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废医存药"思想最早隐见于近代来华传教士等人的言论,历经俞樾、余云岫等人发展,对近代以来中医药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俞樾与余云岫虽都主张"废医存药",但两者视域却不尽相同。更为重要是,"废医存药"对中医药的冲击不仅具体指向"废医"与"存药"两个方面,而且冲击了传统中医药的话语体系,一定程度上解构了中医与中药两者之间传统的密切关系,为后来"废止中医案"、"中药科学化"等近代思想主张或实践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舆论准备。  相似文献   

2.
废止中医派的领袖--余云岫其人其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云岫早年留日学习近代医学 ,回国后竭力主张医学革命。他全面批判和否定中医 ,并导演了一场轰动一时的“废止中医案”。在其后长达十余年的中西医论争中 ,余云岫始终站在前列 ,成为废止中医派的领军人物 ,留下大量废医言论。他的废医言论既有主观动机的驱使 ,也有思想方法上的迷误。  相似文献   

3.
汉语本无"西医""中医"之名,自从西方医术、医药传入中国以后,情况才发生了改变。这两个名称的出现是在19世纪,"西医"见于1839年林则徐的《华事夷言》;"中医"的出现虽然晚一些,但至少在1876年也已经有了,例如,当年徐寿在《医学论》中就使用了"中医"一词。  相似文献   

4.
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引发了新一轮的中西医之争。自西医东渐以来,中西医之争已经持续了百余年,影响较大的有"废医存药"、中西医汇通和中医科学化观点。受机械还原论的影响,余岩等人所提的"废医存药"有着时代局限性。"存医验药"更能发挥传统医学的现代价值,使其走向世界,为人类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存医"是医学文化生态、文化遗产之保存,体现其经验价值、文化价值、思维启迪价值及科学价值。"验药"则是通过实验与检验,来发掘传统药物的价值,为开发新药、验证药效、减少毒副作用,提高传统药物的普适性,为人类的健康而造福。  相似文献   

5.
国内外学界对逻辑悖论的成因有主观虚构论、认知错误论、语言缺陷论、客观存在论等诸多指认。逻辑悖论是思维的产物,是从特定认知共同体公认正确的背景知识中合乎逻辑地推导出来的。如果我们承认经典逻辑规律具有普适性,就应该从蕴涵逻辑悖论的"背景知识"中探求其生成的因由。  相似文献   

6.
通过比较和分析医学在古典和现代两个时期在中国和西方的产生与发展,可以得出中西方对人体和疾病的认知在古典时期是一致的,据此论证医学是普遍的,而非区域性的。在近代科学革命之后,由于不同的发展背景和要求,医学在中西方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对于医学的认识,尤其是当前对中西医的认识,应考虑其所处的历史时期。这样,可以避免常见的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的错位比较。此外,在衡量一个学科或理论是否是"科学"这个问题时,也应考虑"科学"的历史阶段性。这样,才能合理地讨论"中医是否是科学"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7.
惠施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之一,提出了著名的"合同异"思想理论。为了支撑和论证"合同异"理论,惠施对自然现象和客观事物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历物"十事、"尺棰"论、"镞矢"论等命题。这些命题蕴含了丰富的无穷、极限、运动、连续等数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一些哲学家尝试对"知识与运气不相容"这一认识论共识提出挑战,主张知识与运气是相容的,认知运气不是理解知识的关键。可惜的是,通过对运气相容论的两个论证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存在两个重要缺陷:(1)只针对不相容论的某个具体观点加以批评;(2)缺乏解释和处理知识反运气直觉的理论方案。因此,运气相容论整体而言是不成功的,认知运气依然是理解知识的一个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9.
儒家的德性价值型塑了古代中医群体的价值观,并进一步构建出医德规范的雏形。鉴于缺乏相关制度制约,中医群体的自律无疑成为一种有效的约束。在德性的求善价值诉求中,中医群体无论是在医疗、医际关系还是医学教育中都秉持着"仁义礼智信"的准则。援儒入医的举措,不仅在经学思想的影响下确立了医学经典并为中医学的发展建构了范式,进而为其理论的系统性提供了可能,而且在型塑其医德规范的同时也刻画出较为鲜明的中医群体形象。  相似文献   

10.
《科学大观园》2020,(13):28-31
正此次疫情中,医疗废物不仅数量暴增,种类也超出以往,医废处置能力和支撑技术都存在问题。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的几个月时间里,医疗废物处置战线从未停歇。但是面对疫情大考,我国医废处置仍暴露出了一些短板。例如:疫情初期,某些医疗机构存在医疗废物露天堆放的情况;在各地驰援湖北武汉的过程中,应急设备种类较多,部分设备没有有效发挥产能;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医废处置能力参差不齐,基础设施能力建设不足;医废处置收费和税率标准不一,影响行业积极性。  相似文献   

