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7 毫秒
1.
攀枝花作为新兴的工业城市是上世纪60年代中国"大三线建设"的重要产物,有着丰富的大工业遗产,这些大工业遗产是攀枝花城市文化遗产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工业遗产的保护、管理和使用,对于传承攀枝花城市人文精神,保护和彰显攀枝花城市文化的底蕴和特色,推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基于浙江衢州市水亭门历史文化街区与船民社群文化记忆与大运河(浙江段)遗产研究,从中西文化传统中梳理文化和遗产概念,为当下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提供启示。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在于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使文化遗产活起来,其中文化价值和意义是核心。重视遗产的文化价值和意义,有助于社会共享遗产保护成果,跳出西方遗产话语体系,建构符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和当下语境的遗产保护实践话语,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图书馆如何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图书馆通过参与非物质遗产的申请,积极提供服务平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的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图书馆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图书馆如何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出了图书馆通过参与非物质遗产的申请,积极提供服务平台,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统,达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目的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建成遗产(built heritage)是国际文化遗产界惯常使用的一个概念,泛指以建造方式形成的文化遗产,包括建筑遗产、城市遗产和景观遗产3大部分《格拉纳达公约》对这3大类遗产的定义中,强强了文化遗产与自然坏境的关联性和有机联系,关注到建筑遗产与自然环境不可分离的整体关系。结合定义的扩展,认为“建成遗产”的研究也可扩展至建成遗产保护、建成遗产防灾减灾、建成遗产制度及建成遗产所处的自然环境的关系等方面。城市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可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角度进行研究城市与自然环境对建成遗产保护有着强相关性,城市可持续发展也能促进建成遗产保护的高效进行。  相似文献   

6.
房芳 《枣庄师专学报》2010,27(3):133-137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使大量城市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在分析国内城市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和借鉴日本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建立文化遗产保护法律体系、按等级保护城市文化遗产、成立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加强对民众宣传和实现传统与现代和谐统一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7.
以雅典宪章等相关遗产保护宪章为线索,剖析传统乡土聚落的历程,总结了传统乡土聚落遗产保护的现状和趋势,并结合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指出现阶段在传统乡土聚落遗产保护中理论与实践的切合问题.  相似文献   

8.
结合国家级"非遗"常州梳篦个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模式进行研究,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化"传承保护模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了遗产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并对进一步做好龙门石窟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进行了对策性探讨.  相似文献   

10.
大运河山东段文物古迹众多,文化资源丰富,根据其类型和属性,可以分为运河水工遗产、运河城镇遗产、运河相关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运河背景环境五大类。这些文化遗产是沿岸民众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但是,由于自然环境的变迁以及人为因素的破坏,许多运河文化遗产失去了原有的风貌,导致其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存在遗产保护压力巨大、传承利用质量不高、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协调机制亟待加强等突出问题。针对这一情况,山东省应采取加大宣传力度、完善保护机制、深入挖掘阐释、推进河道治理、加强统筹协调、强化学术研究等举措,着力推动运河遗产的挖掘和保护、运河文化的传承和利用,真正实现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菩日文献》的价值出发,阐述了保护古籍文献对于继承藏民族珍贵文化遗产、弘扬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意义。并从《菩日文献》的文物性、学术性和艺术性提出了对古籍实体进行文物级别的原生性保护;对古籍内容进行再生性保护,以及对古籍版刻工艺、修复技术、鉴赏方法等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受群山限制,局促在一种"马刺型"(冂)地理区间的南流江水域,历经"腹地(桂东南)——港口(北部湾)"间的长期互动,在岭南旧有的"腹地(西江)——港口(广州)"文化发展模式之外,营造了独具一格的南流江本土文化。特别是,在南方稻作文化、佛教来华、妈祖入桂、移民实边与民族融合等多方面,南流江流域文明发展史并没有做成"西江文明史"的一个附属分支;相反,南流江流域文明史恰好就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在岭南地区的深度演绎。目前,它又是构建"北部湾文化"必不可缺的有机部件,更是推进广西现代化进程赖以探寻的"区域文化力"。  相似文献   

