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分离梅花鹿鹿茸软骨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使用SV40 LT抗原慢病毒载体建立永生化软骨细胞和间充质干细胞系并鉴定。将含有SV40 LT基因片段的慢病毒载体,转染人胚肾细胞293T获得包装后的病毒粒子,感染鹿茸软骨细胞及间充质干细胞,连续传代培养,通过形态观察、细胞增殖、real-time PCR、甲苯胺蓝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等方法检测SV40 LT抗原表达以及细胞性质。实验所建立的永生化鹿茸软骨细胞系与间充质干细胞系能够稳定传代并具有较强的体外增值活性。RT-PCR检测到SV40T抗原的表达,通过甲苯胺蓝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鉴定所得细胞系具有原代细胞的基本性质。成功获得永生化的软骨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系,为后续鹿茸生长及发育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为揭示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阳性及阴性头颈癌中PIK3CA突变的致癌分子机制,研发针对PIK3CA突变癌症的靶向药物。通过CRISPR/Cas9系统介导的同源重组机制获得HPV16阳性和阴性人永生化角质形成细胞PIK3CA H1047R功能性点突变细胞系,对该点突变细胞系的研究表明,PIK3CA H1047R突变细胞系已构建完成。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基因编辑后的细胞系能够正常表达PIK3CA编码蛋白;RT-PCR测序结果显示,点突变基因能够正常表达;同时,相比于永生化不成瘤细胞,突变后的细胞具有成瘤性并且增殖速度明显加快。功能性点突变细胞系的获得,为进一步揭示PIK3CA突变的致癌分子机制,研发针对PIK3CA突变肿瘤的靶向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拟通过建立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患者永生化淋巴细胞的实验,探索在不同实验室条件下有效建立患者永生细胞库的方法。采用EB病毒体外转化外周血B淋巴细胞技术建立永生细胞株;采用RT-PCR技术和染色体G显带技术对其进行质量鉴定。研究中共采集了15例患者血液样本,最终建成3个永生细胞株,其余12株在平均培养至18天时发生退化。分析结果证明B淋巴细胞在被EB病毒转化后核型不会发生改变。转化过程中在有些情况下会存在一个危机期,成功渡过此期的细胞可无限增殖,具体出现危机期的机制及如何有效渡过危机期的实验条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吉伟 《科技潮》2001,(11):28-28
我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启动于1993年,近年来,我国在基因研究、转基因技术、基因治疗等方面捷报不断。目前,我国已经在少数民族基因组的保存、致病基因的分离、生物信息学以及基因组新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开端。基因组的保存,主要是用 EB 病毒感染外周血淋巴细胞,以获得永生细胞系。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12个少数民族733个永生细胞系,而且对一些基因座位进行了比较研究。最近,我国又参与了法国 CEPH(人类多态研究中心)细胞库的工作,这必将为基因组多样性的研究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致病基因的分离方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陈竺院士实验  相似文献   

5.
用细胞临界生长密度法对棉铃虫蛹卵巢细胞系SFE—HA—8212进行克隆化,获得8株克隆细胞系.各株克隆细胞系各自的形态较为均一,但相互间在形态、生长特性、对病毒受纳性等方面有很大差别,其中一株CS细胞对棉铃虫单粒包埋型核型多角体病毒(HaSNPV)的受纳性明显高于SFE—HA—8212细胞,形成多角体的细胞比率、多角体的产量、游离病毒粒子的产量及多角体蛋白的产量均有提高,是研究和应用HaSNPV的有效系统.  相似文献   

6.
为成功分离与鉴定人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用猿猴病毒40大T抗原(SV40LT)异位表达建立永生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将含SV40LT cDNA片段的慢病毒载体,转染人原代脐静脉内皮细胞,连续传代培养。通过形态、细胞免疫组织化学、RT-PCR及管状成形试验进行原代及转染后细胞形态学和功能学鉴定及检测SV40大T抗原表达。结果SV40LT转染后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为扁平多角形或短梭状,呈单层铺路石状镶嵌排列。特异性表达Ⅷ因子、KDR、SV40LT表达,并具有管状成型能力。说明成功分离与鉴定永生化的脐静脉内皮细胞系,为后续血管靶向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李腾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22):6389-6393
构建并鉴定UBXN1-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以便应用RNAi技术以及慢病毒感染系统建立稳定干涉细胞系并进一步研究UBXN1的功能。将携带不同特异性干涉序列的DNA片段插入PLKO.1载体中构建慢病毒表达载体,并制备慢病毒颗粒。将慢病毒颗粒感染U2OS细胞,建立稳定干涉细胞系,应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分别检测U2OS细胞中UBXN1 mRNA和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差异。重组克隆经酶切证实shRNA正确插入慢病毒载体,DNA测序证实插入的序列正确,western blot检测证实设计的五条shRNA干扰序列有效的敲低U2OS细胞中内源性UBXN1的表达。成功制备UBXN1的慢病毒干涉颗粒,并建立UBXN1稳定下调的U2OS细胞系。  相似文献   

