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具有十分丰富的喀斯特旅游资源,其中许多是我国甚至也是世界旅游资源中的极品.本文初步探讨了我国喀斯特旅游资源的特点,并分析了当前我国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特点和问题,提出了促使我国喀斯特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李雪  熊康宁 《科技信息》2013,(1):159-160,184
喀斯特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在我国分布广、类型多。本文综述了近10年来我国喀斯特旅游研究,研究内容涉及喀斯特旅游资源类型划分及评价、喀斯特旅游开发、喀斯特生态旅游、喀斯特旅游扶贫、喀斯特旅游文化等,分析探讨了我国喀斯特旅游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旅游资源是指可溶岩地区所特有的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存在和人文存在。挂多地区喀斯特旅游资源具有多层次特征,景观类型多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和旅游价值。本文在研究平坝挂多地区喀斯特旅游景观的特征与旅游功能的关系的前提下,通过野外考察采集第一手资料,针对喀斯特旅游资源的特点,采用定量记分和定性评级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相应的评价模型,获得评价结果,从而为挂多地区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和开发重点 ,并针对贵州喀斯特地区旅游开发与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应挖掘和展示喀斯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建立喀斯特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 ;开拓知识化管理 ;加强区域间旅游资源与产业的整合 ;创新旅游体制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广西喀斯特地形区面积广大,约占广西总面积的40%左右,其旅游资源很丰富,有景点达190处,文章分别按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域、人文地理特征以及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生态学科等要素划分旅游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及其特点,指出当前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若干意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贵州喀斯特洞穴的探测、统计,分析贵州喀斯特洞穴资源的主要资源特征,探讨洞穴在人类居住、旅游活动、空间利用、科学研究、资源开发等5方面的开发利用方式和特点,旨在对贵州喀斯特洞穴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以及其他地区旅游洞穴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7.
贵州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定量评价与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专家打分法对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旅游资源进行定量评价,对各类旅游资源进行赋值,统计出8个地州市的资源禀赋总分值,并作相关资源禀赋图。黔南州、遵义市以256分和210分,位于旅游资源禀赋的第1层次;安顺市、贵阳市、铜仁地区、毕节地区、黔西南州位于第2层次;六盘水市位于为第3层次。提出了利用贵州喀斯特地区旅游资源优势,从旅游产品、旅游形象、旅游人才、区域内外合作、国际合作全面探讨了对贵州喀斯特地区旅游开发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8.
喀斯特峡谷景观资源的旅游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喀斯特峡谷是一个物质能量作用的地貌系统 ,在 3种地质营力———侵蚀、溶蚀及崩塌联合作用下形成 ,由于其地表、地下形态结构复杂、类型多样 ,且在不同的演化阶段 ,有不同的地貌景观 ,并能集山、水、石、景于一处 ,构成高品位的旅游资源而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文章即从喀斯特峡谷形成发育入手 ,以我国南方典型喀斯特峡谷为例 ,评价了其风景资源特性及旅游价值  相似文献   

9.
黔南是喀斯特发育强烈的地区,分布有1000多个洞穴。根据地形图上洞穴的位置、洞高、洞长、发育方向、坡顶海拔、坡底海拔以及岩性等信息,以GIS技术为平台,建立黔南喀斯特洞穴数据库和洞穴信息系统,主要在于为黔南喀斯特洞穴数据资料查询、分布规律、空间相关关系、潜在资源开发、部门辅助决策和为旅游及相关部门对黔南喀斯特洞穴旅游开发提供信息。同时将系统应用于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采用相应的"最优路径选择"方法,提出黔南相应的旅游线路规划及洞穴旅游资源的开发潜力。  相似文献   

10.
健康中国背景下健康旅游已成为新兴的旅游形式。区域健康旅游实践需要相关理论研究的支撑,系统地梳理区域内的健康旅游资源并分析其康养功能是区域旅游开发的基础性工作。该文采用文献分析法与实地调查法对喀斯特山地大省贵州的健康旅游资源进行整理、分析与评价,发现喀斯特山区具有类型丰富、康养功能较高的健康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11.
贵州喀斯特地区景观的构景因子虽然类型多样、形态各异,但从其地域组合特征看,景观雷同性强,相互之间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负近邻效应"关系,再加上各地旅游产品低水平重复,不仅使资源浪费、资源与环境破坏的现象并存,而且旅游业及旅游项目所产生的聚集效应和联动效应也不明显,迫切要求发挥旅游资源的整合优势,以实现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本文以花溪高坡与龙里猴子沟风景名胜区为例,通过对两者间区域旅游发展中的趋同性与差异性分析,提出了区域旅游产业联动开发的优势与目标,探讨了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与产业联动发展的思路、布局与途径。  相似文献   

12.
川南地区喀斯特旅游资源丰富,发展喀斯特乡村特色旅游,既可带来经济效益又可恢复生态环境.本文主要根据发展乡村旅游的相关研究,结合川南宜宾市筠连县筠连镇古楼坝区位条件和旅游资源条件,分析了在川南喀斯特农村地区,将农业观光旅游和自然景观观光旅游相结合,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以促进川南喀斯特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生态旅游在岩溶地区旅游业发展中的必然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新兴旅游方式 ,是应全球提倡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而产生的。开展岩溶地区生态旅游是为了促进岩溶地区生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岩溶地区旅游资源的特点和开发现状 ,针对生态旅游的内涵要求 ,探讨了在岩溶地区发展生态旅游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4.
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山东省枣庄市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地质景观形成的机理和旅游资源特征.对以灰岩岩溶地质地貌及其所形成的大裂谷、溶洞群、古文化遗迹、古战场为景观特色的旅游资源价值进行了评价.并提出开发与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旅游地理学和旅游行为学的理论和方法,着重从岩溶地貌、高原气候、地生态环境和民族成分及分布、社会文化结构的地域分布特点诸方面,论述贵州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背景。认为在优越的“原生”旅游资源开发中,应强调岩溶风光和民族风情以及不同资源个体间的功能耦合,以形成最大吸引力。并提出将科学旅游,诸如洞穴探险、地质旅游、自然保护区考察和历史考古等作为贵州旅游业向高层次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喀斯特山区农业结构调整与资源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喀斯特山区脆弱生态环境遭受人类活动干扰后日益化特征的分析 ,深入探讨喀斯特山区农业生产结构与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指出喀斯特山区农业结构调整与资源持续利用的优化模式和农业结构调整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贵州龙里麻若平台属一岩性、构造控制的喀斯特断块台地。地貌的多样性以及台地峡谷为主的景观结构表现出别具一格的旅游资源特点。其开发和利用应加强宣传,以自然保护为主,结合科研,探险及观光旅游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