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后真理"是一种"个人信念比科学事实更具说服力"的怪象,"后真理"与SSK的对称性原则联手,就会在"认知平等与民主化科学"的幌子下,让伪科学与政治派别或利益集团之间形成强大的反科学同盟,从内容与体制上诋毁科学。这种诋毁不可能产生真正的认知平等,因为科学的本质是以事实为依据,这是认知平等的先决条件。"后真理"现象反映出在哲学上重审划界问题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试图论证拉卡托斯对波普尔科学划界的理解是有偏差的,以及他的进步性标准并不能成功地解决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问题。波普尔试图区分的是科学与伪科学。尽管拉卡托斯声称自己也试图解决这一科学划界问题,但是他的论证以及他提出的进步性标准都将历史上那些曾经构成科学的理论(可称为"不再使用的科学"或"过时的科学")与伪科学置于同等地位,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  相似文献   

3.
欺骗是一种复杂的认识现象和社会现象 ,伪科学是一个欺骗种类。正确认识欺骗 ,有助于揭穿伪科学真相。  相似文献   

4.
论伪科学泛滥的社会基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伪科学与中影随形,屡败屡战,有时甚至泛滥成灾这一现象入手,分析了伪科学生产的四种社会基础:即人类对科学的过高期望是伪泛滥的社会需要基础;从众心理是伪科学深处滥的社会心理基础;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是伪科学泛滥的社会制度基础;社会整体科学水平低下是佃科学深处滥的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5.
孙思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10):34-37,42
许多科学哲学家都曾试图用一种特征作为标准区分科学与伪科学,他们过于简单化的做法都归于失败.后现代科学观消解科学与伪科学的划界,反对科学的本质的做法是与科学精神相悖的.本文试图避开以往科学划界标准的缺陷,根据科学作为一种知识体系和研究活动的特征,提出多元的科学划界标准.  相似文献   

6.
《科学大观园》2010,(21):49-50
<正>什么是"心理健康"呢?早在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就指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及情感上与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并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为:①身  相似文献   

7.
正罗伯特·杨被判罚1亿美元,让"酸碱体质理论"丢了脸,能否唤醒受害者还未可知。至少在中国,2007年就开始有媒体质疑酸碱理论,媒体这些年没少报道;但"调节酸碱度"保健品照样大卖,"酸碱体质科普文"照样转发。一个没根据的理论长盛不衰,"酸碱体质理论"并非首例。表面尊崇科学实际缺乏科学精神的社会里,伪科学往往比科学更得人心。酸碱体质理论是挺像科学的。100多年前,还是科学家提出这个  相似文献   

8.
公然否认全球变暖的特朗普政府明显拒绝客观事实和证据支持的科学。科学在政府决策中扮演的角色逐渐被消解和抹杀引发了众多科学家的不满,科学与政治的关系空前紧张。在情感信仰高过客观事实的非理性社会背景下,以否认全球变暖为主的伪科学主要通过以下四种策略建构自身:(1)以社会资本代替科学资本;(2)利用不确定性编造争议;(3)有意挑选证据,妄称科学革命;(4)利用媒体和网络,声称认知民主。厘清全球变暖否定论的社会建构过程有助于我们认知伪科学背后复杂的政治、经济利益关系,也为我们更有针对性地捍卫科学权威提供了方向和路径。  相似文献   

9.
"科学论战"是由"科学"引发并主战一方的学术论战乃至社会论战。梳理与中国密切相关的两场"科学论战"——"人类起源之争"和"转基因食品大战",及其中中西方学界,科学与人文领域学者,科学家与大众等群体间的差异和对话,发现论战背后的"利益共同体""民族主义""对话机制"等问题及"德先生与赛先生"的曲折发展引人深思。  相似文献   

10.
“伪科学”概念不科学“伪科学”一词常被提及,特别是在科技打假中作为维护正义的名称时时出现,而一些学者日前正在联名要求废除“伪科学”一词。一场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宋正海发起的“废除伪科学”学者签名活动刚刚结束。该活动征集到150名学者的签名支持。这场签名在学界引起了激烈争论,它被何祚庥等院士认为“非常荒唐”。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所研究员宋正海通过电子邮件给几百名学者发信——《不要让“伪科学”一词成为灭亡传统文化的借口》,号召学者们联合签名,废除“伪科学”提法。在这封长达两千字的电子邮件中,宋正海…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庞大杂多的数据冲击会使库恩所区分的"常规科学"与"反常"这两个阶段的科学研究形态同时发生变化。常规科学的变化就是产生算法化的趋势,即常规科学研究趋向于运用数据挖掘之类的算法从庞大杂多的数据中识别隐藏的模式。这种趋势使常规科学的范围极大扩张,进而引起"人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是否会被算法取代"的担忧。疑似"戴森球"的发现则是针对如此常规科学的一个特殊的反常案例。该案例表明,在大数据导致的常规科学算法化的背景下,科学的反常会趋向极端化。为了应对这类极端反常,科学就需要鼓励极大丰富的理论创新和公众的参与。这时,人的作用就不可能被算法取代。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根植于人类认识的土壤,科学和迷信的原始形式可说是同时诞生的.而伪科学和反科学的幼芽则包容于迷信之中.随着近代实验科学的诞生和蓬勃发展,尤其是随着当代科学的一路凯歌行进,迷信不仅没有销声匿迹,反而有增无减,逐步发展到了它的现代阶段:各种伪科学和反科学也从迷信中独立出来、粉墨登场了.应当说,这些年来,迷信、伪科学和反科学现象之所以在中国四处蔓延,甚嚣尘上,原因是多方面的:政治上的、经济上的、社会上的、心理上的,不一而足.但基本的一条,这是人类认识规律的正常体现,不足为怪.就是说,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科学与迷信、伪科学和反科学的斗争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还会有.这种斗争将是长期的、复杂的和艰巨的.  相似文献   

