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萍乡傩舞考     
萍乡曾被民间誉为"中国傩文化之乡",其中萍乡湘东傩面具、芦溪南坑车湘傩舞、上栗傩舞、安源傩舞相继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萍乡傩庙(殿)目前数量多达100余座,傩面具2000多具,以及傩文化中的傩舞、傩戏、傩符、傩卦、傩兵器等种类繁多,其中傩舞、傩戏是萍乡开展傩事活动的主要形式.本文就萍乡傩舞的历史源流、文化特性、傩舞的类型和种类、傩舞的地域分布加以考证,同时介绍了萍乡傩舞的传承现状.  相似文献   

2.
傩公傩母是我国南方众多民族傩坛中供奉的主神,傩公傩母神话则是广泛流传于我国西南各民族中的一则洪水神话,它与傩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文章以桑植土家族还傩愿为例,试图通过分析当地流传的傩公傩母神话,探讨出其折射出的傩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萍乡傩庙考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傩文化的存在,已成为许多专家研究的对象.国际上有傩文化研究机构,中国有傩文化研究协会.在我国已先后在贵州、广西召开了国际傩研讨会.傩文化,是人们以傩神为核心开展的各种活动所留下来的历史遗存.它包括傩神、傩庙、傩仪、傩祭、傩面具、傩服饰、傩兵器.傩舞、傩戏、傩乐、对联等诸多内容.萍乡的傩文化遗存相当丰富,本文单就萍乡傩庙进行粗简的叙述,不对之处请行家们斧正.一、萍乡傩庙的分布萍乡傩庙之多,分布之广是其他地方难以见到的.萍乡广泛流传“五里一将军,十里一傩神”之说,就足以证明傩的数量之多,傩庙分布之广.萍乡有傩神,就有傩庙,因为傩庙是傩神的安身之所,先有傩庙,再雕傩面具,然后“打醮”安神位.傩庙是人们崇拜傩神,供奉傩神,开展傩仪、祭祀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在文化生活单调时期开展娱乐活动的阵地.  相似文献   

4.
江西傩文化积淀丰厚、形态古朴、遗存众多、体系完整,赣傩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文章主要从八个方面对四十年来赣傩研究进行回顾,分析归纳了研究的内容方法和特点。展望未来的研究,笔者认为应从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研究方法的创新和传承人研究三个方面予以重视和推进。  相似文献   

5.
一种古老的祭祝仪典能否长期沿袭和保存,往往还取决于人们对祭礼的信仰程度,从“巫”与“体”之间的比较中间可以证实,巫促使傩的诞生,而傩又促进傩戏与傩文化的发展,二者之间有着其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赣傩文化调查始于20世纪50年代,而其进入学术研究领域则肇始于90年代。而毛礼镁、余大喜等学者是赣傩文化研究的先期者,他们从不同的视野对赣傩文化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赣傩的起源、傩面具、傩神考辨、傩义、傩功能及傩文化保护等视野。  相似文献   

7.
台湾天界神傩源自中原驱逐邪崇的理念,是中华远古傩文化在闽台信俗文化圈衍生的表演形态,较为完整地承袭了中华傩文化的核心思想与处事逻辑。它在借鉴传统“大神尪”傩舞形象塑造的基础上,基于两岸民众信仰、情感与审美情趣,从神祇定位、身型扮相与行傩阵法等方面丰富“大神尪”傩仪的符号内容,使其融祭祀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塑造出正义凛然、俊美挺拔、不怒自威、武艺超群的将帅神尪形象,并从娱神娱人转化为两岸民众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蕴含着镌刻历史、传承艺脉进而根植人心的民俗意涵。两岸傩文化同根同源,台湾天界神傩是两岸信俗理念互渗与仪式互鉴的的缩影。  相似文献   

8.
赣傩,又名江西傩,是中国傩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傩文化因其历史久远,形态原始,品类丰富,并自成文化体系而饮誉海内外,被称为研究中国,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活化石"。文章对赣傩文化资源的分布现状展开田野调查,分析了当前赣傩文化研究与传承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介绍毛南族傩愿种类和傩愿仪式的程序及毛南族傩文化的传承方式。  相似文献   

10.
傩舞被称为舞蹈史上的活化石,一直为文化、艺术界所重视。本文以近十年来国内学者关于傩舞的研究文献为基础,对傩舞的起源与流变、傩舞的艺术特色、傩舞的文化内涵及傩舞的功能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回顾。  相似文献   

