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生态融合     
生态融合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经之路。其必然性体现在自然系统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人类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工业社会的致命缺陷之中;生态融合的理论依据包括:自然规律是人类可以认识的;人类开始认识到改善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性;生态科学的迅速发展与扩散。实现生态融合的路径包括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生态创新的不断突破、生态生活世界的建构。生态融合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生态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
现代西方伦理学、社会学都从各自理论视角出发对传统的"共同体"进行了满怀追忆色彩的回访,由此构成了"生命共同体"生成的逻辑起点。整体主义站在"整体优先于个体"的立场上对个体主义进行了嘲讽,而个体主义则从"个体的固有价值"视角进行了反击,二者的论争构成了"生命共同体"发展的逻辑主线。从整体与个体相融合的视角出发,引入中国传统生态伦理范式,消除分歧,整合思想;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出发,消除困境,开展行动,是超越西方生态伦理学"生命共同体"思想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与怀特海立足现实世界分别构建了体现唯物史观的"社会共同体"和关照自然存在的"宇宙共同体"。二者共同体思想都是总体性辩证法、过程-关系思维和机体理论的表达,在新主体性原则下彰显了寻求和谐共生、生态正义等价值向度。同时依循各自的哲学观和理论旨趣,围绕实现"真正共同体""平和的共同体"文明目标,他们的共同体范畴在构成要素、终极形态、实现路径上又存在不可忽视的诸多差异。对上述两种共同体思想的共通性与殊异性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促进马克思和怀特海哲学的深层对话,也必将为探讨"两个共同体"思想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绿色发展理念是中国共产党人对时代精神的高度凝练,是中国新世纪时代任务的价值引领,展现了引导全球时代文明走向的大国担当。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保护两条底线,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融合"发展模式,为推动世界经济发展、全球生态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5.
人类的社会历史行为如果超出生态界限,则会出现对于人类来说的“生态矛盾”。生态矛盾表现为人类既依赖于生态,又反过来破坏生态的悖论。在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背景下,这一矛盾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生态矛盾触动了“人类物种是持存还是毁灭”这一世界历史的存在论基础,但生态矛盾并没有改写马克思所确立的人类自由和解放这一世界历史目的。相反,生态矛盾作为资本逻辑向人和自然之间生存界限的拓展,本质上构成了世界历史的“自然辩证法”环节。依此原理,马克思的“三形态”说平行蕴含着人类文明形态的螺旋上升式演进:农业文明(人的依附性)——工业文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生态文明(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一辩证运动中,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既是生态矛盾的解决之路,也是实现世界历史目的的积极条件。  相似文献   

6.
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旨在促进国家之间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风险挑战,实现互利共赢。依据广谱哲学的价值场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按照优势互补、利益共同的原则,建构价值目标相容的价值场网,即区域命运共同体;在世界范围内,各个国家在更高的共同利益基础上,遵循公正合理的国际规则,建构价值目标相容的更大的价值场网,并对之进行调控,实现合作共赢,构成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技术是天使还是魔鬼?技术是天使,技术使人类的故事演义出辉煌.现代技术给人类提供了舒适的生活,伴随而来还有具有管理理念、人权观念的现代社会.技术是魔鬼,它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灾难,物种灭绝,以至于我们现在的新生代正在走向终结.然而,终结也是新生的契机,新生代的终结意味着走向生态纪元的开始.美国生态思想家托马斯·柏励(Thomas Berry)提出即将来临的生态纪元是人类及地球共同体的未来.这是在地球的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再到生态纪元这一过程中,地球的地质--生命过程之必然.生态纪的技术体现了技术可以是天使.  相似文献   

8.
生态纪元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现在人类所面对的地球上的种种变化已经超出了地球的承受能力,产生了全球危机。在地球的地质——生命历史中,这是继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物种大批灭绝之后的第三次终结。宏观生物学强调对地球整体的理解。它涉及五个领域——陆地,水,空气,生命,人类的思维。人类思维所产生的技术如果不能与自然界的技术相兼容的话,人类必然受到自然的惩罚。采用与自然相容的技术,走向生态纪元是必然的发展过程。满足生态纪的五个基本条件包括:理解宇宙是一个交流的主体,而不是客体的堆积;实现地球的可持续生存;认识到地球是时间沉积的馈赠;要实现地球是原初本原,人类只是其发展演化出来的产物;实现单一的地球共同体的存在。走向生态纪,还需要创造性、伟大的故事,人类有效的回应以及生态纪的语言。  相似文献   

9.
风险社会导致传统共同体的追求悖论,传统共同体中的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国家主义模式不仅出现功能弱化,且正在成为风险的源泉。共同体建设因此成为重要的时代议题。在风险跨国界存在的情境下,中国风险社会呈现出较强的异质性。对此,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积极探索风险防范规律,立足国内治理经验,以共建、共享、共治为实践基础,提出责任共担、命运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方案,为防范与化解全球风险贡献中国智慧。  相似文献   

10.
休闲本身就是生态的。休闲的生态本质能促使人类走向生态文明。休闲不仅关系到个体人的生态生存与生态发展,也关系到人类社会生态文明的建设。休闲有助于维护人体生态系统的平衡;有助于促进人在社会生态系统中的全面发展;有助于满足人的精神系统的需要。休闲可以通过丰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有机联系,促进社会全面平衡发展,最终促使社会走向生态文明。在休闲体验中能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互动,从而使人与自然共同走向生态文明。  相似文献   

