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Mw 6.6级地震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南段,未见典型的同震地表破裂。作者在对震后400余个地震破坏宏观调查点重新厘定的基础上,参考四川数字强震台网的近场峰值加速度(PGA)记录,绘制的本次地震等震线图的极震区地震烈度为Ⅸ度,略呈长轴为NE向的扁椭圆状,不具明显的方向性。进一步综合3 323个早期余震重新定位结果、石油地震勘探剖面和震源机制解等,判定本次地震的主要发震构造为控制蒙山东麓的大邑断裂,系龙门山构造带南段NW-SE向缩短所导致的大邑断裂上冲作用的结果;新开店断裂亦在深部产生了同震破裂,造成了断裂上盘震害明显高于下盘的断层上盘效应现象。  相似文献   

2.
在前人研究1730年北京西郊6 1/2级地震的基础上,综合井孔、电磁和重力资料,经分析初步确定了青龙桥一七里渠活动断层和沙河断陷南缘活动断层的存在及其位置、规模和基本特征,认为这两条活动断层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其中青龙桥一七里渠断层在此次地震中起主导作用。对这两条活动断层的形成机制作了简单的力学分析,认为青龙桥一七里渠活动断层应该向南北继续延伸。这些活动断层和震中位置的确定,有利于首都地质灾害防治和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3.
1119年前郭地震发震构造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收集和考证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地震史料隐含的约束条件。以石油三维物探、浅层地球物理勘探和联合钻孔探测资料为基础,结合地质和地貌调查,研究1119年前郭地震的震中位置和发震构造。在1119年前郭地震的影响范围内,发现一条区域内规模最大的晚更新世活断层——孤店断裂,总长度约为66km,由两个连续性较好的弧型段组成,钻孔资料显示其上断点埋深约为24 m,存在晚更新世以来的断裂活动。经过断层地震危险性评估,认为孤店断裂可能是1119年前郭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4.
1730年北京西郊6(1/2)级地震发震构造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人研究1730年北京西郊6(1/2)级地震的基础上,综合井孔、电磁和重力资料,经分析初步确定了青龙桥-七里渠活动断层和沙河断陷南缘活动断层的存在及其位置、规模和基本特征,认为这两条活动断层是此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其中青龙桥-七里渠断层在此次地震中起主导作用.对这两条活动断层的形成机制作了简单的力学分析,认为青龙桥-七里渠活动断层应该向南北继续延伸.这些活动断层和震中位置的确定,有利于首都地质灾害防治和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5.
 公元600年12月16日,在甘肃天水与陕西陇县一带,发生1次强烈地震,造成严重的震害及社会影响。长期以来,对公元600年秦陇地震的确切震级、震中位置、震中烈度的认识存在分歧,对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不甚明确。秦陇地区位于南北地震带的北段,在构造上处于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与青藏块体东北部的祁连断褶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对公元600年秦陇地震详细考证,对其发震构造进行探讨,对于评定秦陇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分析其未来地震危险性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有关公元600年秦陇地震的相关史料及研究成果,发现一些新的可能与该次地震有关的佐证资料,通过史料考证及震害分析,推断公元600年秦陇地震震中应在天水陇县之间,更靠近陇县的陕西境内,震中烈度达IX度,震级6(3/4)级左右,本次地震极震区长轴方位大致与陇县-宝鸡断裂带相吻合。经过野外实地考察,综合分析认为,公元600年秦陇6(3/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固关-县功断裂带的八渡-龙尾段。  相似文献   

6.
对1765年沈阳51/2 级地震的深、浅部地质构造条件、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 对震中附近的长白乡-观音阁断裂( F6) 及依兰-伊通断裂、浑河断裂的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进行了评价, 并与辽宁地区的中强地震活动进行了构造类比。认为 F6 的现代构造变形特征与构造应力条件一致, 浅层地震探测、断裂破碎带发育特征和测年数据、断错地貌特征等均显示 F6 在第四纪晚期仍有活动, 现代微小地震活动沿 F6 呈条带状分布。F6 在 5~6 km 或更大的深度上与浑河断裂等具有复合交叉结构, 在平面展布上具有斜列状结构, 断裂段的长度约 20 ~25 km 左右,具备孕育和发生51/ 2 级左右地震的条件。判定 F6 断裂是比依兰-伊通断裂和浑河断裂等区域性断裂具有更强的活动性和地震危险性的断裂构造, 是 1765 年沈阳51/ 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7.
2016年11月25日新疆阿克陶发生了MW6.6地震。通常震中所处断层的破裂特性与周围区域应力场的动力学特征具有紧密的联系。通过对发震构造断层的精确刻画以及区域地壳中应力释放细节的深入探究,可以加深对发震构造周围地震动力学特征的认识,同时也对判定当地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地震活动趋势提供了重要参考。首先搜集整理了震源附近的26条余震震源机制,利用网格搜索法反演得到震中附近的应力场,发现该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为157.36°,倾伏角为1.15°,主张应力方向为66.56°,倾伏角为34.98°,与该地所处的帕米尔高原陆内俯冲形成近东西向断裂的右旋走滑兼有逆冲的背景相一致;然后利用389条余震精定位数据,结合高斯-牛顿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拟合得到发震断层面的走向为103.64°、倾角为65.65°,这与木吉右旋走滑断裂的几何特征基本重合;将所求应力场投影到断层上,得到滑动角为152.77°,该地震表现为右旋走滑断层;最后利用本研究获得的区域应力张量模拟得到的该状态下的各种形状断层面的相对应力分布,发现该地震发生的断层面的相对剪应力接近1,破裂方向与震源区的最优剪切力方向相同,表明...  相似文献   

