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深海风暴是高悬浮颗粒浓度水体在深海近海底的快速运动,能够损坏甚至摧毁一切障碍物,改变海底地形,影响深海底栖生态环境,但对其发生过程和沉积记录的认识尚缺乏原位观测研究。选择南海东北部台湾岸外高屏海底峡谷堤岸,通过布放锚系原位观测了2016年9月一次由浊流活动引发深海风暴的沉积物弥散发生过程,发现其表现为近海底悬浮颗粒浓度快速增加,并伴随温度升高和盐度降低。研究认为,深海风暴的沉积物弥散是海底峡谷沉积纹层形成的主要动力过程。  相似文献   

2.
 渔业捕捞及商业航运活动的塑料排放是南海深海塑料污染的主要来源。南海深海微塑料污染始于20世纪80年代,具有明显陆源输入的特征,陆架近岸区域微塑料污染严重。陆坡深海峡谷是塑料/微塑料向深海盆地输运的主要通道,近底浊流在输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综述了南海海底塑料垃圾深潜研究的最新进展,首次提出了深海塑料垃圾生态系统的概念。  相似文献   

3.
本书介绍了深海、陆架海以及海岸带区域由风引起的海浪的观测、分析及预测方法和相关理论。从基础的物理和统计概念开始论述,进而详细地论述了波浪的预测。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洋一号”深海考察船的科学家首次成功实现保真采样与深海微生物高压培养。“大洋一号”在西南印度洋中脊成功发现了新的海底热液活动区.抓取到了珍贵的烟囱体样品、生物样品以及大量的块状硫化物,并在取得的样品上发现了附着的生物个体。目前,已在“大洋一号”上建立了深海环境模拟系统,  相似文献   

5.
汪品先 《科技潮》2005,(1):24-27
深海大洋到底有何奥秘?人类面临能源危机,为何要走向深海大洋?同济大学海洋地质系教授、中科院院士汪品先在2004科协年会上做了题为《走向深海大洋》的报告,初步揭开了深海大洋的神秘面纱。汪品先院士从地球演变历史及海洋板块说切入,探究深海大洋神奇海底的世界。  相似文献   

6.
伊迪是一位生物学家,也是一位深海探险家,喜欢研究海洋最深处的生物。最让伊迪感兴趣的,是深海里的发光生物。伊迪曾多次潜入海底,近距离观察和研究深海生物的发光现象。  相似文献   

7.
《青年科学》2003,(4):54-54
1958年,美国动物学家范伦坦博士来到大西洋巴哈马群岛进行观测研究。范伦坦是个深海潜水好手,在水下考察时,他意外的在巴哈马群岛附近的海底发现了一些奇特的建筑。这些建筑是一些古怪的几何图形——正多边形、圆形、三角形、长方形,还有连绵好几海里的笔直的线条。  相似文献   

8.
正鹦鹉螺是一个漂浮的实验室,里面配有可以观测到海底深处的照相机。本周一海洋勘探信托的研究人员发布了一段视频显示了一项奇特的发现。鹦鹉螺在加州海岸海峡群岛水下发现了一个小的明亮紫色球。这个漂浮实验室在海峡群岛的项目主要重心是研究深海珊瑚,但这奇特的球吸引了科学家的注意。视频还包含了随着照相机不断移动,研究人员进行实时观测的一段配音。他们将这个球称为"紫色球状体"!研究人员在决定下潜近距离  相似文献   

9.
珍闻     
《科技潮》2008,(10)
风向标我国开始研制4500米级深海作业系统日前,作为国家"十一五"863计划之一的深海重大技术装备——"4500米级深海作业系统"总体实施方案正式启动。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研制一套实用化的强作业型潜水器及其作业工具系统,作业范围包括深海海底观测网布放和维护、海底探测和取样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4500米级特种作业型潜水器与深海爬行装置和作业工具系统。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我国将可以把握深海潜水器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0.
深海是人类未来的资源宝库,蕴含着丰富的资源,主要包括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天然气水合物、油气等。我国人口众多,矿产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瓶颈将在未来几十年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所以发展深海采矿产业对我国有着格外重大的意义。但是深海采矿行业技术要求高,资金投入大,风险性也较高,因此为了保障该行业的良性发展,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对深海采矿行业建立起一套完善有效的主体资格管理制度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对确立合理的深海采矿主体资格制度必要性的论述,及对我国深海采矿行业市场准入制度现状及所存在问题的分析,在借鉴外国先进立法经验和制度的基础上,可以对我国深海采矿主体资格制度的建构提出一些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视觉     
<正>《我和院士有个约》系列活动邀请到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在同济大学深海探索馆与大家共同开启了一场深海探索之约。活动不仅带给参观者全新的多感互动体验,更试着为广大公众、特别是青少年揭开深海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2.
深海海水的妙用在美国夏威夷岛有一个研究利用深层海水的实验基地,有一项试验是用深层海水种植杨梅。杨梅这种水果的生长需要低温环境,而地处炎热地区的夏威夷种植杨梅比较困难。于是,科学家们就想利用深海中的海水。因为,在300~5O0米深处海水的温度一般都在2...  相似文献   

