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明是区别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人类社会的全新文明形态。要建设和发展生态文明,要使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重要国策并深入人心,就有必要确立生态文明的一般价值论基础。西方提出的生态价值论存在两个重大问题:一是依然套用工业文明的价值论视角和价值定义;二是把价值本身与价值评价混为一谈。适合于生态文明的全新价值论应当把价值定义为"事物在相互作用中所实现的效应"。这样的价值定义不仅能够合理解释自然的内在价值,消解传统价值定义所具有的人本主义色彩,而且还能够在价值本身与价值评价之间做出明确区分。价值观念决定着人的行为,以自然为本体的一般价值论的确立,对于提高和深化国民的相关认识,对于理解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具有巨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9,(7):106-110
支持工业文明的科学是现代科学,它是还原论的,还原论设定自然事物是线性的,即复杂事物可以归结为其各部分之总和;现象是杂多而变动的,但决定着现象的规律是永恒不变的;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人类对自然规律的掌握越来越确定,从而对万物的控制越来越确定。现代科学思维有其致命盲区:只见部分,不见整体,这种思维方式与人类征服自然的思想是一致的,它支持"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产、生活方式。量子力学与20世纪下半叶兴起的非线性科学是一种新科学。新科学承认自然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也承认人类知识永远是不完备的,它反对征服自然,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科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0):111-115
以"自然"拒斥"自由",是"自然中心主义"生态思潮的一个偏颇,这种观点否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根据与人学意义。"自然中心主义"以"自然"拒斥"自由",是对现代性文明所内蕴的"自由"殖民"自然"特性的一种激进批判和矫枉过正;科技、工业、资本、市场等,是现代性文明"殖民"自然的最主要的引擎和推进器。古典思想会通"自由"与"自然",蕴含丰富的生态智慧,是生态文明建设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追求和实现"自然自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愿景;这种"自然自由"体现为自然的自由性与自由的自然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技术哲学视阈中的生态文明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态文明缘起于生态运动和"替换技术论";它是延续工业技术及其文明、建构生态主体、关注"自然-社会"生态、现实性和未来性相统一的新文明;面向生态文明的技术批判应该扬弃技术决定论传统、秉承社会决定论旨趣、实现生态文明论转向;创建生态文明的技术建构要修正既存技术,建构生态技术体系,构建生态政治,保障生态技术运行,重建"生命共性"理念,为生态技术的建构和运行提供哲学基础;要开展转向生态文明的技术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5.
编者按     
正中国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但在中共十七大(2007年)之前,只有少数学者使用"生态文明"一词。卢风和曹小竹追溯了论述生态文明的早期文献,认为迄今为止最早出现"生态文明"一词的文献是1978年发表在英文期刊《宇宙》上的伊林·费切尔的文章:"人类生存的条件:论进步的辩证法";并认为生态文明观念的提出将被证明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创新之一。田甲乐介绍了起源于  相似文献   

6.
人类文明是建立在地球生物圈之中的,文明的存在与持续需要满足三个前提:生态前提、技术前提和文化前提。其中,技术前提与生态前提可能存在冲突,需要文化前提来协调。当下社会各界对于生态文明大致有三种理解方式:平行共处说(认为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可以共处)、高级阶段说(认为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的高级阶段)和彻底转型说(认为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高级阶段说拥有最广泛的支持,但只有彻底转型说,能够符合文明持续的三个前提。彻底转型说,需要对"发展"这个概念进行限定,进行反向解读。  相似文献   

7.
澳大利亚哲学家阿伦·盖尔的新著《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未来宣言》或许是迄今唯一的一本标题含有"生态文明"一词的西方学者的专著。该书对西方主流学院派哲学——分析哲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批判。该书指出,分析哲学在方法上排斥了通观和综合而局限于分析,在思想上陷入了科学主义和还原论,已失去对文化整体进行批判反思的作用,而成为一种拒斥深刻思想创新的顽固保守的哲学范式。作者继承谢林、科林伍德、怀特海等哲学家的思想传统,提出了思辨自然主义,认为思辨自然主义就是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该书是对现代性哲学和现代工业文明的较为全面的反思和批判,值得国内研究生态文明的学者的重视。但该书似乎没有抓住现代性哲学的要害——独断理性主义的完全可知论和物质主义价值观。当代量子力学和非线性科学的最新研究为我们拒斥完全可知论提供了科学依据。普利高津、斯唐热和罗韦利从科学成果中概括的自然观和知识论是对完全可知论的明确拒斥。拒斥了独断理性主义的完全可知论,我们会明白,大自然是超验的,是不可能成为科学的研究对象的,科学永远只能研究特定层次的自然物或自然系统,而不可能研究大自然本身。自然物也都处于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也不可能被包罗无遗地认识清楚。如此理解自然,我们才会敬畏自然、顺应自然,进而才能意识到征服自然的危险和物质主义价值导向的危险。这样,我们才能明白为什么必须由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体认自然之超验性的自然主义是超验自然主义,超验自然主义是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一生都在孜孜探索人类文明走向、探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思考人类前途和命运,囿于历史原因,他们作为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虽未明确提出"生态"命题,经典文本中亦鲜有对生态问题的系统论述,但他们就"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论"、"生态危机产生根源论"、"人类文明的最终价值取向论"等都发表了睿思哲言,为后世学者留下了生态哲学的宝贵思想财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发展,实现"中国梦"的战略高度,站在人类文明发展演进的宏阔视野,对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这与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新时期对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指南。  相似文献   

