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历来论者均普遍认为林冲及其人生故事承载着《水浒传》“乱自上作”与“逼上梁山”的思想题旨,显露出作者对社会治乱及其根源的深切关怀与理性思考。除此而外,林冲形象尚有着别样的意蕴:在他身上,有着显著的士人人格特征,寄寓着传统社会中落拓士人的人格范型。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农民起义说”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并成为至今最为流行的观点。对于这种观点的形成,学界一般归因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实际上,“农民起义说”的形成还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明清两代、民国时期《水浒传》思想评论状况是“农民起义说”形成的历史根源。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替天行道”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浒传》主题研究近世影响较大的观点主要有"逼上梁山"和"忠义"等说,其实皆不甚合于本书实际。比较诸说,书中作为梁山旗号的"替天行道",实远过于那可以有多解的"逼"字和前后不易贯通的"忠义",应是作者留给我们把握一书主旨的窍门与钥匙。《水浒传》"替天行道"的远源是我国上古盛行的天道观念。其以"替天行道"为主旨,包括有丰富复杂的思想内涵,同时也对全书的艺术形式形成极大的规约。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新闻报》副刊《庄谐丛录》刊载小说《新水浒传》历时两年刊载32回,在《新闻报》上占据一定分量。《新水浒传》基本延续了《水浒传》为“诲盗说”这一观点,采用“旧瓶装新酒”的写作方式,凸显了报刊小说独有的实时性与纪实性特征。该小说的发掘与研究不仅可以完善民国时期《水浒传》的接受面貌,而且蕴含其中的时代风貌与社会境况亦足可供后世研究者审视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结构本身带有明显的双构性:以显层的技巧性结构蕴含着深层的哲理性结构,反过来又以深层的哲理性结构贯通着显层的技巧性结构,这即是神理。整部《水浒传》的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中“天人感应”的玄虚层面和宋江心理结构层面倾向于神理的范畴,属潜隐层面的“结构之道”。英雄们与高俅的对立处于显层,它是提挈全文的“结构之技”。《水浒传》中的整体生命意识与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感应”的宇宙观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6.
“劫富济贫”与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替天行道,劫富济贫"一直被梁山英雄挂在嘴边,在中国一直被认为是好汉行为,是劳动人民无可非议的正当要求。但梁山英雄们实际上没有遵守自己的诺言,而是把劫来的财富占为己有。《水浒传》"劫富济贫"思想对我们今天和谐社会建设有一定的启示:我们应缩小贫富差距,消除仇富心理;关注弱势群体,提高社会保障;调节利益关系,崇尚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7.
关于《水浒传》的作者曾有“隐居”苏北兴化“施彦端”的说法。从《大宋宣和遗事》中的“素材”而在《水浒传》中被大量充实扩展的几个例子看来,《水浒传》的作者并非是那位被认为“隐居”于苏北兴化故居的施彦端,而更可能是久居于钱塘的施耐庵。  相似文献   

8.
“发愤”说和“忠义”说是李贽《水浒传》批评思想的集中体现。前强调小说应是“发愤之作”,“不愤则不作”,即现代所说的创作激情;后是对小说主的概括,肯定了梁山起义的正义性。李贽的《水浒传》批评思想及其艺术分析在当时的“小说界”影响很大,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水浒传》研究中,关于施彦端的“仕途”问题向来观点不一,然而从《水浒传》内部的北方地理态势与气候风物的描写以及语言文字的运用三个方面,可以说明苏北那个曾为“进士”并曾“为官”的施彦端字耐庵者并非《水浒传》的作者。  相似文献   

10.
胡适在《水浒传考证》中曾指责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充满“八股选家气”。“草蛇灰线法”,便是用来做这种指责的最重要的一条证据。他说:“例如圣叹最得意的批评是指出景阳冈一段连写十八次‘哨棒’,紫石街一段连写十四次‘帘子’(按,实为十六次)和三十八次‘笑’。圣叹说这是‘草蛇灰线法’!这种机械的文评正是八股选家的  相似文献   

11.
《水浒传》故事最早流传于民间,及后见之于说书和元杂剧形式。这种艺术形成,受一定时间、空间与观众欣赏心理的限制,要求所说的人事具有较强的节奏性,包括所叙时间的长短、情节的曲折,速度的缓急等。而在此基础上收集整理而成的《水浒传》一书,也自然保留了这种鲜明的节奏性艺术特征,“篇各有篇,文各有意,有起有结,有开有阖,有呼有应,有顿有跌”。(金圣叹语) 我国最早关于节奏一词见于《礼记》,“广其节奏,省其文采,以绳德厚。”它说的是节奏与伦理道德的关系。《乐记》疏中则说:“节奏谓或作或止,作则奏之,止则节之。”这里节奏是指演奏过程中的停与续。清代徐大椿在《乐府传声》里评论道:“一调相传,一  相似文献   

