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历史时期中国马来鳄分布的变迁及其原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前言动物分布的变迁是自然环境变迁的重要组成部分。马来鳄是鳄类之一,也是现在珍贵的热带动物资源之一。但历史时期,它在华南地区分布的具体地点及其变迁情况还不够清楚,对变迁原因,看法也不一致。为此,我们从历史动物地理学的角度出发,在整理分析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地理、动物、考古等方面的资料,辅以调查访问,试探历史时期马来鳄的  相似文献   

2.
宁夏历史时期的森林及其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宁夏是个有名的少林省区之一。解放以来人工造林事业虽然有较大发展,但天然森林灌丛保存过少,又多分布在几个高山的峻岭之巅。全区森林复被率仅2.20%,低于全国的12.7%很远。因而极不利于环境保护、农牧业生产、工业布局和山区农村能源的需求。但是,宁夏在古代是个森林灌丛广复,且较均衡分布的地方,那时自然条件显著地比现今为好。回顾历史,恢复和发展宁夏的森林被复问题,不仅紧迫,而且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再探历史时期中国野象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考古、孢粉、~(14)C测定年代、传说、文物、文献记载、物候、最新科研成果等大量资料,研究结果表明,历史时期中国野生亚洲象的分布北界由河北阳原(N40°06′)南移至现在的云南盈江(N24°)以南,变动幅度达16°;野生亚洲象由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的大片地区,紧缩到滇南部分地区,成为濒危的珍稀动物.野生亚洲象巨大变迁的原因主要是:野象的自身习性的限制,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运用水文学、沉积学、历史地理学以及卫星图象解译等研究手段,综合探讨了先史时期猪野泽的范围及其历史变迁,纠正了一些学者的失误.  相似文献   

5.
历史时期华北平原的植被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全新世中期由于全球处于冰后期的气候温暖期,所以我国华北平原北部分布着含有亚热带植物种属的暖温带落叶阔叶林,而该平原中南部则分布着北亚热带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到全新世晚期,即我国自西周以来的近三千年时期中,由于全球气候变得较前干冷,整个华北平原均变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随着人为活动的不断增强,人工栽培植被分布范围几经扩缩后,终于成为这一平原植被的主体,自然植被则几近消失.  相似文献   

6.
历史时期华北平原的植被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频繁的溃决、迁(阝歨)和淤积,对我国东部的黄淮海平原地理面貌的变迁产生了巨大影响。自十世纪以来,黄河下游屡次南泛,先后夺汴、夺涡、夺汝、夺颍,以致黄淮合流,这对淮河流域沉积环境的变迁及河口区的淤积延伸产生深刻影响。本文仅依据实地调查和历史资料分析,初步探讨历史时期淮河流域沉积环境的变迁问题。谬误和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角洲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历史文献中搜集有关长江三角洲的气候、物候、太阳黑子以及冷暖水旱自然灾害资料3824条,对历史时期长江三角洲的气候变迁,进行系统分析。自东周至清末,三角洲的温度变迁,可分三个温暖期与三个寒冷期,冷暖期相间。据此演变规律,推断二十世纪气温回升阶段不会太久,到二十一世纪中期以后,气候可能复趋寒冷。自西汉至清末,三角洲的降水变迁,可分三个旱年阶段与三个水年阶段,水旱年阶段相间。据此演变规律,推断到二十一世纪,气候可能复趋干旱。历史时期三角洲气候变迁的情况,不仅与全国气候变迁情况基本一致,而且具有世界性。太阳活动是大气环流的主要动力,活动的强弱,主宰气候的变迁。故本文据历史时期太阳黑子的时间分布,阐明三角洲气候变迁的基本原因。  相似文献   

9.
作者从化石记录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等方面介绍了大熊猫的系统演化历程及不同时期的地理分布情况.从出土的化石材料可以看出,大熊猫在地质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黄河及珠江三大流域,包括了从北京周口店至两广以致东南亚一带的广大地区.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家族演化进程中最繁盛的时期,至晚更新世末期开始转向衰落.在地史分布变迁上,自始熊猫出现以来其分布范围经历了向东、南及北方扩张的过程,而自更新世末期以来则从北、东、南三方向西退缩,现仅残存于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大熊猫家族地史分布范围的变化可能既受物种自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同时也与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然而,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影响大熊猫家族地史分布变迁的主要因素可能并不相同.气候变化和青藏高原的隆起可能是影响更新世大熊猫种群分布的主要环境因素,而自全新世以来,人类活动极大地塑造了大熊猫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马来鳄在中国的潜在适宜生存区及各环境变量对其地理分布的影响,文章基于马来鳄地理分布记录和7个环境变量,应用最大熵(maximum entropy, MaxEnt)模型模拟马来鳄在中国的潜在分布,利用贡献率、置换重要性及Jackknife检验来评估制约马来鳄地理分布的环境变量。结果表明:马来鳄在中国的高度适宜区主要位于广西西南部、广东南部、福建西南部及台湾东北部;影响马来鳄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为最暖季度降水量、最冷月份最低温度及最干月份降水量,满足最冷月份最低温度大于21.4℃、最干月份降水量大于116 mm、年气温变化范围在6.6~11.0℃之间、最暖季度降水量保持在550~1 530 mm之间的环境最适宜马来鳄的生存。该研究结果可为马来鳄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在适宜分布区进行人工繁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本文收集了丰富的材料,对西南三省历史上华南虎的消亡情况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对扬州市的SPOT5数据进行几何精校正,选取1、2、3波段进行假彩色合成并与全色波段融合,根据不同地物的影像特征以及重要遗址点的GPS定位数据,结合相关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对SPOT5图像进行目视解译,绘制出自春秋建城以来不同历史时期扬州城址的解译图以及长江、运河河道的变迁图,分析扬州城址变迁的规律和原因.古邗城在建立之初就是一个为了争霸中原、开邗沟所设立的屯粮驻兵之地,所以近2500年以来扬州城址的变迁除与其他城市一样受政治、经济、军事、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外,更受长江、运河河道的南移和军事战争频发这两个因素的制约.以隋唐时期为界,隋唐之前城址的变迁以前者的影响为主,隋唐之后以后者的影响为主.  相似文献   