11.
进入新世纪以后,生态环境保护日益成为全人类的共识。习近平同志历来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这体现在他施政生涯的全部过程当中,尤以他主政浙江时论述最为全面,"两山论"、"生态兴则文明兴"等科学论断的提出,生态省的大力建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十八大担任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后,习近平从更高层面对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富有见解的新观点、新思想。从建设生态浙江到建设美丽中国,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日益丰富完善。习近平自身几十年的生态工作经验,是其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实践出发点。系统梳理习近平执政生涯过程中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途径,提炼其特有价值,对建设美丽中国、构建全球生态命运共同体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地球的地质-生命过程之中的技术-社会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球的发展是其地质-生命过程的共同进步,人类是地球的一员,人类的技术体现为技术-社会过程,也是从属于地球的地质-生命过程之中的.人类在非洲的出现,埃及古老文明的产生,再到犹太文化在巴勒斯坦的繁荣,这些都紧密联系在地球的地质过程之中.做为西方科学渊源的希腊文明以及古罗马的繁荣与衰落,伊斯兰的强大,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做为欧洲的文化和科学中心的意大利之技术的快速进步,一直到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这些都是技术-社会过程的展现,紧密编制在地球的地质-生命过程之中,是走向生态纪元的必经过程.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在孜孜探索人类文明走向、探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思考人类前途和命运,囿于历史原因,他们作为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虽未明确提出"生态"命题,经典文本中亦鲜有对生态问题的系统论述,但他们就"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论"、"生态危机产生根源论"、"人类文明的最终价值取向论"等都发表了睿思哲言,为后世学者留下了生态哲学的宝贵思想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站在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宏阔视野,对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这与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新时期对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14.
通过哲学反思探究智慧城市的概念内涵及建设目标:首先,通过智慧城市观点的综合解析和建设现状的整体审视廓清智慧城市的基本理路;其次,通过城市发展的历史分析为智慧城市的性质奠定历史基础;最后,探索智慧城市的发展目标及至人类共同体的命运,奠基并启示未来城市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中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问题,不仅导致了西方技术批判理论的重心从道德批判、制度批判转向生态批判,而且还使得生态文明的理念广泛传播并深入人心。当代技术理论批评家们对发生在现代社会中严重的生态危机进行了新的展现和揭露,对二战结束后新一轮技术革命中涌现出的新技术展开了新的分析和批判,并对未来生态文明社会中的"替代性技术"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和建构。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战略决策,我们要借鉴当代技术批判理论中的合理内容和思想,从而更好地走向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6.
最早提出"生态文明"概念的文献是1978年发表在英文期刊《宇宙》上的伊林·费切尔的文章:人类生存的条件:论进步的辩证法。该文分析了工业文明的种种危机,批判了源自基督教的进步主义,指出了工业文明发展方向的错误,阐述了走向生态文明的必要性。1984年前苏联学者В.С.利皮茨基,1986年中国农学家叶谦吉,也各自独立地提出了生态文明。三人一致认为,必须谋求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但费切尔认为生态文明将是一种超越工业文明的新文明,而利皮茨基和叶谦吉认为生态文明是文明整体的一个维度。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思想史上一次最伟大的创新。生态文明论要解决的问题是人类文明的根本问题——人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问题。生态文明论将指引人类建设真正可持续的文明,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谋求人道与天道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作为对经典马克思主义的新阐释,有机马克思主义在根底上是彻底生态的。这不仅体现在它对资本主义反生态本性的批判,对生态帝国主义和反生态的消费主义的挑战和对惜物主义的倡导上,而且体现在作为其哲学基础的有机哲学中,更体现在它运用有机整体主义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对立的超越和视生态文明建设为自己的理论追求和实践追求上。在西式现代化理论越来越暴露出弊端的今天,有机马克思主义无疑有助于我们规避西式现代化的陷阱,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18.
<正>围绕“建设包容、普惠、有韧性的数字世界——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主题,聚焦互联网衍生出的数字世界,纵论数字技术发展的未来趋势,谋划以数字合作推动全球发展、促进人类福祉的美好愿景。11月8日至10日,2023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举行。习近平主席在向乌镇峰会开幕式发表的视频致辞中指出,我们要深化交流、务实合作,共同推动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迈向新阶段。  相似文献   

19.
审视北欧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指各地区、各民族和各国社会进步所达到的程度和水平,体现了各地区、各民族和各国社会进步的特点和方式,也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世界文明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一个基本特征。在多样中存在,在多样中发展,多样性是世界的客观存在,没有这种多样性,世界就不成其为世界。由于各国文明之间不断的交流,在促进自身的丰富和发展的同时,也推动了整个人类文明水平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0.
自20世纪中叶以来,围绕人类中心主义是否为当前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所在,建立什么样的新生态价值观等问题,当代西方各种绿色思潮存在颇多争论,观点各异。在中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提出了许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观点、新论断,是对人与自然关系讨论的中国诠释,其中"人与自然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阐释了一种以人民为中心、将生态环境融入人民美好生活期待的新型生态价值诉求。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优美环境的期盼日益迫切,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价值引领,有重要的当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