
6.
1我国当代STS研究的追溯当代中国STS研究自形成始,就在自然辩证法的母体内孕育发展。一方面作为一门学科领域来说,要考察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等专业问题,使其表现出理论基础性;另一方面作为一项中国特殊化的社会事业,自然辩证法要为国家科技政策的制定、科技规划的形成肩负历史重任,从而使得研究表现出应用现实性。正是由于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双重必要性,使得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呈现出百花 相似文献
7.
2011年11月4-6日,美国科学的社会研究学会(The Society fo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4S)与美国科学史学会(History of Science Society,HSS)及技术史学会(The Society for the History of Technology,SHOT)在克里夫兰联合召开2011年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曾国屏教授和德国复杂性系统和非线性动力学学会主席、慕尼黑工业大学克劳斯.迈因策尔(Klaus Mainzer)教授共同发起,‘为了卓越明天的科学和技术:东西方之间的对话’中德联合STS研讨会于2011年10月10日至11日在清华大学举行。 相似文献
9.
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曾国屏教授和德国复杂性系统和非线性动力学学会主席、慕尼黑工业大学克劳斯.迈因策尔(Klaus Mainzer)教授共同发起,‘为了卓越明天的科学和技术:东西方之间的对话’中德联合STS研讨会于2011年10月10日至11日在清华大学举行。 相似文献
10.
11.
科学主义及其主导下的专家精英决策体制是激化高技术时代社会冲突、引发治理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生物技术领域的诸多前沿进展和科学社会学的观察研究正在从多个层面挑战这种主流的科学文化观。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欧美各国首先通过技术评估的策略来化解当代社会的治理危机。随着社会治理环境的变化和治理难度的升级,其相应的模式逐步从经典式技术评估走向参与式技术评估、论辩式技术评估和建构性技术评估,总体取向是不断扩大公众参与的空间和深度,逐步消解科学主义及其主导下的技术精英决策体制的负面影响。欧美各国的社会治理经验值得正处在自主创新调整期的中国社会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STS是二战前后兴起的新兴领域和学科,其根本特征是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相互渗透所形成的复合性超学科理念。而这早在莱布尼茨的科学活动中就有许多体现。莱布尼茨的STS活动可以分为理论和实践二个方面。在理论活动方面,他坚持整体的科学理念,开展跨界性的学术研究和对科学的人文性理解;在STS实践方面,他通过建立广泛的学术联系以及推动学术共同体的建设来开展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综合活动。这既有个体思想与立场、治学特点和风格的原因,也有研究范式和非学院化的社会身份的原因。由于莱布尼茨的手稿在生前大部分没有公布,结果导致了罗素所说的隐显两个"莱布尼茨"的存在。今天,研究莱布尼茨既要去挖掘和"发现",又要去推动和实践他的理想。 相似文献
13.
"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综合研究"项目开创了中国近现代科技史研究的新局面。经过5年多的筹划,2000年该项目被列为中国科学院的一个"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内30多家单位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分工承担二级课题,超过70%的课题由中青年学者承担,按时完成了研究任务。从2004年到2010年,项目成果《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研究丛书》的35种、共47册书陆续出版发行。相互包容、通力合作和契约精神是集体研究项目顺利实施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从科技与社会(STS)的角度,探讨了公众不接受转基因科学表述、不信任转基因科学家的社会学与心理学因素。从社会学角度看,科学家在转基因传播中表现出知识强势,忽视了公众关切,科学信息与媒体传播之间存在错位,这些因素导致了转基因科学家在舆论上的弱势。从心理认知角度看,科学知识在公众形成转基因态度方面发挥的作用有限,而信任与价值则构成了影响受众接受科学信息的更重要的"认知通道"。由此,必须深刻反思现有的基于知识传播的转基因科普策略,把重点从"教育"公众转向系统性融合价值、信任与知识的公众参与科学模型上来。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实证主义知识论关于"工程知识是科学知识、技术知识的应用"这一长期流行观念的分析批判,来力图确立工程知识作为一种独立的知识形态的知识论地位,进而尝试阐明工程知识的本质与特征.在笔者看来,工程知识虽然存在着极其复杂的构成,但总体上鲜明地显现了科学技术维度与人文社会维度的深度交织与融合. 相似文献
17.
传授医学人文知识是培育医学人文精神的必要手段,而培育医学人文精神则是传授医学人文知识的目的。本文通过解读医学人文知识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内涵,剖析二者认识不清的问题,辨析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提出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二者关系的方法,最终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医学人才。 相似文献
18.
19.
在"科学、技术、社会与生物圈(STSB)"的主题下,第23届国际科学技术与社会(IASTS)会议探讨了科学技术与能源、生态、公共政策、教育、法律、工程等领域的关联性等问题.本文集中于STS与能源论争及能源政策、STS与绿色技术论争及绿色技术发展、STS与生态教育论争及生态教育未来等三个层面,分析了目前国际STS学界对生态系统关注的核心所在. 相似文献
20.
1.项目介绍 (1)通过查阅大量井水位观测资料,证实了一些强远震前某些水位观测井能够记录到长周期波动信号(前驱波),井水位前驱波现象具有普遍性、重复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