8.
用大鼠心肌条件培养基建立来源于C57BL/6J小鼠的ES细胞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一种新的建立C57BL/6J小鼠ES细胞系的方法。采用大鼠心肌条件培养基,在不使用饲养层细胞和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的情况下,从C57BL/6J品系小鼠中建成1个ES细胞系即MESPU 41,成系率为1.0%。MESPU 41细胞为XX型,核型正常率高达89%,表现出XX型ES细胞系少有的稳定性。进行体内分化实验时MESPU 41细胞能发生广泛分化形成畸胎瘤。嵌合体制作实验证实MESPU 41细胞具有嵌合能力,能参与胚胎的发育。采用RT-PCR方法,检测出大鼠心肌细胞有LIF mRNA的表达,这可能与其条件培养基保持ES细胞未分化状态并使X染色体稳定有关。同时,还对大鼠心肌细胞进行了永生化的尝试,共得到了4个永生化克隆,这将进一步简化ES细胞建系和培养工作,为进一步研究ES细胞在体外培养过程中的稳定性开创了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9.
条斑星鲽连续性鳍细胞系的建立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条斑星鲽鳍细胞系,为其细胞工程及病毒学研究奠定基础,对经Ⅱ型胶原酶和透明质酸酶联合消化法所得鳍组织碎块分别用DMEM/F12、L-15和M199培养液(pH7.2)在18~26℃进行了鳍组织的体外培养,并在所筛选出的最适培养液和培养温度下通过添加羧甲基壳寡糖、碱性成纤维样生长因子(bFGF)和I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I)启动了鳍细胞的原代培养。体外培养结果显示,条斑星鲽鳍细胞的最适培养液为DMEM/F12培养液,最适培养温度为22℃,原代培养鳍细胞的生长分裂状态旺盛,细胞形态主要为成纤维样,20d后便可形成汇合细胞单层,经过连续的继代培养已建立了条斑星鲽的连续性鳍细胞系,目前已传至第135代;生长特性检测结果显示,第60代鳍细胞系细胞的群体倍增时间为56.9h,其生长分裂状态依然十分旺盛;染色体分析结果显示,第60代鳍细胞系细胞虽然出现了染色体的非整倍性,但其特征性染色体数目仍为46条,并具有2sm+44t的正常二倍体核型,证明所建立的细胞系确为条斑星鲽连续性鳍细胞系。该细胞系为条斑星鲽的细胞工程育种和病毒-细胞相互作用提供了一个理想的体外研究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构建SV40LT 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并对其进行慢病毒包装,为建立永生化的uncv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奠定基础。方法从293T 细胞中获得SV40LT 基因,将其克隆到pLenti-GFP 质粒中,构建重组穿梭质粒pLenti-GFP-SV40LT,测序鉴定后分别将鉴定的阳性pLenti-GFP-SV40LT 和包装质粒pMD2. 0G 和psPAX2 共转染293T 细胞,包装产生慢病毒。结果SV40LT 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与包装成功。结论SV40LT 基因过表达慢病毒载体构建与包装的成功为uncv 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的永生化提供了工具。  相似文献   

11.
研究重组痘苗病毒对不同哺乳动物细胞的感染效率及表达水平,可为痘苗病毒表达系统宿主细胞的正确选择提供依据.本研究利用重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的痘苗病毒WR—EGFP同时感染不同的哺乳动物细胞株,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EGFP的表达强度.共使用20种哺乳动物细胞株,其中10种人类组织细胞,2种猴组织细胞。8种小鼠组织细胞.结果表明,重组痘苗病毒wR-EGFP对鼠细胞系BHK21和人细胞系A-549的感染效率和表达效率最佳;整体看,痘苗病毒对多数灵长类动物细胞的感染效率和表达效率优于鼠细胞;对贴壁细胞的感染效率和表达效率明显优于悬浮细胞;但没有特别的组织偏嗜性。  相似文献   

12.
用细胞临界生长密度法对棉铃虫蛹卵巢细胞系SFE-HA-8212进行克隆化,获得8株克隆细胞系。各株克隆细胞系各自的形态较为均一,但相互间在形态,生长特性,对病受毒纳性等方面有很大差别,其中一株C8细胞对棉铃虫单粒包埋型多角体病毒(HaSNPV)的受纳性明显高于SFE-HA-8212细胞,形成角体的细胞比率,多角体的产量,游离病毒粒子的产量及多角体蛋白的产量均有提高,是研究和应用HaSNPV的有效系  相似文献   

