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惠能在韶州弘法40年,在韶州大梵寺和曹溪宝林寺演绎了《六祖坛经》。在一千多年的传播过程中,《坛经》版本几经演变,不断添加、删减和改窜。但整体上,内容有逐步增加的趋势。虽然《坛经》有不同版本,但它的价值都是不可否定的。不同的《坛经》版本反映了禅宗思想在不同时代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
《六祖坛经》英译始于黄茂林先生,黄先生《六祖坛经》英译本在佛经翻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黄先生英译本语言流畅,翻译风格清新,使用了多种翻译手段,是个难得的好译本。但是,黄先生《六祖坛经》英译本也同样存在着佛经英译中普遍反映的难点问题,相关研究可资佛经英译参考。  相似文献   

3.
《坛经》中的偈语既是《坛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坛经》思想内容精华的聚焦。这些偈语,一般都置于相对完整独立的篇章或段落末尾之处,或感悟,或括要,或释疑:或补遗,或寄望,或赠勉,或明志,或遗嘱,殊途而同’归:都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其思想内容虽受统于佛理之魂,但博大精深。灵活丰富,勉为梳理,可以归整为感悟,释禅,教诲、勉励,自分和谶语五类。  相似文献   

4.
六祖慧能与韶州夙昔有缘,得法黄梅,广州剃度后又回到韶州,并在城内大梵寺开缘说法,由弟子法海集记,成为禅宗的传法依约和传宗法宝,后来演变成了《六祖坛经》。《坛经》在韶州开始创作,经过一千多年的传播演绎,书名与内容发生过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禅宗思想的发展演变,也是那个时代禅宗发展的需要。但慧能作为《坛经》的作者和韶州作为《坛经》的主要讲说演绎之地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改变的。  相似文献   

5.
在自建《六祖坛经》汉英平行语料库的基础上,通过对《六祖坛经》中文原本及其相应的黄茂林英译本、德怀特·戈达德(Dwight Goddard)英译本和克里斯玛·韩福瑞(Christmas Humphreys)英译本的检索分析,发现三个英译本均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翻译文本的语际显化特征,但黄译和韩译更倾向于忠实中文源语文本,而戈译则更多地体现了译者对文本的操纵.三位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生活背景以及身处的社会历史文化大环境对于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翻译方法的运用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译者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对译本的高频词使用和语句的复杂程度以及译文的可读性并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坛经》产生以后的一千多年间,不断有人增删改动,但署名问题从未发生变化。进入著作权立法保护时代,胡适之提出了《坛经》作者是神会而不是慧能的意见,同时也遭到诸多学者的反驳。根据中国古代书籍的署名传统,结合现代版权保护理论,对《坛经》问题进行重新审视,把《坛经》的署名权永久回归慧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在自建《六祖坛经》语料库的基础上,通过语料库检索工具WordSmith5.0对《六祖坛经》文本内容的检索,考察六祖慧能大师在韶州的弘法行迹。检索结果显示,《六祖坛经》中80%的文本均有与六祖慧能大师在韶州弘法行迹的相关记载。借助现代语言学的语料库研究方法,可以粗略勾勒出六祖慧能大师在韶州大梵寺、宝林禅寺、曹溪和曲江等处大力弘扬禅宗顿教,普度法界众生的弘法行迹。  相似文献   

8.
《坛经》的教育意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佛性自生的人学观;自悟自性的学习目的观;顿渐有别、顿悟为上的学习方法观;直提自性心源的教学观;学、思、行结合、自信自力的实践观。其不足之处表现在忽略了对天资略差的学习者的重视,主张的修行方法对于绝大部分学习者来说很难做到,主张的学习目的不符合普通人的需要。  相似文献   

9.
《史记》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诸多异称,其中《太史公书》为其原名,《太史公记》《太史公传》为其异称,《太史记》《太史公》《史记》为其省称,《史记》自东汉桓帝起成为该书正名。关于《史记》一书的定名原因,历来学者主要有四种观点,即:“单名说”“子书说”“历史地位说”“图书命名原则说”。前两种观点不予采信,后两种观点分别论证了外部特殊历史背景及书名内在命名规律的重要作用,可信从。关于《史记》及其异称涵义,“史记”之名从通称统一为专名,其“古史官之记”的古意逐渐丧失,作为专名的《史记》特指司马迁之《太史公书》,同时凡是描述其作者、篇章结构、内容、主观评价等属性的修饰词共同构成了其书的书名涵义。异称中“太史公”题目所指应为“既尊其父,亦是自题”。  相似文献   

10.
《经》顿教法门,为传统佛教教义范畴和宗教仪式及功课中注入了鲜活的世间内涵,将人们从传统宗教角色和使命之中解放出来。《坛经》将传统佛教通过戒、定、慧等修行程序,皈依外在的佛、法、僧,依据佛法经论,实现成佛之目标的历程转换成体认自性般若,“识自本心”、“即心成佛”的顿悟过程。将外在的宗教仪式、功课与自性联系起来,实现宗教仪式和功课的内在化,体现了高度主体性精神和自由品质,这是《坛经》所蕴涵的人间佛教品格。  相似文献   

11.
《坛经》对儒家思想资源的创造性利用是其能够被士大夫和广大民众阶层接受的重要原因,也是促使《坛经》成为中国式佛教的关键因素。孝养与修禅、行仁与证悟、为仁由己和自性能含万法三方面体现了《坛经》与儒家思想的内在联系。《坛经》对儒家思想资源的汲取,对今天中国话语的创造具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六祖慧能到韶州要做的最重要的大事,就是弘扬禅法。韶州刺史韦璩率领僚属进山邀请慧能到城内大梵寺开缘说法,使慧能的弘法事业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并共同演绎了南禅宗的经典《六祖坛经》。韦璩对慧能极其仰慕尊崇,从安排讲经、记录,到设斋会款待,又立碑传颂,都显示了他和慧能的密切关系,及其在《坛经》创作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常见研究将《坛经》的般若思想分析为“空”“中道…‘无分别”等方面,这种方法流于简单,没有区分《坛经》对般若思想的侧重与择取。慧能并未多说“空”,而是将关于事物本质的“空”予以悬置。般若之“空”侧重于客体性质,而“中道”“无所得”等则侧重于主体实行。慧能运用的是般若的无所得的思想方法。这既是般若思想发展的逻辑结果,又是对时代精神的契合。  相似文献   

14.
1997年至2012年,在广东举办了多次禅宗文化学术研究讨会。广东社会科学界和佛教界的禅宗文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表了一大批具有创新性的学术论文,并出版了多部学术专著和论文集,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极大地推动了岭南禅宗六祖文化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六祖惠能是禅宗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他是中国禅宗的真正创建者,被指称为肉身菩萨。惠能坐化后,首开以肉身为胎塑成夹纻真身像的风气,这是与佛教本土化后其葬俗的演变有密切关系。其真身坐像对其身后树立南宗法统地位的运动及佛教肉身崇拜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