13.
历史时期乌兰布和沙漠环境变迁的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应用历史地理学方法,结合现代水文、河流、地貌、沉积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对历史时期乌兰布和沙漠北部环境变迁问题提出以下观点:1)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在先奏为古屠申泽,其湖面远大于西汉至北魏时的屠中泽;2)西汉至北魏时屠中泽向北萎缩,湖面减为原来的44%,西汉所置窳浑,临戎、三封3县即位于河湖之滨的绿洲之上;3)黄河干流中滩~协成段受科里奥利力作用的影响,右岸冲刷较多,是该区黄河多次改道东移的惟一原因.黄河迳流是古屠申泽得以存在的惟一水源,故黄河改道是该湖不断萎缩终于干涸的根本原因;4)屠中泽干涸后湖盆受西北强烈干燥气流及沙漠流沙的侵袭,迅速沙漠化.小片绿洲亦因弃耕、缺乏植物覆盖而沙化、消亡;5)沙漠中湖泊对改善滨湖生态环境的作用显著,但其蒸发渗漏损失水量也十分巨大,对于极为缺水的黄河流域而言,维持湖泊的存在并不一定合算.  相似文献   

14.
中国鹦鹉分布的变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鹦鹉见于文献的记载很早,历史时期它的分布有很大的变化。在清道光以前,黄土高原西部兰州、六盘山、陇山一带的鹦鹉久已灭绝:长江流域从滇东北、黔西北、成都附近到安徽南部、浙江东部鹦鹉在清中叶以后,也已绝迹;就是华南、滇南的鹦鹉,在分布范围和数量上也有很大的缩小和减少。中国鹦鹉分布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我国森林的变迁。  相似文献   

15.
黄河流域的洪水灾害历来是我国的心腹之患.在过去的三至四千年间,黄河决口泛滥达1 500多次,给下游两岸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依据历史文献记载,统计分析了黄河下游历史时期发生的主要洪水事件,并重点论述了黄河洪水对东平湖变迁的影响,研究发现:历史时期黄河下游发生洪水的次数平均间隔年数越来越短,发生洪水的频率越来越大;由大野泽、梁山泊、安山湖演变而来的东平湖是黄河下游重要的自然滞洪区,黄河下游洪水泛滥、决口是导致东平湖的变迁和形成的主要原因.正确认识东平湖变迁与黄河洪水的关系,有助于深刻理解东平湖防洪工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及其对黄河下游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6.
历史时期黄河银川平原段河道变迁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文献记载为依据,从灵州城址迁徒,怀远旧城和高台寺的崩没,以及省嵬城与黄河相对位置的变化等历史事实,论证古今黄河河道在银川平原上、中、下三段的变迁情况,指出汉代和北魏时斯的黄河河道在今河道之西,两千年来河道迁徒的总趋势是跳跃式东徒,现河道是历史对期相对稳定的河道。  相似文献   

17.
历史时期运河与黄河常发生交汇或连通,黄河的决溢或改道势必对运河变迁产生影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爬梳相关历史文献,探讨了历史时期黄运关系的变化,分析了黄河改道对运河变迁的影响.认为金元以前,黄运关系相对简单,金元以来,黄运矛盾突出,黄河的决溢或改道直接导致了明后期运河大规模的改道.清末黄河的决徙和漕运的没落虽然改变了黄运关系的格局,但两者的关系仍客观存在.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实施后,届时黄运关系的研究对治黄、治运将具有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宗族的功能及其历史变迁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国农村传统宗族具有组织、协调、教育和文化等诸方面的功能;宗族功能有正负两方面的双重社会效应,其功能的发挥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新中国成立后,宗族的功能经历了超强社会控制与单一权威格局下宗族功能的萎缩、社会转型与多种权威互动格局中宗族功能的复兴、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背景下宗族功能向城市延伸的历史变迁;对宗族的功能要有正确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积极引导,使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节奏合拍。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汉至唐时期历史文化遗址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分析了陕西省汉至唐时期历史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古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演变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地形特征上,陕西省古遗址集中分布在坡向为正南、西南和东南,海拔450m左右,坡度0~10°的平原区。点线分析发现古遗址集中分布在距河流10km的范围内,表明古遗址有线性分布的特征。核密度分析显示汉至南北朝时期遗址点集中分布在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其他地区分布比较散乱;隋唐时期主要分布在以西安市为中心的关中平原。  相似文献   

20.
河西走廊历史时期气候干湿状况变迁考略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检索整理了河西走廊史载以来的气候旱涝资料,采用湿润指数公式进行处理分析;探讨了该地区历史上气候干湿状况变迁的概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