12.
我国古典文学首屈一指的杰作是清朝时出现的《红楼梦》。由它形成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峰;明代也产生过两部杰出的针砭现实、使人警醒的长篇小说,那就是《水浒传》与《金瓶梅》。《水浒传》的作者,有说是施耐庵的,有说是罗贯中的,有说是施、罗合著的。明·高儒《百川书志》中云:“《忠义水浒传》一百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在现存最早的明·容与堂刻本所附的《〈水浒传〉一百回文字优劣》中,也说《水浒传》是由“施耐庵、罗贯中借笔墨拈出”的。施耐庵约卒于1370年;后约三十年,即1400年,罗贯中卒。揆之情理,罗贯中“编次”当在施耐庵去世之后。二人虽同生活于元末明初,然书成应是在1370至1400年之间,时为明洪武至建文初年。  相似文献   

13.
运用叙事学中关于叙事逻辑、叙事视角、叙事时间等方面的理论,分析<水浒传>中"逼上梁山"的叙事艺术.认为"逼上梁山"的逻辑结构是镶嵌式复合序列,视角的转换、时序的调节和概述的运用使叙述方式多样化,故事结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4.
杭州汪吾金先生的文章《〈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浓郁的兴化情结”难以成立——与任祖镛先生商榷》认为拙文《论〈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兴化情结》“所提出的七个依据都靠不住”.事实上,拙文的七条“证据”全靠得住,《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兴化情结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15.
怎样使作品的人物形象“活”起来?关键在于“传神”。可以这样说,能否“传神”,是权衡一个艺术品成败、优劣的重要标尺,也是鉴赏作品的重要审美原则。“传神”一语,早在我国明代小说评点家叶昼,在评点《水浒传》时就已提出。他认为,“传神”是“《水浒传》之所以与天地相终始”的根本原因。 在小说创作中,通向“传神”艺术的彼岸,有哪些“桥”可作为“通道”的呢?  相似文献   

16.
<正> “反墨”作为对比中的一种,最早提出的是金人瑞。金人瑞在《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序一中说:“笔有左右,墨有正反;用左笔不安换右笔,用右笔不安换左笔;用正墨不现换反墨,用反墨不现换正墨……”金人瑞把“对比”这种具体描写分之为“正墨”、“反墨”,“正墨”即正面对比,“反墨”即反面对比(反衬式对比),金批《水浒传》中所说的“背面铺粉法”,就是指“反墨”这种反衬式对比的描写手法;或者说,就是指称之为“对衬”的“一个观点上两件事物的映衬”(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林教  相似文献   

17.
毛主席说过:“生子当如仲谋,交友如鲁达,信心如唐僧,读书就读四大名著。”中国古代四大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和《水浒传》历来是我国中学生的必读书目,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下面浅谈引导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石昌渝近年来发表系列考据文章论证“《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一些学者撰文提出质疑和反证。本文从终结这场论争的立场出发,在对石氏立论证据土兵、银子、子母炮及腰刀逐一证伪的基础上,从学术思维和文学史脉的双重背景上,论证即使以学术假说视之,石氏是说亦不能成立,进而提出了“《水浒传》成书于元代中叶”这一虽未经证实、但却有较大合理性的学术假说。  相似文献   

19.
毛主席说:“阶级斗争,一些阶级胜利了,一些阶级消灭了。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几千年的文明史。”从这种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的观点出发,用阶级分析的方法,来认真研究现代投降派胡适在一九二○年和一九二一年先后抛出的《<水浒传>考征》和《<水浒传>后考》,可以看出,这两篇奇文就是胡适为反动派出谋划策的投名状,向反动派卖身投靠的自首书。  相似文献   

20.
“旧小说喜续,新小说喜复”,这是小说《反三国志》的作者周大荒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说的话。好承书而续,确实是中国古代小说所独具的特殊现象。而续作又有种种:或书未尽而续,如《红楼梦》的诸多续书;或书已完而续,如《西游补》《后西游记》之于《西游记》。有的则更复杂,如《水浒传》,既有人不断加入征辽,平王庆、田虎的新情节,也有人把它砍成“断尾巴蜻蜓”,还有人承之而作《水浒后传》、《后水浒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