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江斯琦  刘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22):9243-9247
台风风暴潮是影响我国最严重的海洋灾害之一,台风风暴潮经济损失的预评估对防灾减灾有重要作用。针对目前大量单机器学习模型评估效果不佳的问题,提出基于天牛须搜索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及GIS空间分析的台风风暴潮经济损失评估模型。该模型在神经网络训练前,先利用天牛须搜索算法对神经网络的初始权值阈值进行优化,以提高网络的寻优精度;在网络输出计算结果后,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找出待评估台风风暴潮的相似样本,并用相似样本对待评估台风风暴潮进行结果调整;最后基于悲观、乐观估计思想,给出台风风暴潮经济损失预评估区间。计算结果表明,结合GIS空间分析调整能给出更有效的模型评估结果。  相似文献   

2.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洪涝灾害间接经济损失定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8年洪涝灾害给湖南省农业部门造成的经济损失为例,应用投入产出法定量分析了洪涝灾害对部门经济冲击下的产业关联损失.从供给和需求的角度对灾害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进行评估,并构建供给需求影响矩阵,完善了产业关联损失仅考虑需求单方面的不足.通过计算得到湖南省农业因洪涝灾害的总损失达到503.15亿元,超过同年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3倍.农业部门的供给端和需求端的间接损失分别超过直接经济损失的34.5%和47.3%.随着社会经济的融合度增加,灾害导致的产业关联的经济损失逐步增大,研究灾害对经济系统结构的破坏将对行业灾后恢复重建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东北地区建国以来洪涝灾害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东北区尤其是松辽流域洪涝灾害频繁,是全国主要的洪涝灾害发生区之一.利用东北区1950—1990年洪涝灾害相关资料,以暴雨引起的洪涝灾害为研究对象,根据洪水灾害的发生学理论,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分析了东北地区洪涝灾害的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统计分析了建国以来东北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时空特点和分布规律,并提出了东北区减轻或避免洪涝灾害的主要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受极端天气、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区内地质灾害多发、频发,防灾减灾形势严峻。为进一步查清甘肃省地质灾害现状发育特征,在甘肃省1:5 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最新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全省地质灾害灾情险情特征、总结了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致灾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省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灾害规模多为中小型;(2)在空间分布上,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分布于甘肃省中部和东南部的9 个市州,属于黄河流域及黄土高原区、白龙江流域及陇南山地;(3)在时间分布上,5-9 月主汛期是地质灾害高发期,以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最为严重;(4)地质灾害具群发致灾、隐蔽致灾和链式致灾特征。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和应急管理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城市洪涝灾害常造成灾难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开展城市洪涝灾害研究对于洪涝灾害防治至关重要.已有研究多从洪涝灾害风险或损失的单方面展开研究,且国内的研究区域多集中在降雨较多的南方城市,近年来北方城市极端暴雨事件频发,而相关研究却较少.该文从洪涝灾害全链路的角度开展研究,构建了城市洪涝灾害风险分析方法及损失评估模型,并以北方城市郑州2021年7月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为例,定性分析洪涝灾害风险的时空分布,定量评估洪涝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此次洪涝灾害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洪涝灾害风险分析方法与损失评估模型能准确预测分析灾害的发生区域并评估其损失;洪涝灾害的高风险区与高经济损失区域一致.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黄河下游河道来水来沙量持续减少,河道演变特性发生变化,同时引起黄河下游河道的“小水大灾”、“横河”、“斜河”等问题。针对日趋严重的水灾问题,本文选取黄河下游典型站点分析黄河下游河道对水沙过程变异的响应,得到初步认识:一方面,由于黄河来水量减小,水流挟沙能力降低,致使黄河下游河槽持续淤积抬高、河槽变窄、河道过水断面变小,易引起“小水大灾”;另一方面,由于来水来沙量变异,黄河漫滩概率减小,使黄河下游河型发生缓慢的改变,引起河势变化,原有的部分工程措施因水流流路的改变被迫废弃,甚至产生负作用,形成水灾。  相似文献   

7.
降水空间插值方法应用研究——以黄河源区为例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使用反距离加权法、张力样条函数法和普通克里格法对黄河源及其周围地区65个气象站点1990~2001年12年间月平均降水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并对模拟结果进行了交叉检验和站点检验.3个检验标准的检验结果表明:3种插值方法的结果都基本能反映黄河源区降水的大体空间分布规律,而普通克里格法略优于其他两种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本身的空间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插值精度,台站的密度对插值效果的影响也非常显著.给出了黄河源区年平均降水空间分布图.  相似文献   

