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辜鸿铭是清末民初的文化大师,他曾把中国的传统典籍即儒家的《论语》和《中庸》翻译成英文,从而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走向了世界。在英译的儒经中,体现了辜鸿铭的翻译观,即会通思想。辜鸿铭的翻译工作得到了后世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2.
辜鸿铭儒经英译中,通过援引西方言论、进行文化比附等手段将儒家文化西方化,这与其向西方弘扬儒家文化的目的和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分不开的。这一西化策略具有历史合理性,也具有历史局限性。在当下的典籍英译中应采取杂合策略去西方化,以彰显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3.
辜鸿铭儒经英译中,通过援引西方言论、进行文化比附等手段将儒家文化西方化,这与其向西方弘扬儒家文化的目的和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分不开的.这一西化策略具有历史合理性,也具有历史局限性.在当下的典籍英译中应采取杂合策略去西方化,以彰显中国传统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4.
运用阐释性翻译理论,以《满都莫日根》英译文本为例进行论证分析,从音乐性、视觉性和直接意义等方面说明阐释性翻译理论对中国民族典籍英译的启示,指出其翻译理论为中国民族典籍翻译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译可译,非常译”和“传神达意”是汪榕培提出的中国典籍复译理论和典籍翻译标准,是汪榕培典籍翻译实践的理论总结。从理论渊源上看,“译可译,非常译”来自中国的道家典籍《道德经》,“传神达意”主要来自中国的传统画论和“言意之辨”,是中国传统理论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从理论本质上看,“译可译,非常译”为典籍复译找到了理论依据,“传神达意”则是中国传统画论与传统哲学结合起来产生的新译论;从理论运用角度看,“译可译,非常译”为当下的典籍复译提供了更多的视角,“传神达意”作为典籍翻译的标准,还有模糊之处和进一步拓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6.
借鉴芬兰著名民俗学者劳里·航柯教授的“民俗过程”理论,从民族典籍的翻译、研究和传播的整体过程角度切入,讨论民俗过程的国际化传播路径。通过“典籍翻译”、“民族典籍翻译”等篇名关键词搜索2006年至2016年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获得相关论文数据和综合信息,总体分析中国少数民族典籍对外翻译工作以及相关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并尝试提出有益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依据零度偏离理论,运用利奇的偏离分类方法,重点分析研究《罗宾汉》在语法、语义方面的语言零度偏离现象,旨在为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典籍作品汉译英工作者提供一定的语言借鉴,尤其是在语言零度正偏离运用方面的启示,使中国少数民族典籍作品,如"伊玛堪"等作品的翻译质量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8.
一个民族的文化典籍是其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阐述了加强民族典籍翻译及其研究对于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有助于促进民族文化典籍的挖掘、整理和保护,有助于建立完整的"中国学",有助于中国各民族交流与沟通,也有助于其他国家完整了解中国的文化史和民族特色。基于对民族典籍翻译及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应进一步在提高思想认识、确立典籍原本、组织和计划、翻译和出版、批评和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9.
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中的"杂合"概念解读辜鸿铭的《论语》译本,指出辜鸿铭的译本体现了一种杂合特征,展示了他在特定历史语境中抵制西方文化中心主义,构建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间平等对话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0.
王淼 《长春大学学报》2012,(9):1098-1101
借鉴具有代表性的三个跨文化传播能力模式,结合中国哲学典籍英译特性,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构建出一套中国哲学典籍英译译者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模式,至少包括熟知中国哲学典籍的能力,多元文化视角,熟知翻译理论的能力和翻译能力四个方面。着重探讨了前三种宏观能力,旨在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世界文化交流,构建多元文化世界。  相似文献   

11.
李征 《长春大学学报》2013,(9):1147-1151
近些年,翻译理论界对中国典籍的外译研究颇多,但存在一些不同的观点。中国典籍外译的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并树立积极、全面的中国形象,因此对典籍原文本、译者主体和翻译策略三个重要元素的选择都应该以实现其翻译目的为根本。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典籍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典籍日益受到全世界的瞩目。但是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翻译中仍存在很多问题,只有从译者、文本及策略等三个方面提高,才能使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取得更大的成就。  相似文献   

13.
通过考察对比理雅各、辜鸿铭等不同文化身份的译者对中国儒家经典《论语》中的儒家核心术语"仁"和"德"的英译,可以发现翻译并不是传统翻译研究以为的是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的文字转换,而是一个斗争之域,其中充斥着各种势力的交锋,既有殖民者对弱势文化的改写,也有弱势文化译者对殖民主义的文化抵抗。  相似文献   

14.
语言动态顺应论可从文化的多维度视角阐释《论语》不同时期英译本的差异.在这一理论指导下,通过对辜鸿铭和安乐哲的《论语》两译本进行了对比,认为辜鸿铭是顺应其传播儒家文化并得到西方尊重的目的而采用"归化"策略;安乐哲则是顺应文化平等尊重、相互融合的背景而采用"异化"策略.二者的译介实质都是文化翻译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典籍是中国文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我国少数民族典籍翻译成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英语,让广大的英语读者了解我国少数民族的文化典籍,使之走向世界,是我们外语界和翻译界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从译作数量、译者队伍、、理论研究、资金状况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少数民族典籍英译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同时针对这些现状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起到抛砖}l玉的作用,以唤起更多专家学者对我国民族典籍翻译英译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6.
除翻译实践外,目前国内译界对民族典籍翻译研究也逐渐重视起来,但由于国内产生的外译本不多,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对国外译本情况的考察上。从总体上看,目前中国民族典籍的翻译和研究处于并重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蒋林平 《科技信息》2013,(22):38-38,40
勒菲弗尔翻译思想的立论基础——"操纵"理论论证了翻译行为因为其目的性必然存在着改译现象这个观点。本文以中国著名古城凤凰旅游英语翻译为例,从操纵理论视角,对应用型英语翻译范式和教学内容在短语、词性和综合三个层面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8.
依据零度偏离理论探讨了英译本《格萨尔王》的语言零度偏离现象,发现存在语言正偏离及负偏离。旨在为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典籍作品汉译英工作者提供一定的语言借鉴。尤其是在语言零度正偏离的运用方面,启发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积极运用语言正偏离,消灭语言负偏离现象,使中国少数民族典籍作品,如“伊玛堪”等作品的汉译英质量有进一步的提高,促进中国少数民族典籍作品在海外的顺利传播。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翻译实践活动历史悠久,各种关于翻译的观点、思想和理论也随之产生,本文通过对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些翻译家的翻译理论的分析,并与尤金·奈达的"等效翻译"理论相对比,进而指出中国翻译史上也是出现过"等效翻译"思想的,只是当时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在中国译界引起过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艾米莉·勃朗特的作品《呼啸山庄》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中国国内有众多的翻译版本。本文通过肯尼思·伯克的修辞理论中的"象征手段"、"认同"、"辞屏"等来重新解读《呼啸山庄》的杨苡译本,以提供一个更深层次理解杨苡之翻译行为、目的以及效果的角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