9.
弘扬经济理性,对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人类也付出了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沉重代价。人们在反思经济理性的过程中提出了生态理性的概念。何谓生态理性?超越经济理性,走向生态理性有着怎样的重要性,对于这些问题的解答,要求我们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创新:从经济理性走向生态理性。弘扬生态理性,将人与社会融于自然,使之成为统一的整体,才能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其实质是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三段论,为我们从根本上厘清和界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了另一种思维范式。本文以唯物史观和自然史观为指导,从"人类纪元"范畴出发,提出了与习近平总书记三段论相印证的"人类纪元—人类世—生态纪"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三个史观维度,借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博大的胸怀认识生态文明建设是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进而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新常态。  相似文献   

11.
论生态融合     
生态融合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经之路。其必然性体现在自然系统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人类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工业社会的致命缺陷之中;生态融合的理论依据包括:自然规律是人类可以认识的;人类开始认识到改善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重要性;生态科学的迅速发展与扩散。实现生态融合的路径包括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生态创新的不断突破、生态生活世界的建构。生态融合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生态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梳理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对待自然态度的历史演变,突出强调"敬畏自然"对于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本文着重指出,敬畏自然作为生态文明自然观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对于建设生态文明而言,回归敬畏自然,不是要把自然重新"神圣化"或"神秘化",更不是对内在价值的抽象认同,而是要从根本上消除文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立,切实保证人类文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唯物主义为背景探析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原初关联,生态文明建设的自然前提;历史关联,生态文明建设的唯物进路;现实关联,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格局。生态文明建设是关联模式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4.
论生态文明的技术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文明是一个"技术一生态"概念,是技术进步与生态进化的协同统一体.通过技术手段来促进生态进化,建设生态文明,应以"预防原则"作为技术构建的总原则,加强对技术运行过程的社会控制,并力促技术的生态化和人文化转向,以实现生态文明视角下经济、生态与人文价值三者协同的技术价值旨趣.  相似文献   

15.
生态危机的宗教根源--莫尔特曼生态思想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磊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9):16-18,35
莫尔特曼认为,用"生态灾难"来描述当今的生态危机是准确的,因为当今的生态危机是整个系统的危机,不仅是人类自然家园的丧失,而且也是人类精神家园的丧失.危机的根源在于人的错误的上帝观,即人认为因为其与上帝的相像而自认为是自然的主人,为此,他提出人类的自然化,认为自然具有主体性,而人类才是客体.莫尔特曼的生态思想突破了传统教会对待生态环境的主要模式,既不是简单的伙伴模式,也不是管理模式,更不是统治模式,而是人与自然充分和谐的生存共同体.这种以生态方式去思考和行动,对于人类改善自我意识和洞察力,对于基督教在现代发展中的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思考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编者按:如果说现代分析性科学是现代工业文明建设的科学依据,而现代性哲学是现代工业文明建设的哲学理由,那么自觉运用系统方法且蕴含生态学的复杂性科学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依据,而生态文明建设的哲学理由尚处于"集结"过程中,它必将得到复杂性科学的支持。本期组织了  相似文献   

17.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2):101-105
资本逻辑的反生态自然本质主要体现在资本效用工具与逐利增殖的反生态性和对自然生产力的摧残。物质变换理论蕴涵丰富的生态思想,而物质变换裂缝理论聚焦马克思所称作的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通过生产,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进行生态批判。传统生产力论仅仅有征服自然维度,没有保护和建设自然维度,特别是对科技使用不当,极易导致第一破坏力,这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深层根源。对马克思生产力论的生态意蕴进行富有深度的挖掘和与时俱进的解读意义重大而深远。  相似文献   

18.
论生态文明视域下的科技伦理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伦理观的确立与发展是地地道道的工业文明发展的产物。在深入反思工业文明的深刻教训基础上,文章具体探讨了如何确立适应生态文明发展的科技伦理观的可能性、价值基础和践行原则。实际上,实现科技伦理观的"生态转向",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而言,既具有基础性的意义,又具有发展的方向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生态文明是迄今人类对文明模式的最新追求.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理清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进过程,直面更加严峻的全球性"生态危机",思考其根源和总结经验教训.要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以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切入点,从生态意识文明、生态法制文明和生态行为文明(包括个人行为与政府行为两个层面)等方面,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工具技术理性无度扩张引发全球性生态危机,生态理性的成长将引导全球生态文明的展开。生态理性是智性分析与悟性体验相统一的综合性思维方式;遵循最优化价值原则;追求限度性和谐生活方式。生态理性在现实中发育、成熟的可能性突出存在于在以下方面:人类对自身理性边界的认知日益清晰,工具理性的极端发展趋势被控制;全球性生态危机戳破了市场万能的神话,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冲突不断加剧;生态问题日益政治化,成为阻断资本与工具技术理性合谋的重要力量;生态理性支配下的文明方式曾经并正在局部地域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