11.
萍乡是中国赣傩的重要遗存地,不但保存众多的傩庙、傩面具,傩舞表演,而且在民间有很大的信仰人群。通过对萍乡石洞口傩文化的调查发现,傩神信仰在萍乡民众的精神生活层面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具有整合乡村民众生活,增强乡民的凝聚力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粤西傩舞历史悠久,具有宗教性、民俗性、民族性、审美性.它既属于宗教,又属于艺术,也属于民俗,凝聚了历代创造.本文从艺术形态学的视阈下研究粤西傩舞,分析粤西傩舞这一民间艺术活动的内部功能结构,并揭示这些功能之间的坐标联系和隶属联系,以便更深层次的探索粤西傩舞的艺术价值,并挖掘其在舞蹈艺术领域的学科价值.  相似文献   

13.
傩 ,它的普遍意义是指人们在特定季节驱除疫鬼的祭仪 ,是一种具有特定内涵和性质的原始文化。南丰傩 ,起始于秦汉时期 ,传承几千年而未衰。它保存了一整套“起傩”、“跳傩”、“搜傩”、“圆傩”的宗教仪式 ,是对古代傩祭的继承和发展。南丰傩在几千年历史长河中 ,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特点。作为一种民间宗教 ,由于它蕴含着极深的文化内涵 ,其社会功能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承认。并且朝着艺术方向发展 ,成为南丰傩历久不衰的源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种傩事活动在萍乡重新兴起,但人们对萍乡傩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在分析比较各辞书中对"傩"的解释、阐述傩本质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学、考古学上的新发现,论文对前人关于"傩"文化起源的观点提出了质疑,对萍乡傩的起源、传承现状、内涵、特色和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傩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多元宗教、多种民俗和多种艺术相融合的文化形态,包括傩仪、傩俗、傩歌、傩舞、傩戏、傩艺等项目。其表层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呈祥,而内涵则是通过各种仪式活动达到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傩”逐渐发展成一种完整的文化体系,跟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如傩仪、傩舞、傩戏、傩面具等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6.
《触摸祖先的灵魂》是中国傩文化保护研究中的可贵成果。该书"展示"的虽仅限萍乡市上栗县一个小区域的傩文化遗存,却以开阔的文化视野,启发读者从中华纵深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举世共存的普世价值层面上认识傩文化:它起源于远古,纵贯至今,在傩祭的神秘运作中,融音乐、舞蹈、戏剧、雕刻、绘画、文学、建筑及祭祀礼仪、巫术、中医药科技等多种文化因素于一体,是以"驱邪禳灾,祈吉纳福"为价值核心的民间综合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7.
傩文化起源于远古渔猎期的"狩猎舞",距今约300万年。天生生理孱弱的"正在形成中的人",因善"假物以为用",而有效地驱逐、猎获凶猛的野兽,确保了族群的生存和发展。狩猎快感的长期积淀,形成了他们的"人的类自信"。这种集体无意识,推动了原始"傩"舞(狩猎舞)的自发创作,并成了它的精神内核。"正在形成中的人"凭着"假物以为用"的智慧和"人的类自信"的豪情,完成了向"完全形成的人"的飞跃。原始"傩"舞正是这一飞跃的闪光。经300万年的传承,傩文化虽曾经受过巫文化、道、佛等宗教的影响而蒙上神秘色彩,但其精神内核不变,基本"构件"未改。  相似文献   

18.
曹红敏 《长春大学学报》2014,(12):1772-1775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分析了傩与武术之间的异同,认为傩与武术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而产生的,但二者又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即傩是一种原始宗教信仰、武术则是一种技击搏杀术;文化的相互交织又使二者有着共同的文化特点,表现在人的需要即社会性、血源性即家族性、神秘性即宗教性、封闭性即地域性、娱乐、观赏与健身方面。  相似文献   

19.
受神秘的巫文化影响,桂林傩舞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盛极一时,但近年来逐渐趋于衰退。通过实地考察张家村傩舞,可以发现桂林傩舞艺术面临着缺乏继承人、观赏性不足、舞蹈造型和手势表达失传、道具不精、基层教育不重视、表演人员经济困难等生存困境。当地政府应该加强宣传力度,加大资金投入,培养傩舞表演的继承人和道具制作的传承人,强化对傩舞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不断提炼傩舞的特色内涵,促进桂林傩舞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20.
德安布帐傩是深处在德安农村的一种民俗体育活动,从古代流传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德安布帐傩依然完好保留着原始的风土人情。这些原生态民俗体育活动来源于生活,与生活融合在一起,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寄托,它寄托着这一区域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人与人、家庭与家庭、家族与家族之间和谐关系联系的纽带。它增强人们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这一区域民众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这些精神文化生活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需要,它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