11.
近代西医在中国的传播,长期为欧美医学传教士主导。1915年中华医学会的创立,是中国人自主传播、发展西医的标志。本文旨在分析、探讨中华医学会产生的社会时空背景条件,作者认为,中国社会对西医的接纳与认同、本土西医人才群体的崛起、西医权威人物的出现以及中国博医会的中介与示范作用,共同促成了中华医学会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17世纪哈维的生理学革命吸收了亚里士多德的循环思想、对心脏的认识和目的论思想,建立在盖仑的解剖和实验方法、以及由此得到的概念系统和材料基础之上。近代的经验论、数学方法和机械论思想都为其提供了社会基础。哈维是西方传统医学向近代医学转变的枢纽式人物,其革命是累积的结果,对于科学思想形成应从社会历史中寻找原因,其中“错误”的思想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实社会的更迭,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合理性批判的形式也不断革新,社会合理性批判的逻辑从卢卡奇的物化批判,演变为马尔库塞的技术理性批判,又更新为芬伯格的技术批判。尽管批判的对象都是技术,但是批判的策略和改革的策略却根据现实形式不断发生变化,从卢卡奇的阶级革命到马尔库塞爱欲解放和感性解放再到芬伯格的技术政治,这些批判理论都是对社会现实展开批判和改革的尝试。从另一种角度上,通过梳理社会合理性批判的历史逻辑,能够在技术的境域内更加历史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4.
西药名词是专业名词,大多源自外语,主要通过音译的方式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汉语的特点特别是汉字的表意特征决定了西药名词的音译不仅仅涉及语音的对应,音译的模式以及用字对于译名的最终确定有重要影响。文章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汉英医学大词典》中的西药名词为研究对象,对西药名词的音译模式和用字进行考查,对目前西药名词音译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提出规范音译西药名词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近代第一所新型中医学堂兴衰原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济医学堂是全国最早的一所新式中医学校,由陈虬与陈介石、陈葆善等人于光绪十一年(1885)创办于浙江温州瑞安。本文依据相关史料对我国近代第一所新式中医学校创办与解体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指出浙江事功学派影响、西方医学传播、社会需求以及创办人经世致用的追求等是其学堂创办原因。政治、经济压力及初创时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利济医学堂最终解体。  相似文献   

16.
《阿输吠陀--印度的传统医学》评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近代学术勃兴以来,医史学者对中外医学关系的探讨就一直没有降低过兴趣,而在近年“新史学”口号下倡导的“作为社会史的医疗史”研究中,它更成了需要重点讨论的课题之一。其中,由于历史上中印文化的异乎寻常的亲密接触,中印医学的关系史几乎就成了“老生常谈”的一个话题。在中印文化关系史的辉煌篇章中,中印传统医学的交流确实占有了灿烂夺目的一页。像印度文化的诸多其他因子影响中国一样,印度医学对中医的  相似文献   

17.
摘要从公元前一、二世纪的西汉时期开始,中国运用阴阳、五行等思想解释健康和疾病,建立了一个有效的、“科学”的治疗和预防疾病的医学体系,在中国运用与发展了两千多年,这就是“中国传统医学(CTM)”。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之间,中国医家对中医按科学和理性精神进行了整理、消化和吸收,使之切合于当代医学知识体系,这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传统中医(TCM)”。中医在16世纪就为西方有所了解,尤其是针灸,18、19世纪之交在欧洲曾风靡一时。但接着在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由于现代生物、化学、医学的兴起,中医在西方受到了冷落。到了20世纪70年代,情况又发生了变化,传统中医再次在欧洲和美国大受欢迎。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传统中医在临床上的效果,而是在于西方工业化国家中产生了一种宽泛的思潮,即对不加区分地用现代科学技术改变人类生活、开发自然所带来的危险的意识越来越强烈。在这种危机感下,西方人迫切需要一种对人体改变不大,对环境破坏较小,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医学体系来补充或取代西方现有的生化医学。传统中医,特别是针灸,在西方得以流行,就是得益于这种对科学技术造福人类、不断进步的观点表示怀疑,对现代科技对环境的破坏表示忧虑的危机感。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欧洲的环境主义和对科学技术的怀疑主义的背景分析,解释为什么“传统中医”能在这一思想大趋势中进入到西方社会。同时在另一方面,由于“传统中医”是对“中国传统医学”科学的、理性的整理和吸收,这使得它比较容易为强调科学和理性的西方文化所接受。“传统中医”当今在西方受到欢迎,这一奇特现象当从以上两方面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8.
吴文俊的数学史观,来自他对中国数学史的独创性研究。在"古为今用"思想的引领下,开辟了数学机械化的新领域,让中国古代数学为世界数学作出新贡献;"古证复原"原则的确立,开启了中国数学史研究的新时代;"两种数学主流"思想的提出,确立了中国传统数学在世界数学发展史上的地位。更为重要的是,2002年,吴文俊指出"丝路精神"的核心价值是"知识交流与文化融合"。因此,"古为今用""古证复原""两种主流"和"丝路精神"构成了吴文俊数学史观的核心要素,是指引新时代中国数学史研究的伟大旗帜。  相似文献   

19.
虞和钦撰写的《中国有机化学命名草》,制定了中国第一套有机化合物命名系统。文章在介绍此书的出版背景、体系后,分析其命名原则、要点、特征,进而在介绍此书学术影响的基础上,指出其对中国现行有机化学命名法的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20.
传统工艺传承于百姓日常的生产生活实践之中,其历史缘起在民间流传过程中,往往存在被后人不断塑造的现象,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案例.关于芜湖铁画锻制技艺历史缘起的文献记载、传说故事精彩纷呈,但史实与虚构杂糅.文章对芜湖铁画的历史缘起进行再次考证,发现:安徽博物院所藏铁字"晴联"可能并非芜湖铁画创始人汤鹏所锻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