8.
刘敏  孙婷婷  张明  孙佳秀 《科技信息》2009,(13):323-323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流域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引起了多方关注,防治黄河流域水污染问题已迫在眉睫。本文从黄河水污染现状出发,介绍了黄河水污染对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的灾害性影响,简要分析了造成污染的多方面原因,进而从改善经济增长模式、增强环保意识、健全法律法规、完善管理制度等几个方面提出了针对黄河水污染防治的一些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试析淮河洪涝灾害成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淮河地处我国南北气候、高低纬度和陆海交互作用的3种过渡带的重叠地区,是七大江河中洪涝灾害最频繁、灾情最严重的河流之一。究其原因有3大方面、9点内容。第一,与流域所处的特殊和不利的自然地理条件密切相关。①天气上,致洪暴雨天气系统众多且组合十分复杂;降雨时空分布很不均匀,降水量年际变化剧烈。②地形上,众多支流均在干流中游汇入,平原洼地占流域面积的60%,形成“关门淹”,难以下泄洪水和排除涝水。③土壤上,淮北平原和黄泛平原土壤土质紧密,水分不易下渗,最易发生涝渍。第二,与黄河661年之久的长期夺淮有着直接联系。④淮河不能直接入海,改流入江,下游地区水灾日益加重。⑤水系巨大变迁,原本统一的淮河划分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且河系紊乱、河道淤废、排水不畅。⑥洪泽湖的逐渐淤积抬高和入湖河口段倒比降的形成,使中游河道下泄不畅。⑦淮河干流中下游河床比降小,甚至出现倒比降,洪水过程极其平缓。⑧黄泛区涝灾尤其突出。第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洪涝灾害。⑨因不合理的人类活动而水土流失淤积河道及人为设障,使得河道的行洪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0.
造成长江中游洪涝灾害的成因大致可概况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前者包括环流条件、地形差异、水系因素等,后者诸如森林的破坏性砍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围湖垦殖使湖泊面积大幅度减少等.自然环境的演化有其自身的规律性.由于人类活动的参与或干扰,改变了自然环境变化的趋向和速度;经济发展的程度越高,人类活动的影响就越深刻.历史时期以来,人类活动对长江中游流域环境的演变有着深刻的影响,特别是到了现代,这些影响愈加明显.提出洪涝灾害的防治对策应做好生态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建立长江中游自然灾害的监控系统。  相似文献   

11.
黄河流域农用地非点源磷污染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化肥的施用为中国的粮食的增产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不合理的盲目施肥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农田养分流失造成的农业非点源污染。为了系统、全面的识别黄河流域农用地磷流失风险高低的空间分布情况和主要影响因子,服务于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现代化农业管理,本研究以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和养分平衡计算等方法为依托,参照国际常用的磷指数法尝试性的对黄河流域主要农用地进行了农业非点源磷污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风险指数以中高为主,分别占流域的41.85%和34.85%,主要分布在黄河沿岸及中下游农业开发地区,而低和很高的分别占到了11.62%和11.69%,分别集中位于流域的中部地区和东部广大下游冲积平原地区, 此流域属于农用地磷流失风险指数中等的流域。  相似文献   

