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上半叶中国高等数学教育的体制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3年北京大学数学门招生标志着中国现代高等数学教育的正式开始,从这时到20年代末是中国高等数学教育体制的初创期,这一时期归国留学生在国内高校创建了不少的数学系,高校中还出现了一些数学方面的团体和刊物,到20年代末中国高等数学教育体制初见端倪。1930-1937年是中国高等数学教育体制的形成期,这一时期全国数学系的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归国留学生的日渐增多,高校师资力量也得到了加强,高校数学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也日渐成熟(这主要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等的算学系或数学系为代表),许多高校在教学的同时还进行数学研究,并且还有几所高校开始培养数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到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中国高等数学教育体制已基本上形成。1937-1949年中国高等数学教育体制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20世纪前半期中国科学研究体制化的社会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上半叶,德国汉学家在中国科技史研究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本文梳理了这一时期的德国汉学家在十几个中国科技史领域研究成果,并从汉学史方面对这些成果进行了定位。在用西方的现代学术理路将传统中国知识纳入近现代的西方学科体系和知识系统方面,德国汉学家们的研究实际上是第一步的尝试,他们的研究方法和问题意识,都引起了中国学术界的极大关注。20世纪上半叶德国汉学家对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也迅速反哺到了中国学术界。竺可桢等一批具有科学史意识的科学家,也已经开始运用现代的学术方法对中国科学史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19世纪德国的科学体制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5.
20世纪上半叶日本学者对中国数学史的研究在东亚乃至世界科学史界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代表性人物是:三上义夫、林鹤一、藤原松三郎和小仓金之助。他们从事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数学史研究;从文化史或者社会史的视角研究数学史,在编史学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这篇论文以20世纪上半叶科学家与中国社会的互动关系为探索,着力探讨近代以来,科学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轨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全方位影响,论文首先是探讨近代中国社会之科学观的演变,即从科学的器物,知识层面到科学的体制,社会层面再到科学的精神,价值层面,这个过程是科学家与中国社会之互动关系的思想基础,其次论文是从一些典型事件来分析这种互动关系的科学-社会意义和科学-文化意义,即科学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从思想推动到体制推动,演绎出一些特殊的社会现象,论文最后拟探讨科学对中国社会的深层影响及其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前半期是中国现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其重要的标志是中国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地产生了几十个至上百个科学研究机构。这些研究机构的建立初步奠定了我国现代科学体制化的基础。中国科学研究机构的产生是同中国整个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的。该文从社会科技意识的增强、领导者的组织领导作用、人才资源的保证、经济方面的支持等四个方面来讨论中国科学研究体制化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已经被描述为“哲学改造”(德国,Karl-OttoApel)或“哲学革命”(英国,A.J.Ayer)的世纪。这场哲学革命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要么从哲学中剔除形而上学.要么重建形而上学的逻辑基础。形而上学作为哲学研究的基本内容之一,在哲学中一直占有十分明显的地位,而且已经延续了2400年。可是,20世纪哲学革命的第一个内容,便是围绕着是否应该在哲学中继续包含形而上学而展开的。哈拉雷·普特南曾经客观地指出过:“17世纪以来的科学史一直是反形而上学的。”正是由于科学史的反形而上学倾向,导致…  相似文献   

9.
这篇文章从历史的视角回顾了20世纪数理逻辑的面貌,并展望了21世纪或者21世纪早期数理逻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科学的角色与体制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的体制化问题是科学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以色列社会学家约瑟夫·本戴维是体制化研究的权威人物,他的工作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在科学社会学界有广泛地影响。鉴于我国的科学社会学研究刚刚起步,体制化方面还未见到任何文章,因此介绍一下本-戴维以及他的研究工作,并对他涉及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深入讨论,相信对推动这方面的研究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1.
社会活动的类型是由它的目标和达到这些目标所使用的方法定义的,角色是这类社会活动的主体承担者。 科学作为一种社会活动,这是继牛顿之后到20世纪“科学作为一种体制(或译“建制”institution)而有几十万计的男女在这方面工作”([1],p.6)。在科学体制中,科学家从事科学职业,以探究自然和增进知识为己任,具有一整套思维和操作规则,既有程序性的也有指导性的方法,具有促使其体制运行的奖励制度和交流方式,具有一系列维护体制目标的  相似文献   

12.
波兰裔数学家胡列维茨是同伦群理论的创始人,维数论的开创者之一,他在描述集合论中亦有出色的研究。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胡列维茨先后在维也纳大学、阿姆斯特丹大学这两个欧洲当时的拓扑学中心学习和研究,之后还差点来到北京大学数学系任教。二战后,移居美国的胡列维茨在正合序列、纤维空间上的工作又推动了代数拓扑学的发展。在麻省理工学院的辐射实验室,胡列维茨的应用数学才华在雷达的研制过程中发挥了作用。本文对胡列维茨的学术经历进行补全与深入挖掘,旨在更好地理解拓扑学发展历程中的若干关键节点。  相似文献   

13.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11):123-128
以《20世纪物理学》(三卷本)为线索,尝试从新的视角评价杨振宁的学术成就:考察西方主流物理学史教科书里关于杨振宁科学贡献的记载及其影响,分析西方主流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家对杨振宁科学贡献的评价,进而管窥华人科学家在20世纪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西方主流物理学家和物理学史家对杨振宁及其科学贡献的评价是很高的。杨振宁也是20世纪物理史上华人科学家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科学史的三次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是科学史的“英雄年代”,科学史研究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这对于人类认识自然和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回顾科学史所走过的路程,我们可以看到,在其他同样规模的学科中,还不曾有别的学科像科学史那样有着如此广泛的发现和如此多的真知灼见,其发展的基本进程经历了三次转向。第一、从学科史到通史的转向。从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写出第一部医学史到19世纪惠威尔写出第一部“科学通史”的漫长年代里,科学史几乎是“清一色”的学科史,写学科史的人几乎全是科学家而非历史学家,这样写出的科学史自然重人物和事件而缺…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西方反精神病学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精神病学运动是西方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事件。文章分析了存在于精神病学行业内外的反精神病学运动兴起的原因,回顾了反精神病学运动在发展过程中与西方反文化运动的相互关联,并且通过对几位反文化领袖观点的评述,展示了这场运动对于精神病人形象的塑造。最后,还介绍了作为反精神病学运动的结果和延续的消费主义者运动。  相似文献   

16.
17.
《科学大观园》2005,(21):29-31
打过《大航海时代》的人应该知道,在绕过好望角时,有种奇特的鸟,那就是渡渡鸟。渡渡鸟,1799年灭绝。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简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主要学术来源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及其学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辩证法传统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自然哲学传统。共发展经历了1930年以前的“科学为本”阶段,30至40年代的多种流派竞争阶段、50到80年代初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派成形和发展阶段及其后的国际化开始阶段等4个不同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是“科学为本”观念支配时期,后两个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支配时期,其特色在于巨大的社会影响,现实关怀的基本品格和人文关怀的优良传统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抗生素 许多学者认为这是20世纪的一个最重大的医学成就.在20世纪20年代,当亚历山大·弗莱明在伦敦的圣玛丽医院一个实验器皿中发现了盘尼西林时,许多以前无法医治的疾病,如白喉、结核病、肺炎、梅毒、破伤风等,都不再成为不治之症.  相似文献   

20.
震惊世界的药物灾难药能治病,有病问医服药,这是人之常理。可是,有些药物隐患损人健康,甚至有危及生命的"毒副作用"。20世纪就发生过12件重大的药物性灾难,这里略述几起典型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