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磺氨酸作为一种绿色催化剂可有效催化β-烯胺酮的合成.该方法反应时间短、条件温和、操作简单、产率高,同时催化剂可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2.
聚苯乙烯乙醇胺-Fe(Ⅲ)络合物催化缩醛(酮)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了高分子金属洛合物催化剂聚苯乙烯乙醇胺与Fe(Ⅲ )络合物 (CPSE -Fe(Ⅲ ) )的合成 ,并研究了它对缩醛 (酮 )反应的催化性能 .主要考察了反应时间、反应物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对产物收率的影响及高分子金属络合物催化剂稳定性 .实验结果表明 ,该高分子金属络合物催化剂在温和的条件下能较好地催化环己酮乙二醇的缩酮反应 ;也能催化其他的缩醛 (酮 )反应 ;与产物分离容易 ,可循环使用 ,且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3.
以芳基季鏻盐支载的手性咪唑啉酮为催化剂,不对称催化硝酮偶极子与α,β-不饱和醛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得到异噁唑醛化合物,并对该反应条件和催化底物进行优化和探究,该反应具有较高的产率(62%-82%)和良好的立体选择性(endo/exo在83/17-94/6之间),手性催化剂易于回收并可循环使用,且循环4次后的产率不低于60%.  相似文献   

4.
以空气为氧化剂,在温和的条件下,研究三氧化铝负载下催化氧化3-氧代-α-紫罗兰酮合成1-羟基-4-氧代-α-紫罗兰酮的反应,考察制备过程中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空气湿度、Al2O3用量和Al2O3酸碱性等对反应的影响。反应产物用CHCl3-CH3OH混合溶剂进行洗涤与催化剂分离,目标产物结构经GC-MS和1HNMR等测试技术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此催化体系中,室温条件下,以粒度为37.5~75.0μm的中性或碱性Al2O3为载体,氧化铝和反应底物的质量比为10:1,通入未经干燥的空气充分反应20 h后,3-氧代-α-紫罗兰酮转化率可到100%,目标化合物1-羟基-4-氧代-α-紫罗兰酮收率达85%;催化剂循环使用重复性良好。  相似文献   

5.
在三苯基膦二氯化钯/碘化亚铜的催化下,对溴苯甲酸甲酯与苯乙炔发生偶合反应,生成化合物l,化合物l分别与苯乙酮、2-乙酰呋喃、2-乙酰噻吩发生克莱森缩合反应,合成了三种新型β-二酮化合物3(a-c),并利用1HNMR, IR, MS,元素分析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6.
小分子膦催化环化反应是构建五/六元碳(杂)环的有机合成方法之一。炔酮作为缺电子反应物,可用作潜在的C2、C3、C4合成子参与环化反应,从而构建多种碳环或杂环化合物。为此,研究在叔膦催化下炔酮作为C2和C3合成子参与分子间[3+2]环化反应,生成环戊烯酮类化合物的情况。试验通过对反应催化剂、溶剂、温度及催化剂用量的考察,对反应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以1,2-二氯乙烷为反应溶剂,对甲氧基三苯基膦为催化剂,在60℃条件下反应2 h,可获得良好的收率(73%)。该研究为环戊烯酮类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季铵盐A-1催化高锰酸钾氧化邻硝基甲苯,合成邻硝基苯甲酸的反应,考察了不同相转移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KMnO4用量和反应体系酸碱性对反应的影响.在优化反应条件下,即以季铵盐A-1为相转移催化剂,高锰酸钾与邻硝基甲苯的量比为2.5∶1,反应温度为95℃,反应时间为3h,在中性条件下进行反应,产物收率可达95%.实验结果表明,季铵盐A-1对于高锰酸钾氧化邻硝基甲苯合成邻硝基苯甲酸,是1种优良的相转移催化剂.  相似文献   

8.
以生物相容性较好的壳聚糖作为载体,制备了壳聚糖接枝磁性离子液体催化剂,在无溶剂条件下催化芳香醛、α,β-二羰基化合物和尿素三组分"一锅法"反应,合成了一系列3,4-二氢嘧啶-2(1H)-酮衍生物,产率达86%~94%。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对环境友好;且催化剂易于分离和循环使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苯乙烯与二乙烯基苯交联合成聚苯乙烯树脂微球,通过一系列反应后得到表面接枝双齿氮的功能化树脂微球.以负载有乙酸钯的功能化树脂微球组成的催化体系催化一氧化碳和苯乙烯共聚合成聚酮.利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树脂负载催化剂及聚合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催化体系中各组分用量及反应时间对共聚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树脂负载催化剂对聚酮合成反应具有较好的催化性能:当树脂用量为0.5 g、乙酸钯为22.4 mg时,聚酮产量达8.6606 g.  相似文献   

10.
小分子膦催化环化反应是构建五/六元碳(杂)环的重要有机合成方法之一。醛亚胺由于其较高的反应活性,在膦催化的有机反应中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酮亚胺在反应中的应用却鲜有报道,因此研究了三苯基膦催化联烯酸酯与酮亚胺的[3+2]环化反应。试验通过对反应催化剂、溶剂、温度及催化剂用量的考察,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以四氢呋喃为反应溶剂,三苯基膦为催化剂,在室温条件下反应0.5 h,可获得较高的化学收率。该方法可用于一系列吲哚骨架的吡咯烷-螺吲哚酮类化合物的合成制备。  相似文献   

