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与宋代文人雅词相比,金代全真教王重阳的道教词风格独特。从以下几方面可以考察出他对宋代俗词的继承:第一,学宋代文人俗词,其词深受柳永的影响。第二,拟宋代俗词爽直俚白、口语化的语言,拉近与民众的距离、增强亲和力。三,仿宋代俗词的形式,填一些有趣味性的词以增加对信徒的吸引力。第四,承宋代民间俗词馀韵,其词具有音乐性以增强传道布教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宋代地志补辑《全宋诗》失收宋诗45首,残诗7句和缺诗2首。认为以宋代地志对《全宋诗》进行补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宋代瓷器风格多样,特征明显,在中国陶瓷史上影响深远,与其在当时乃至后世的大范围、多层次传播密切相关。该文运用文化学理论,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试图勾勒出宋代瓷器文化的传播途径、审美选择与审美取向。  相似文献   

4.
羁管 ,是宋代的一种限制犯罪者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学界一般认为 ,羁管以囚禁为刑罚内容、以犯罪宗室为适用对象。这实际是一种望文生义的误解。羁管的刑罚内容和适用在宋代有所本 ,有所指  相似文献   

5.
中国美术史发展到宋代时山水,花鸟,人物等等分科已经全面完备。其丰富完备的艺术表现风格,精粹而纯熟的描绘技术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各种绘画题材大都采取自然主义的手法,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现实生活中的真实状况,并体现出当时社会的文化关怀和价值取向。在美术史上,没有哪个时期能够比宋代的绘画在题材内容的现实性、表现手法的艺术性方面更能反应人文的喜好与追求。因此,史论家普遍认为宋代绘画是不可逾越的高峰。  相似文献   

6.
晚唐体是流行于唐宋时期的一种诗歌体式,指通过刻意苦吟而形成的清寒、小巧、野逸的诗歌风格。晚唐体形成于晚唐五代,但其真正成熟与发展主要是在宋代。晚唐体与宋代各种诗歌风格间有相异、相斥,也有相互吸引与融合。晚唐体在宋代诗歌史上的重要性在于,宋调的形成及转型过程都有它的直接或间接参与。虽然在北宋诗文革新中晚唐体属于被修正和否定的因素,虽然晚唐体为主导的南宋中后期诗风变革并未将宋诗推向新的辉煌,但不能否认它是促成诗史变革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7.
保生大帝信仰的祭祀于宋代已形成,从福建的白礁、青礁逐渐传播至台湾与东南亚地区,其中白礁的宋代开基二大帝神像,传播至台湾台南的学甲慈济宫,使其成为台湾保生大帝信仰至关重要的宫庙。三百多年来,学甲的"上白礁"谒祖祭典活动,道出了白礁与学甲的亲缘关系。观察目前各地的祭祀仪轨,可以使我们探析祭祀活动的精神内涵与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8.
宋代诗经学以义理相尚,呈现出与汉唐义疏完全不同的学术风貌。近百年来,宋代诗经学研究体现出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即:20世纪上半叶的初步探索、20世纪下半叶以台湾学者为主角的崛起期和新世纪海内外学者互动交流的兴盛期。主要特点是:一、研究程度由浅到深,即开始为附庸于经学史中的简要评述,发展到翔实的诗经学史、名著专门研究乃至综合研究;二、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即从集体扎堆于朱熹《诗集传》,逐渐覆盖到几乎所有较有价值的宋代诗经学著述;三、研究队伍由台湾学者的一支独秀发展到大陆主盟、港台日本等海外学者百家争鸣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宋人笔记中的科举史料包括唐、五代和宋代两部分,两相比较,有关宋代的科举史料要比前更加丰富、全面。从史料来源看,前主要来源于唐五代人旧籍、金石遗物等,后则主要来源于作的履历见闻、父兄师友相与谈说等。二都有重复记载的现象,但都对有关史料进行了辨证。  相似文献   

10.
在文人文化传统和诗歌创作风气的影响下,自然山水逐渐成为宋词的重要内容。宋代山水词中包含了道德、情感、哲学等多重文化内涵。从道德层面而言,词人们继承了儒家"山水比德"的传统,并使山水词承载了新的人格化的象征意义;从情感层面而言,词人丰富的感情和强烈的个性赋予自然山水浓厚亲切的人情味和非比寻常的精神气魄;从哲学层面而言,宋代词人深受道家"自然"哲学的影响,在对自然的观照中,他们领悟自我存在的价值,实现了人的自然化。  相似文献   