13.
武汉军运文化遗产价值评价对于促进军运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在梳理武汉军运文化遗产类型及代表性单体的基础上,构建了武汉军运文化遗产的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专家打分法、均方差法、加权求和法对武汉军运文化遗产的价值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1) 江滩景观、武汉体育中心、夜间灯光景观、园林绿化景观、城市主干道等12个代表性单体为特品级文化遗产,不仅是武汉军运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的重点对象,而且是同类赛事举办时应重点建设的内容;2) 几乎所有武汉军运文化遗产都具有很高的形象提升和社会价值,而纪念文化遗产各方面的价值都只是一般或较高;3) 武汉军运文化遗产的社会形象提升、政治和文化教育价值很高,而其他价值都只是较高,技术价值最低.在军运文化遗产后续保护、开发和利用时,应分层开发与利用不同级别的军运文化遗产,分类开发与利用不同类型的军运文化遗产,加快武汉军运文化遗产博物馆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三维数字化测绘和信息管理技术应用于园林文化遗产对象的研究进展,通过梳理三维数字化测绘和信息技术应用于园林文化遗产及其相关对象的中、英文文献,从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和多技术综合测绘等三维数字化测绘技术与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和信息模型等三维信息管理技术等方面,分析了三维数字化测绘和信息管理技术应用于园林文化遗产对象的技术特点、应用情况和相关案例。笔者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至关重要,三维数字化测绘和信息技术的应用在古建筑、古遗址等对象上收获颇丰,园林文化遗产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但足以证明其应用具优势,且将成为必然趋势。三维数字化测绘方法上,近景摄影测量和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各有千秋,利用多传感器的综合测绘方法能够克服单一技术和仪器的局限,是园林文化遗产数据获取的理想方法;三维信息管理方法上,三维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园林信息模型等概念将成为园林文化遗产信息管理的研究热点。园林文化遗产保护,乃至风景园林学科,将向基于三维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方向发展。利用现代三维数字化测绘和信息技术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储存和信息管理、维护、更新、分析,对园林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和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学界掀起了一股媒介文化研究的热潮。作为媒介文化研究史上的"双璧",法兰克福学派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主要观点对于我国的媒介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站在精英主义的立场,法兰克福学派强调,媒介不仅是一种文化工业,而且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而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则站在普罗大众的角度拓展了文化的内涵,肯定了受众的能动性。但是,从我国的现实语境出发,中国的媒介文化研究不仅需要借鉴西方的相关理论,更应该立足于本土,以发展出一种全新并具有实践性的多元化视野。  相似文献   

16.
岭南文化与湖湘文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岭南文化重实用,湖湘文化重理性,二者又具有一定的相似性,都有“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新时期,两种文化的共通与融合,有助于“红三角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且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四川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仍有不少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处于濒危的状态.为进一步有效保护四川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巴蜀文化的精髓,在发展四川的特色旅游的同时,对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来保护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整体性原则是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项基本原则,对整体性原则概念与内容的分析是制定保护方法和政策的重要依据,此外,对此原则概念发展过程的分析为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经验借鉴,并可以促进中国与世界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的协同一致。  相似文献   

19.
“乡土”作为地域特色和文化传承具有其深厚的生活积淀和鲜明的地域特征。在界定妈祖文化景观和乡土元素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选取妈祖宫庙建筑、妈祖祭典、妈祖服饰和饮食文化景观作为研究范点,对其所包含的乡土元素加以解读,并从文字、图像、音乐戏曲、民俗活动和现代信息媒体等五雏形式探讨妈祖文化景观的表达,指出现代保护妈祖文化景观的乡土性是维护妈祖文化景观持续禀存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