13.
针对深海油气田水下生产运输设施设计需要,专门研制了一种针对海底以上10~20 m的底流进行高精度测量的底流观测系统。研制过程中通过对系统受力分析和姿态计算进行了合理的假设,在保证计算可靠性的前提下,有效简化了系统设计计算过程。已在南海北部陆坡区1 300 m深海域应用该系统完成2次观测任务,获取了高质量的底层海流数据,验证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4.
沈金鳌 《大自然》2012,(6):40-43
东海深海中栖息着大量鲜为人知的珊瑚,它们种类众多、形态各异、色彩绚丽,每一件都是大自然的艺术精品。  相似文献   

15.
(一) 引言水声设备的应用日益推广,在使用环境上也向深海方向发展。 1.如装备于深潜救生艇或深潜器上的设备:发现和探测沉底的目标,精确地定位及与水面通讯联络。 2.如深海坐底声纳,用于坐底监听、远距离警戒、水下声导航、水声定点定位、水下音标。 3.如深海水声测试设备,用于声道远距传播测量,深海混响测量、深海环境噪声测量。  相似文献   

16.
沈金鳌 《大自然》2012,(5):60-65
奇形怪状的深海鱼类人类的祖先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对鱼类有所了解,然而海洋牛物学家确认深海中有鱼类存侄的事实还足近100多年之事。深海何类的生存环境是世界上最特殊、也是最严峻的。同样,栖息在东海大陆坡和冲绳海槽西侧(水深150~1000余米)的大陆深海鱼类,也常年处于黑暗(水深200米处已一片漆黑)、低温(温度低于4~7℃)、高压(水深每增加10米就会增加1个大气压)、贫食(除中深海区有少量浮游动物外,  相似文献   

17.
深海泥的矿物组成及其物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差热和热重分析、粒度与比表面积分析等技术、方法对5个我国南海深海泥样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区域的深海泥中,其矿物组成有显著的差异,其中粘土矿物、石英、碳酸盐为主要的结晶相矿物;同时,非晶质粘土矿物广泛发育.深海泥中的矿物质具有粒径小、比表面积大、粘土矿物结晶程度差等特点,因此具有较好的活性.深海泥将是一种巨大的潜在非金属矿产资源.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深部壳幔结构、海底地震活动性和实现地震海啸预警,需要在海底布设海底地震仪开展地震观测。深海海底地震仪因涉及地震传感器、深水水听计、声学换能器与耐压封装等先进国际技术,中国高性能深海海底地震仪长期是空白。对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通过多年持续核心技术攻关和多次深海试验验证,解决了数字调零宽带地震传感技术、全海深陶瓷压电水听传感技术、软硬协同优化低功耗采集技术和万米高可靠性释放回收技术等关键技术难题,自主成功研发了包括便携式海底地震仪、宽频带海底地震仪与实时海底地震仪等系列海底地震探测装备(型号为IGG-OBS)。实验结果表明:自主研发的IGG-OBS仪器装备达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在多个科考航次中发挥支撑作用,总计投放达1 400余台次,综合回收率大于90%;通过在洋中脊、海山、俯冲带等多种复杂海底区的实际观测,数据质量合格率>98%,具备复杂构造成像能力,已进入实质性应用阶段,为中国深海科考、大洋调查及近海灾害预警监测等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奇云 《科技潮》2011,(9):56-63
太空与深海,是人类长久以来一直梦想征服的秘境。在"嫦娥一号"开启中国人探月之门之后,黑暗寒冷的深海海底,也出现了中国人的身影。会婵娟、探龙宫,世代相传的神话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20.
《科技信息》2005,(6):16
ARGO是国际上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一代覆盖全球的海洋实时观测系统,它如同一个在海洋中建立的“气象观测网”,可以实时获取海洋内部的海流、温度和盐度等资料,并通过卫星将这些观测数据传输给地面接收站,有了它科学家就能十分方便地随时随地的勾勒出海洋、特别是深海的“气候图”了。人们可以将ARGO获取的海洋资料用于海洋、天气业务等预报和海洋渔业等相关产业的海上活动中;经过进一步质量控制的ARGO资料还能被广泛应用于海洋、大气等科学研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