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半个世纪前,钱钟书的陶渊明研究,已从接受史的角度来研究了,与西方后来兴起的接受美学暗合,带有方法论意义,这一点学界很少有人注意。本文根据钱先生提供的研究线索,将六朝三唐陶渊明的接受史略加条理和说明,以展示其具体面貌。  相似文献   

2.
对八百年来18种词选本进行抽样调查,并结合历史上80位词评家的意见,对辛弃疾作品的接受史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与研究,整理、分析其接受史实,为今日之辛弃疾研究建立在真实的历史基础之上作进一步拓展与深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接受学角度,描述了近80年鲁迅接受历程中的“误读”现象,这是鲁迅接受史中的“另类”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文章从接受主体和对象主体的以及时尚,时政等诸多方面作了阐释。  相似文献   

4.
辛弃疾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持续热点。2003年在江西上饶召开的辛弃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学者们结合近20年辛弃疾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展开了新一轮的论争,同时拓展了一些新的研究领域,并形成了三大热点:(一)“苏、辛词派”是否存在?(二)“稼轩体”、“稼轩风”的诠释以及辛词风格如何定性?(三)辛词接受美学。这三大热点也代表了学界对辛弃疾的最新研究趋向。  相似文献   

5.
融铸豪婉、沉郁悲壮为辛词的独特风格。传统儒文化的熏陶,是辛词内蓄阳刚的关键所在;而南宋隋性氛围的刺激,则是辛词沉郁悲壮的主要原因;艺术表现上,传统比兴手法的采用,使辛词产生出情辞婉曲的效果;词借婉约体例则又使辛词呈现出“心雄似火”而又“色柔如花”的美学风貌  相似文献   

6.
当中国传统的文学史的撰写即将走近“僵死的终点”^[1](P70),接受美学的引进为“重构文学史”指示了新的方向。运用自觉的接受史意识重新撰写文学史,不仅能深化对文学家、文学理论和文学规律的认识,而且成为一个具有无限潜力的学术研究领域。在文学史的个案如辛弃疾研究中,当我们审视其词  相似文献   

7.
唐代是陶渊明接受史中的重要发展时期,陶渊明的思想和诗艺在这一时期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唐代许多诗人对陶渊明都有过接受。在时代风气的影响下,因与陶渊明有相同的生活情趣和相似的人生经历,杜甫接受了陶渊明,并在诗歌创作中刻意学陶,形成了自己柔美的风格。在陶诗的传承过程中,杜甫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李清照词的多维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清照词历经千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崇高的精神感召力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接受者,接受者从不同的层面接受易安词,形成了丰富多维的接受效应。易安词的接受群体主要有三种类型:即普通消费型、专业鉴赏型、研究论证型。人们在阅读、接受易安词的同时,也在阐释、改造、重塑易安词。易安词参与了各个时期的文化建设,对构建我国历代文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阮籍《咏怀诗》在文学史上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杰出的艺术成就,本文采用接受史研究的方法,考察其在历史上的实存状态以及相关问题,拟从它的流传概况、阐释概况、影响概况三个方面展开。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中唐至五代李贺歌诗的接受史进行了系统的阐释,试图打破侧重于作品自身研究的传统格局,为李贺歌诗研究开辟一块新天地。  相似文献   

11.
南宋抗金英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既有慷慨激昂、雷霆万钧的咏事感怀之作,也有信手拈来的写景咏物抒情小品.其作品的艺术风格表现在:慷慨激昂,豪迈奔放;蕴藉深微,沉郁顿挫;活泼生动,笑骂成文;恬淡闲适,诗中有画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在进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教学的时候,有必要恰当地处理好中西之间的关系,即:现代转化和传统衔接,既能"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的现代转化着重点在批评语言、文体和思想范围三个方面;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与传统衔接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论诗意表达方式和具有整体宏阔视野的批评精神两个方面。清末民初的诸多国学大师在处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现代转化和传统衔接上已经为我们做出了示范性的创举。  相似文献   

13.
徐坤以90年代知识分子和城市女性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评论的热点集中于她对知识分子精英形象的批判解构的后现代性质,并对此类题材作品呈现的反讽、调侃、幽默的语言风格予以肯定;对她90年代中期以后的女性题材创作,多肯定其对城市女性的生存和精神困境体现出的人文关怀。而对此类题材呈现出的诗意温婉的语言风格褒贬不一。  相似文献   

14.
元杂剧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创作遵照约定俗成的习惯来进行,可以说,它既是艺术表现,也是民俗表现,它与民俗文化关系极为密切。本文从民俗文化的四个层面,即民间传说、民俗语言、民间信仰、民间礼仪与《窦娥冤》的文本创作之联系,来具体阐述这样一个主题——作为元代时代精神的元杂剧,它的出现,是由民俗文化整合的结果,是由民俗文化赋予这个时代以鲜明个性,并以元杂剧这种文学体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5.
张孝祥一直被视为辛派,但他与辛派是有区别的,表现在词学思想上就是明显的诗化和雅化倾向.诗化揭示了其词学思想之渊源,雅化则是其后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他在诗、词、文等方面的文学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但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在他极端坎坷、曲折的从政经历中表现出的高尚的政治品格,使他得到后世文人的景仰,不论他做官还是遭谪贬,都深受百姓拥戴。高尚的政治品格和杰出的文学成就使得苏轼具有非凡的魅力。他两年的密州知州经历证明了他的政治才干。  相似文献   

17.
温庭筠的创作正处于诗向词过渡的晚唐时期,他的作品也初步显示了这种文体上的变革。尤其是他以女性为题材的乐府诗作不仅改变了以往“唐人乐府皆不入乐”的局面,在创制上更是采用了“由乐以制词”的词体创制之法,其工整的章法、和谐的音律奠定了词调创制与定型的基础。这与词作华美的形式、悠远的意境相结合,奏响了诗体文学向词体文学过渡的先声。  相似文献   

18.
研究古代文学中的“诗史”问题,宋季诗史是最重要的对象。诗史是“亡天下”之际的“野史”,诗史应纪实与伤时并重,这是宋季诗史作者和论者共同的诗史观。宋季诗史是分层次、多样化的,并且蔚为大观,形成高潮。与杜甫诗史相比,宋季诗史更注重时事、史实的完整记录和具体描述,杜甫诗史侧重在“诗”,宋季诗史侧重在“史”。  相似文献   

19.
散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新诗体,元人以“唱曲”作为曲论的逻辑思维起点,对散曲的体裁,散曲的音律、内容和风格、散曲的传播等方面进行理性思考,用宽泛的理念把握体裁,以通俗可歌衡量作品,通过演唱进行传播。  相似文献   

20.
“诗性”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特征。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文心雕龙》也体现出了鲜明的诗性特征。分析《文心雕龙》的诗性特征,应从诗性的思维方式、诗意化的语言、诗意化的生存方式三个层次着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