8.
地震发震大尺度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次大地震发生前,地震活动在其未来震中区近处,常会表现平静。但着眼于全球大尺度规模,则可观测到颇具特色的地震活动性图像。较为普遍出现的图像是直线型与圆弧型,以及构成这些图像的主要地震事件的等间距性。本文认为大地震发震结构可以具有全球规模的大尺度,这些地震发震大尺度结构主控着大地震发震的短临进程,对认识地震成因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文中还给出中国近年发生的数次大震(1976唐山M7.8;2001昆仑山口西M8.1;2008汶川M8.0)前呈现的地震发震大尺度结构,很明显它们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9.
数字图像分析在地震定位数据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地震分布点状图不能有效地显示复杂震源区地震构造的几何形态问题,利用网格化插值和二维小波变换方法处理了地震定位数据,得到震源空间分布图像和发震时间图像.对图像进行分析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地震构造走向、倾向和发震时间的平面分布特征.将方法应用于实际资料的处理,并且对研究区的图像进行了地震构造解释.结果表明,研究区发震构造时间和空间特征为明显的北西方向,另外还存在断续的北东向特征,与该区域地质构造和其他资料分析结果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12个理想化断层场地模型,采用粘弹性人工边界及相应的波动输入方法,用二维动力有限元分析了非发震断层场地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断层对场地的地震动有明显的影响,距断层越近的场地震动的放大系数越大。对于垂直断层,场地的振幅放大效应对称分布,而倾斜断层对其上盘地震动的影响要大于下盘场地地震动的影响。断层破碎带厚度变化对场地的地震动影响不大,而断层的深度变化对场地地震动的影响作用明显。断层破碎带边界处发生了强烈的波型转换,而中间位置波型转换较小。  相似文献   

11.
应用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岩芯等资料,对松辽盆地北部林甸地区登娄库组三级层序内的最大湖泛面和首次湖泛面进行识别.建立了登娄库组地层格架,并划分为3个体系域.其识别标志为地震、露头、测井等资料上的特征,层序的体系域为LST、TST、HST.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登娄库组层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即构造断裂活动、气候条件、湖平面升降和物源供应.林甸地区登娄库组作为勘探接替层段,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2.
对2006年3月31日发生在吉林省前郭-乾安县之间的Ms4.8级地震后所诱发的一次3.7级余震之前产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微破裂事件,采用时序列分布、空间分布、谱分析以及震源力学性质等方法,进行了初步研究.给出了本地区余震前出现的微破裂事件的基本特征,为地震后的余震预报提供了一种短临异常信息参考.  相似文献   

13.
探讨地质雷达在道路无损检测应用上的基本原理和雷达波传播速度计算的常规方法,进一步分析道路结构及其电磁波的反射特性,以及如何根据已知的雷达资料计算道路的各种结构参数,这对实际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此外,针对地质雷达实际波形的复杂性,指出了常规反演方法满足不了当前道路无损检测的精度要求的缺陷,为此,提出了特定的处理方法——振幅补偿法,并在长益高速公路、长沙绕城路等路段得到应用.结果表明作者采用的方法是实际可行的,可满足目前道路工程无损检测的要求,该方法可在实践中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以杜家山隧道为例,通过对震后杜家山隧道变形破坏特征分析发现杜家山隧道破坏过程具有明显的时效特征,分析得出地震作用是杜家山隧道渐进破坏的外因,岩性条件、区域构造条件、地下水条件是其内因,并在此基础上对隧道渐进破坏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Based on high-rate (1 Hz) GPS data from the Sichuan GPS Continuous Observation Network on the footwall of the Longmenshan Fault, we have characterized the near-field surface movement process during the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aximum deformation near the fault is larger than the deformation set. Stations on the northern segment of the fault moved towards the epicenter first, and then turned toward the vertical orientation of the fault. Deformation of stations on the southern segment is smaller and recovered. The initial motion at all of the stations was downward followed by periodic up and down movements. Comparing the displacement from high-rate GPS and accelerograph data, we can see that they are consistent prior to the arrival of the principal shock, but afterwards a 10 cm difference is found, even though they are synchronized and in phase. More work is yet to be done to explain this. This is the first time that actual the real near-field surface movements of an earthquake of M >7.0 have been determined in china. These measurements are therefore of high value for studies of surface rupture processes and the analysis of seismic wave travels paths in this region.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地震作用下库区堆积层滑坡失稳机制,以雅鹊湾滑坡为例,基于Geo-Studio中Quake/W和Slope/W耦合建立数值模型,分析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变化和动力响应.在地震作用下滑坡稳定系数在1.199 ~0.859波动,随着库水位由175 m降低到145m,滑坡稳定性由欠稳定降为不稳定;堆积层越厚的部位,受到...  相似文献   

17.
地裂缝地震引发扩展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西安地裂为例,在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理论解析、数值模拟等手段,开展了地裂缝地震引发的平面扩展效应探讨.研究得出:对复杂破裂场地,破裂损伤岩土体将以剪切形式破裂扩展,新生地震地裂在已有破裂区内随机分布;在未来50年内,西安局部地裂存在地震引发全面活动可能,场地中部的地震地裂危险强于东西两端,城内地震地裂贯通、出露可能性大于城外,平行共线地裂段间距大于60 m、雁列次级地裂段间距大于80 m时,可考虑中间场地的使用,并初步提出了抗裂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