13.
英文"science"最初的含义是知识或学问,进入十九世纪后用来特指自然科学,实证主义兴起之后又开始用来泛指基于数学分析和经验研究的一切学问。在作为"science"译语的"科学"由日本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主要用"格致"来对译"science"。这样,"格致"除继续指代与"正心"、"诚意"相关联的修身、明德方法之外,还被用来指称自然哲学、自然科学以及物理学等。当"science"在实证主义科学观的影响下演变成泛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念之后,要不要扩大"格致"的解释范围以适应"science"概念的演变便成了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结果是熟悉西方科学发展情况的严复和梁启超都选择了"科学"。于是,放弃语义多歧的"格致",选用"科学"便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社会潮流。  相似文献   

14.
唯科学.反科学.伪科学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唯)科学主义(scientism)、反科学(anti-science)和伪科学(pseudoscience)是三个彼此相关的词语,常用做他称,多含贬义,用法宽泛,语意含混。本对此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归纳和梳理。认为:(唯)科学主义是经典科学范式的其它思想化领域和社会实践层面的泛化;反科学思想是对唯科学主义的反思,对于人类的未来有重要意义;反科学行动则是以思想为敌人的政治行为;伪科学包括科学向度的伪科学理论,经济、政治和宗教向度的伪科学活动。  相似文献   

15.
通过比较和分析医学在古典和现代两个时期在中国和西方的产生与发展,可以得出中西方对人体和疾病的认知在古典时期是一致的,据此论证医学是普遍的,而非区域性的。在近代科学革命之后,由于不同的发展背景和要求,医学在中西方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对于医学的认识,尤其是当前对中西医的认识,应考虑其所处的历史时期。这样,可以避免常见的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的错位比较。此外,在衡量一个学科或理论是否是"科学"这个问题时,也应考虑"科学"的历史阶段性。这样,才能合理地讨论"中医是否是科学"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6.
科技经费投入是目前科技界内外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调和或平衡一些众所周知的关于科技投入的正确陈述,往往会导致一些类似于逻辑悖论或两难困境的实际问题,这些悖论或困境在深层次上涉及对科学发展的"游戏规则"的基本理解。本文讨论了六个问题:基础研究宽容失败的原则和纳税人的钱不能浪费的原则如何兼容;为什么会出现科研项目"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情况;避免重复投入的原则和引入竞争以达到更优结果的原则如何协调;如何规划和计划具有很大的不可预测性的科技发展;无法与投入增长同步提升的投入产出比究竟被内耗在了什么问题上;以及为什么会出现和如何从根本上解决科学数据共享这一"老大难"问题。  相似文献   

17.
正从"反转斗士"到支持转基因,马克·林纳斯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近日,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从气候变化的争论中看到了自己"反转"的不科学之处,并感叹让更多公众相信科学是一件困难的事。2018年6月,英国科普作家马克·林纳斯(Mark Lynas)发表了新书《科学的种子:为什么我们在  相似文献   

18.
2010年4s学会第35届年会反映了当前世界各国STS研究群体的概况以及STS研究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目前美国加州大学、挪威科技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构成了国际STS研究的重镇。STS研究越来越关注诸如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公众参与科学事务、科学传播和社会风险评估之类的现实问题,多学科交叉研究已成为STS研究的主旋律,科技创新研究和亚洲科技与社会问题研究已演变成学界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9.
问题是科学研究的灵魂,科学史就是提出与解决问题的历史。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基于海洋研究提出板块构造理论,掀起一场科学革命,导致地学研究范式发生根本转变。同时,板块构造理论在大陆地区的适用性,即"登陆"问题,成为新常规科学阶段的重大科学问题。围绕该问题,板块构造理论的研究焦点从海洋转向大陆,并传入中国。中国从批判性地学习、应用到发展该理论,为求解其"登陆"问题做出了重要贡献。通过考察中美地震学界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理论验证活动,再现科学问题的由来、传播和求解过程,展示科学问题如何决定科学研究的方向、如何获得科学共同体的认可、如何驱动科学的传播与进步,并以实证彰显问题意识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科学研究在晚清社会属于非主流工作,但科学士绅依然坚守科学求真,他们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认可。由于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国家需求和个人发展均出现喻俗的现象,“求真”的科学精神和“喻俗”的社会需求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了价值冲突,部分科学士绅由“科学”转向“科举”。他们的分流是现代科学在中国的早期体制化过程中面临的不可避免的现象。对这一问题的探讨,是科学技术哲学必须严肃面对的主要论题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