11.
学选本是从事学研究、宣传学主张的一种重要方式。清人所编的重要宋诗总集均大量选录苏诗,且多选七言古诗,少选政治诗,可见其推崇苏诗的共同倾向。然从各自不同的诗学主张出发,他们对苏诗内容、体裁与风格的取舍又同中有异,表现出清人审美趣味与接受宋诗的差异性,另外,囿于某些狭隘的诗学观,其选录苏诗往往有失误、失眼处。  相似文献   

12.
受化和地理环境差异的影响,晚清词人分布呈明显的区域“出产”和区域“群居”格局。晚清词人的区域分布已从清初、清中叶江浙两省的一枝独秀变为江浙、岭南、湖湘、闽中、皖上五区的众花争放。岭南、湖湘、闽中、皖上词人奋力急追,和江浙词人一道,为晚清词学的繁荣共倾情思和心力。  相似文献   

13.
六言诗起源于骚雅,在汉魏六朝成型,在唐代成熟,在宋代发展到高峰,并对其杞诗歌样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六言诗的发展,从未能脱离民歌的滋养。六言诗在文人中也曾出现过许多优秀的作品,但因其与歌曲脱节,难以驾驭,始终未能成为诗歌的主流。  相似文献   

14.
在晚清文坛上,刘熙载以他清纯朴素、平易坦率的诗词创作,收获了蕴有其深深韵味的文学成果。和晚清许多作家相较,他的诗词创作具有别样的神韵、独立的风情。放眼晚清文坛,应该说刘熙载是晚近一位有才情、有禀赋、有个性的别具气质的作家。尤其是他的《昨非词》,清淡、朴素、平易、醇正,使得刘熙载的诗词创作具有较深层次的文化底蕴,达到一个较高的创作水平。  相似文献   

15.
宋神宗熙宁年间的大变法是北宋年间的重要历史事件,作为变法中心人物的王安石,其诗歌创作深受这一事件影响。从变法初期的思考和准备,新法推行时的自信和坚定,到新法受挫时的坚持与纠结,变法变异时的悲愤与超脱,时事变易,心态不同,在他的诗作中留下了分明的轨迹。通过熙宁变法与王安石诗歌创作关系的个案研究,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王安石诗歌发展演变的过程,也可以更加具体、深刻地认识到宋代文人政治对于宋代文学发展提供的独特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6.
吴英词在章法结构上具有梦幻构思的特点。具体表现在:结构上多以梦幻与与实对比,既有上下片的总体对比,又有上下片内部的错综对比;又常以“梦”统领、绾结或收束全篇。梦幻构思在梦窗词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是形成词独特独特风格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构思,又显然是受其梦幻心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程师孟诗考     
程师孟,诗效白居易而尤简直,与之唱和往来的诗人不下百人.有诗集二十卷,惜已佚,故后世诗名不显.新编《全宋诗》从方志等辑其诗40首,用力甚勤,但《全宋诗》中的程师孟诗存在着疏失,需要对其加以考订、补苴,对其佚诗亦需加以考实.  相似文献   

18.
论稼轩诗     
他人之词,也许是"诗余";稼轩之诗,却是"词余".无论数量或质量,稼轩之诗远逊于其词.与词比较,稼轩诗似乎少一点纵横的英雄气,多一份哲理与平和,分明打上宋诗重思辩重理趣的烙印.然而,与稼轩词一样,稼轩之诗,也是其理想追求与严峻现实之间矛盾冲突的产物.梁启超评陆游诗云:"辜负胸中十万兵,百无赖聊以诗鸣."(<读陆放翁集>)稼轩之诗,亦当作如是观.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稼轩诗的精髓与神韵.  相似文献   

19.
苏辙是宋代学者中公开承认对佛道思想认同与吸收的典型代表。对于佛禅,他有着深刻的理解,并沉溺于中。苏辙在感悟与体验佛理禅义的同时,亦在诗中留下了禅悦之痕。这些体现在止观双修与理事圆融的修行实践中,体现在对去妄归真的认识中,体现在寂灭为乐的感受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