12.
以2015年11类15 m×15 m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栅格数据为基础,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 对比和分析黄河下游宽河段沿岸县域、滩区和滞洪区内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特征以及宽河段滩区两侧18个2 km缓冲区内土地利用景观格局梯度特征。结果表明: 旱地是沿岸县域范围内的优势景观, 其次是农村居民地, 两者占沿岸县域总面积的80%以上, 水田与其他水域具有一定的规模, 而草地规模较小; 受人类活动、功能定位和自然条件等因素影响, 黄河下游宽河段沿岸县域、滩区和滞洪区内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 县域滩外区域分布有斑块规模大且较密集的建设用地, 景观破碎度高, 斑块形状复杂, 东平湖滞洪区景观多样性高, 呈现以水域为主体的复合生态景观, 其余滞洪区林地和草地规模小, 斑块密度低, 景观异质性较低, 宽滩区内整体景观破碎程度低于滩外区域, 游荡段滩区景观多样性较高, 建设用地规模相对较大; 宽河段滩区两侧6 km范围内, 水田和其他水域规模大, 分布密集, 城镇用地规模较小, 整体景观多样性高且较破碎, 6~18 km是过渡区域, 距离20 km以上景观格局基本上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3.
利用Delft3D模型, 模拟黄河下游滩区洪水漫滩过程, 获取漫滩范围和洪水淹没水深等洪水致灾参数。基于地形和防洪条件, 划分洪水漫滩淹没单元, 参考联合国灾害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结合对各淹没单元的危险度和易损度评估, 得到不同洪水量级下各淹没单元的洪水漫滩风险度空间分布。结果表明, 占滩区总面积近 50%的淹没单元的洪水漫滩风险等级随洪水量级的增加而稳步增加, 为“水险同期”类淹没单元; 39.7%的淹没单元在十年一遇洪水情景下呈现极高风险度状态, 即“小水大险”状态; 11.67%的淹没单元稳定地处于相对较低的风险度等级, 漫滩风险不受洪水量级影响, 为“稳定低险”类。因此, 对于黄河下游滩区洪水漫滩风险, 应当重点防范主要集中分布在高村至艾山河段的“小水大险”类淹没单元, 同时应以十年一遇, 甚至五年一遇的洪水情景作为洪水防范工程措施布设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Prehistoric disasters at Lajia Site, Qinghai, China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Lajia Site, located near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the border of Qinghai Province and Gansu Province, is a large-scale site of the Qijia Culture. In 2000 and 2001, archaeologists excavated an unusual scene of prehistoric dramatic and miserable disasters. Lots of geo-logic-geographic evidences revealed that the Lajia Site was ruined by coinstantaneous disasters, mainly floods from the Yellow River and earthquakes, accompanying mountainous torrents. Study on these disasters and their driven forces could provide us not only the knowledge on the palaeoenvi-ronment of the area, but also offer us a valuable site to assess the influence of the natural disasters on human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5.
探讨寒潮天气对黄河下游凌汛的影响,一方面分析一般年份凌汛期气温变化的规律,另一方面是研究部分年份凌汛期寒潮侵袭给气温造成的特殊变化.在部署黄河下游防凌工作时,不但要考虑到凌汛期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更为重要的是预估到部分年份由于寒潮天气侵袭给凌汛造成的特殊灾害.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大同市十里河、口泉河洪水灾害的分布特征,分析了两河洪水情况及危害,针对两河洪水灾害特征提出防洪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17.
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和GIS组件ArcGIS Engine,开发了基于连续时间序列的空间数据挖掘系统,对江苏省清代时期的干湿空间特征进行分析,提取了干湿特征空间分布特征。通过聚类分析,计算涝旱权重比值,得知不同年代,涝旱权重比值不同。且两类中不仅同时存在较大值或者较小值的一致特征,也同时存在第一类较大值而第二类较小值,或者相反的特征。不同的涝旱权重比值反映干湿不同的空间分布特征。这对于了解江苏省旱涝灾害发生规律和制定防灾减灾措施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下游滩地土地利用/覆盖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黄河下游滩地为研究对象, 根据2015—2017年卫星遥感影像, 采取人工解译方法, 利 GIS技术,得到研究区土地利用/覆盖的类型分布。结合社会经济统计数据, 分析影响黄河下游桃花峪至高村段宽滩区土地利用/覆盖的因素。结果表明, 黄河下游滩区土地利用/覆盖以非设施耕地为主, 占77.99%, 其次是居民点自然村, 占6.63%。游荡段河道的平均宽度、滩区面积与自然村、工矿仓储地等土地利用面积均大于过渡段与窄河段, 窄河段设施农业与鱼塘面积大于过渡段。黄河下游土地利用类型整体上较少, 结构单一, 其分布受黄河大堤和河槽的双重胁迫作用。影响宽滩区土地利用/覆盖的主要因素是滩区的面积、周边城市发展的吸引力和滩区的水利设施。自然村、工矿仓储地、设施农业和砖瓦窑面积与滩区面积正相关; 鱼塘和工矿仓储地倾向于出现在经济发展更高的区域, 设施农业与工矿仓储地倾向于出现在离县城更近的滩区。  相似文献   

19.
清代珠江流域旱涝灾害变化特征与R/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整理清代1644-1911年的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统计了珠江流域以及各个子流域的旱涝灾害发生频次.利用滑动平均、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清代珠江流域的旱涝灾害演变趋势和周期;通过R/S分析计算Hurst指数,预测未来旱涝变化特征,并通过近50年的气象降水资料计算的SPI指数对预测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清代珠江流域洪涝灾害的频次整体高于干旱灾害的频次,其中1695年、 1860年和1894年既发生了流域性干旱也发生了流域性洪涝;旱涝频次的主要振荡周期为32~34 a;珠江流域未来的干旱、洪涝灾害整体变化将与过去的变化趋势一致,且流域洪涝序列的Hurst指数比干旱序列的Hurst指数更为接近1.0,说明清代珠江流域洪涝序列的趋势延续性比干旱序列更强.  相似文献   

20.
秦汉时期黄土高原土地利用方式与黄河水灾关系十分密切:黄土高原作为农业区,黄河水灾频繁;黄土高原作为畜牧区,黄河得以安流.介绍了治理主要水灾的方法和经过.揭示了此项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