11.
以二氯化钯为起始原料,在比较温和的反应条件下制备了双(乙腈)二氯合钯和双(苯腈)二氯合钯,产率97%.采用元素分析、1H NMR、13C NMR和 IR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并以Suzuki C-C偶联反应为模型评价了其催化活性,催化转化率70%~88%.  相似文献   

12.
炔烃是一类重要的结构单元,广泛应用于药物化学、有机合成及材料科学中.报道了在室温条件下,以四氢呋喃为溶剂,炔基溴(1mmol)与格氏试剂(1.3mmol)在Pd(OAc)_2(3 mol%)/Ph_3P(9 mol%)催化下进行偶联反应,以中等至较好的收率得到了多种1,2-二取代炔烃类化合物.该反应体系对于带不同种类的功能基团的芳基格氏试剂及烷基格氏试剂均有很好的催化活性,而且对于大位阻的α-萘基格氏试剂也有较好的催化效果.该反应体系简单、催化效率高,不需要其它共催化剂.此外,根据实验结果,提出了Pd(OAc)_2催化炔基溴与格氏试剂偶联反应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13.
在离子液体PEG1000-DAIL[BF4]、甲苯和Fe2(SO4)3组成的温控两相催化体系作用下,氯化苄的均相催化水解反应能够高效地进行,在110 ℃搅拌反应40 min,产物苯甲醇收率高达96%.该新方法收率高,操作简单,催化体系可以较好地回收循环使用而且催化活性基本保持不变.同时,对水解反应的机理和温控两相催化的过程也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4.
以芳香醛、芳香胺和二氢呋喃或二氢吡喃为原料,在氯化钯和苄基三乙基氯化铵的复合催化作用下,在乙腈溶剂中进行多组分反应,高收率地合成了一系列的苯并呋喃类喹啉类衍生物和苯并吡喃类喹啉类衍生物,所有产物均通过熔点、IR、1H NMR、13C NMR、MS和单晶测试等手段进行结构鉴定与表征,其中包括12个新化合物.探讨了上述多组分反应的最佳反应温度、最佳催化剂及用量,并推测了可能的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5.
16.
制备高分散的负载型催化剂是充分利用在自然界中储量极为有限的贵金属资源的重要手段.采用不同方法制备一系列负载Pd催化剂,考察了不同载体负载Pd催化剂的CO氧化性能.发现以乙酰丙酮钯为前驱体制得的Pd/TiO2催化剂活性远高于Pd/SiO2和Pd/Al2O3催化剂的活性,在室温下就表现出较好的CO氧化活性,且在无气相O2条件下CO可以与Pd/TiO2催化剂表面的氧物种(晶格氧)反应生成一定量的CO2.分散度测试、CO吸附的原位红外光谱和程序升温还原的结果表明Pd/TiO2催化剂上Pd物种以高分散Pd0形式存在,并与载体之间存在强相互作用,这可能是Pd/TiO2催化剂具有低温活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首次制得(苯膦酸—磷酸氢)锆-氯化铁复合物Zr(O_3PC_6H_5)(HPO_4)(H_2O)_0.35[FeCl_2(OH)]_0.65该复合物在空气中稳定、不易吸潮、不冒烟,对于卤代烷与芳香烃在液相的F-C烷基化反应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反应的优点是:反应条件温和,收率高,操作方便,后处理简单,催化剂重复使用性好。  相似文献   

18.
以12,-二氯乙烷为溶剂,氯化铁能有效催化邻炔基苯甲酸酯环化反应合成3-取代的异香豆素.考察了催化剂种类及用量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产率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结构底物对反应的容忍性.通过熔点测定、GC-MSI、R和NMR等手段对产物进行分析检测,表征了产物的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当催化剂FeCl3的用量为50 mol%,以1,2-二氯乙烷作溶剂,在反应温度80℃的最佳条件下,邻苯乙炔基苯甲酸酯环化反应合成3-苯基异香豆素的产率高达96%.通过取代基对环化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苯环上和炔烃上的官能团都不会影响反应的发生,尤其是底物的苯环上具有吸电子基团的产率要明显高于供电子基团,反应底物的适应范围比较广泛.该催化体系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选择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考察了氯化铁催化剂在氯乙酸的酯化反应中的催化作用.结果表明氯化铁具有良好的催化效果,醇的酯化率可达70%以上.不同的醇酯化时,酯化率的大小顺序是:高碳醇>低碳醇,伯醇>仲醇>叔醇.计算了酯化反应的活化能,并对氯化铁的催化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将无水三氯化锑与聚苯乙烯反应,合成了一种稳定的高分子载体Lewis酸催化剂。经红外光谱分析表明:PS—SbCl_3复合物在1650cm~(-1)处有一特征吸收峰,并在制备过程中小球变为淡青色。通过酸碱滴定法研究了该催化剂在酸化反应中酸转化率与反应时间、温度及催化剂使用次数的关系,并与PS—AlCl_3催化剂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对于丙酸的酯化反应,该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比PS—AlCl_3更好。并对高分子载体Lewis酸催化剂的催化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