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安徽省小麦赤霉病流行原因分析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小麦是安徽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年播种面积稳定在3500万亩以上,位居全国第3位,在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和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受气候变异等多种因素影响,小麦赤霉病在安徽省多次大规模暴发,对小麦生产造成了较大威胁。小麦赤霉病危害严重且复杂,建立科学防控体系已成为确保全省小麦健康稳定生产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小麦赤霉病毒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之一,可造成小麦产量的损失和严重的毒素污染.关于小麦赤霉病菌产生的毒素,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本文主要以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为主,对镰刀菌毒素的污染情况、在小麦赤霉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生物合成、毒理学作用、检测方法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作一总结. 相似文献
4.
5.
论述了甜椒病害症状及病原传播途径,分析了病害发生原因,提出了选育优种,种子处理;热水烫种和药粉拌种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渭源县小麦条锈病的发生原因:内因是种植品种抗锈性差,外因是高温高湿及冬春麦混种导致的环境条件适宜,关键因素是周围及当地茵源量大,并不排除产生新的生理小种,对症施治,提出防治对策:使用抗锈品种;做好作物布局,杜绝春冬麦混种;加强田间栽培管理;搞好预测预报,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7.
8.
9.
10.
11.
针对小麦赤霉病抗源苏麦3号构建的两个小麦重组自交系遗传群体苏麦3号/Alondra和苏麦3号/安农8455,采用单花接种、表土接种及自然发病3种不同的接种方法进行小麦赤霉病抗性接种鉴定,并根据苏麦3号赤霉病抗性主效QTL的连锁分子标记Xgwm 493和Xgwm 533.1分别对群体进行抗性连锁分析.检测结果表明,在温室单花接种所获得的鉴定数据中,标记的赤霉病抗性连锁效应最高,P值分别小于0.0001,抗性鉴定结果最为准确.研究表明,对小麦赤霉病这种由数量性状控制,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的真菌病害进行抗扩展性的遗传研究,应采用控温控湿条件下的单花滴注接种鉴定方法最为合适. 相似文献
12.
比较了肉桂醛、柠檬醛、香芹酚、芳樟醇、百里香酚、薄荷醇、紫苏醇对小麦赤霉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并进一步将香芹酚和百里香酚组合成复合天然抑菌剂。结果显示,当香芹酚和百里香酚质量比为1∶2时,抑菌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体外抑制效果最佳,二者间具有协同作用。制备的抑菌剂能够改变病原菌细胞膜的通透性,并显著抑制被侵染小麦胚芽鞘上病斑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水稻稻瘟病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的重要病害。概述了稻瘟病发病症状,分析了发病条件,介绍了防治措施,主要是选用抗病品种,做好种子消毒处理,改进栽培方式,加强水肥管理,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14.
小麦倒伏是夺取高产的一大障碍,本文从倒伏类型,倒伏原因,倒伏征兆,倒伏征兆,补救措施五个方面就小麦倒伏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研究小麦倒伏发生规律,因地制宜科学防止,是争取小麦高产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拟原白头翁素(protoanemonoid)是毛茛科植物生物活性物质经结构改造后的一类化合物,其中γ-亚甲基-γ-丁内酯的一个烷基取代物暂名为910512-5,可望发展成为杀菌剂新品种.通过气相色谱和生物测定证明,其化学物及其制剂有效成分和生物活性均较稳定.经室内小麦赤霉病菌毒力测定,抑制50%的剂量(μg/ml)分生孢子萌发为183.6,菌丝生长为205.5.同室自然条件下人工接首试验结果,400μg/ml剂量能很好地控制病情.大田试验初步证明,不论重病田或一般发病四,小麦扬花期一次喷布910512-5,防效较稳定,且使用剂量较低(300g/ha),增产作用显著(小麦理论增产7.5~10.5%). 相似文献
16.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气候流行病,其发生流行程度的轻重,主要取决于当地4月下旬到5上旬小麦抽穗开花期20天内的气候条件,如果气温适合、湿度大时,则蔓廷成灾。本文是采用多因子综合相关法,通过计算条件频率得出预报方程,其历史拟合率高达95.6%。 相似文献
17.
基于抗体的小麦赤霉病抗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不仅降低产量和品质,所形成的真菌毒素还会影响食品安全。植物缺乏高抗小麦赤霉病的资源,因此从动物中筛选、分离抗病抗体及其基因,可为培育植物抗病品种提供新种质,也拓展了开发研究新抗源的渠道。抗病抗体能特异靶向真菌蛋白、抑制抗原的功能;抗体与抗菌肽和顺式表达调控元件结合,使病菌能诱导抗体融合蛋白在镰刀菌侵染小麦的颖壳高效表达,从而有效抑制病菌侵入、扩展及毒素积累。本文综述抗病抗体的抗原类型、抗病抗体及其融合蛋白在体外和植物中的表达以功能、抗原基因结构与功能、抗体抗病机理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8.
凤庆县2002年小麦条锈病发生早、扩展蔓延快、上穗率高、损失程度重,经多点抽样调查分析表明:气候适宜、小麦品种总体抗性差,防治不及时三者是今年小麦锈病流行的主要因素。防治上应淘汰高感品种。加强中后期管理,适期开展药剂防治,控制锈病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9.
简述了宁强县2009年小麦条锈病发生现状,全县发生面积0.667万公顷,防治达标面积0.63万公顷,占发生面积的95%,病田率100%,病叶率89.2%,严重度59.2%,病指52.8,为2002年以来大流行年份。发病特点:秋茁发病早,扩展蔓延陕,早播麦田重于晚播麦田,绵阳系统品种发病重,发病区域差异大。大流行原凶是:绵阳系列小麦品种丧失抗性,早春降雨多影响防效,防治不够彻底。今后防控措施: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减少菌源入侵,及时发布防治信息,指导大田防治,突出“早”字,及早安排防治工作,加强投入引导力度,落实防治责任,抓好防治示范,带动引导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