13.
利用牙鲆鳃细胞系分离和培养淋巴囊肿病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利用牙鲆鳃细胞系进行了养殖牙鲆淋巴囊肿病毒的分离及培养,并通过电镜对培养细胞中淋巴囊肿病毒的形态及感染循环进行了初步研究。将病鱼的淋巴囊肿组织无菌滤液接种牙鲆细胞系,细胞出现了明显的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电镜观察在培养细胞的胞质中有病毒的包涵体,胞质中散在6角形、5角形或圆形的病毒粒子,大小为100-140nm之间。在感染细胞的线粒体中也存在大量的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14.
N端乙酰转移酶在肝癌细胞中的研究很少,为更好地研究其功能,本研究构建了全部6种已知的N端乙酰转移酶单基因敲低细胞系.首先设计PLKO载体适应的RNAi序列,将正确的RNAi质粒采用病毒包装并转染肝癌细胞,采用嘌呤霉素筛选,获得稳定细胞株后RT-PCR检测敲低效率,用细胞增殖曲线法检测细胞增殖.RT-PCR显示N端乙酰转移酶敲低细胞系构建成功,细胞增殖实验证实Naa10、Naa20、Naa30、Naa40敲低能够抑制细胞生长,该敲低细胞系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N端乙酰化的功能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构建IFI27L2分子的慢病毒干涉表达载体,建立IFI27L2表达下调的THP1、U937稳定细胞系。将携带特异性干涉IFI27L2的DNA片段克隆插入p LKO.1载体中,并制备携带不同干涉序列的慢病毒颗粒。将获得的慢病毒颗粒感染THP1、U937细胞,建立稳定干涉细胞系,经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从mRNA和蛋白质水平检测THP1、U937细胞中内源IFI27L2的干涉效果。构建的重组质粒经酶切鉴定shRNA正确插入慢病毒载体,测序鉴定序列正确;并有干涉效果。成功制备了稳定干涉IFI27L2的慢病毒颗粒,建立IFI27L2稳定下调的THP1、U937两种细胞系;并初步证明稳定干涉IFI27L2能够抑制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  相似文献   

16.
用TRAP法对来自人肺、乳腺和皮肤的恶性肿瘤永生细胞系.和该三种组织来源的正常体细胞,及正常卵巢和睾丸组织进行了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发现,三种永生细胞系和卵巢与睾丸组织中均可测到端粒酶活性,而三种组织来源的体细胞不能测到;提示端粒酶可能对恶性肿瘤细胞永生化、生物种系正常繁衍,和正常体细胞的衰老与寿命起着重要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又称白斑综合症病毒,是对虾养殖业危害最严重的病原体,至今未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充分了解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和分子致病机理,是病害防治的根本途径,了解病毒的动态增殖特征是该研究的基础.本文采用定量PCR技术,研究对虾白斑杆状病毒人工注射感染后,早期的增殖规律以及感染致死对虾的病毒累积.并对对虾感染病毒后存活时间与个体大小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初期感染病毒含量有短期下降,然后才呈现递增的过程.死亡对虾病毒累积量大于1011病毒粒子/毫克组织(P<0.01).而在4.6~11.6g范围内,感染对虾存活时间与对虾质量不存在相关性(P>0.2).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建立用大鼠胶质瘤细胞系( Rat glial cell line C6)替代大鼠原代胚细胞(Primary rat embryo cells,RE)来 培养大鼠细小病毒(Kilham Rat Virus,KRV)的方法。方法 将500 TCID50 KRV培养物接种到75T-C6细胞培养瓶 中( 细胞接种量为2×105/mL), 培养过夜, 待细胞病变CPE达++~+++时, 分别用免疫荧光(FITC)鉴定所培 养病毒的特异抗原,用血球凝集试验(HA)测定培养物上清的效价,用DNA测序鉴定所培养的病毒,最后用96孔 板培养法测定KRV的TCID50。结果 KRV在接种到C6细胞的第4~5天, 细胞发生明显的病变,CPE可达++++, FITC鉴定呈KRV抗原阳性, 病毒的培养上清中HA效价为1:5 120,测序结果表明, 该病毒序列与NCBI中KRV序 列同源性达98% , 确定为KRV。收获的KRV的TCID50为104.6/0.1 mL。结论 通过对C6细胞系培养KRV方法 的标准化和对所培养病毒的一系列鉴定表明,用大鼠胶质瘤细胞系可以替代大鼠原代胚细胞系进行大鼠细小病毒 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CRISPR/Cas9慢病毒载体系统建立小鼠原代卵巢上皮细胞TP53基因稳定敲除细胞系,分析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克隆形成以及细胞转移侵袭能力的变化。方法 构建LentiCRISPRv2-sgRNA TP53基因敲除质粒,用293FT细胞进行慢病毒包装,转导小鼠原代卵巢上皮细胞,嘌呤霉素筛选出稳定敲除细胞系,进行PCR、蛋白免疫印迹以及免疫荧光鉴定。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变化、克隆形成、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分别用MTT、流式细胞分析、单层培养以及Transwell小室进行测定。结果 TP53基因敲除小鼠原代卵巢上皮细胞中P53表达缺失;TP53敲除引起细胞迅速增殖,DNA合成加速,克隆形成以及迁移侵袭能力增强。结论 获得了原代小鼠卵巢上皮细胞TP53基因稳定敲除细胞系,细胞生物学特征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致病机理,进行人工感染实验,并对感染中国对虾的胃组织进行了显微和亚显微结构特征的系统观察.观察结果表明胃是该暴发性流行病病毒首先感染的主要的靶器官之一,暴发性流行病病毒能侵入胃壁多种细胞并在其中复制,其中,胃上皮细胞是该病毒的主要的靶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