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河南省地处中原,位于全国二、三级地貌阶梯的过渡带,是一个泥石流多发地区,造成了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泥石流灾害受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控制,是山区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产物.文章首先介绍了河南省泥石流概况,分析了河南省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其成因,归纳出10个主要泥石流发生的环境条件因子,对其量化权重标准进行了说明;并以小秦岭地区为例,对泥石流灾害趋势进行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2.
独特的地质地貌条件,加之外界因素的影响,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发育严重的崩塌、滑坡、路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现象.本文阐述了冶力关国家森林公园地质灾害现状,从地貌、构造、岩性、地下水、降水、人为因素等方面分析了灾害原因,并提出可采取挡墙、护坡和柔性防护等工程措施来整治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3.
小秦岭地区位于秦岭东段,是我国地质环境破坏比较严重的地区之一,泥石流灾害频发,造成了生命财产的重大损失.泥石流灾害受地质、地貌、水文、气象、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控制,是山区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的产物.介绍了小秦岭地区的地形地貌、气象与水文、岩土体性质以及人类活动情况,归纳出9个主要泥石流发生的环境条件因子,对其量化权重标准进行了说明与评价.按耗散结构熵变的观点,建立了小秦岭地区泥石流灾害趋势系统熵模型,进行了评价与验证,指出了该模型的不足之处,并对以后小秦岭地区泥石流趋势分析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以太原市万柏林区为研究区,收集区内崩塌、滑坡、不稳定斜坡和地面塌陷四种地质灾害分布信息,选取数字地貌因子、地下采煤区范围、地质构造与岩性、植被覆盖度和土地利用信息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因子,基于Arc GIS空间分析功能,分析了研究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空间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地质灾害在地貌特征上主要发育于1 000~1 300 m高程位、5°~15°坡度区间,东北向分布最多,西北向分布最少;灾害点距地质构造越远,受其控制越弱,灾害点空间走向上呈带状分布,与地质构造走向呈现较强吻合度,而中厚层具泥化夹层软硬相间砂页岩夹煤层岩组是地质灾害的高发育区;植被密集区是研究区内地质灾害高发区;地下采煤区范围内地质灾害发育数量占到研究区总灾害点数量的一半。因此,地下采煤扰动影响是研究区内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成因,但地质灾害发育同时受东西向线状地质构造控制。  相似文献   

5.
王守沛  王冰  吴昊 《广东科技》2012,21(11):165-166
安徽省黄山区地处皖南山区山脉纵横、峰峦密布,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地形、地貌、岩性、植被等影响着灾害的发育和分布,降雨和人类活动是主要诱发因素。在综合分析滑坡区地质环境条件、滑坡灾害体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了滑坡稳定性计算分析,给出了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湖北省宜城市白垩系跑马岗组地层区地质环境复杂,近年来,该区地质灾害频发;根据统计,区内滑坡均与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有直接关系,且86.87%以上的滑坡发生于雨季,因此降雨因素和人类工程活动是区内滑坡的主要诱发因素,只有准确及时地进行气象预警预报,才能很好地减灾避灾;同时,在实际工作中,要正确处理人类工程活动,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尽可能地减少对地质环境的破坏,从而有效地减轻、防止地质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兰州市地质灾害种类多,主要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兰州市地质灾害现状提出几类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对策。  相似文献   

8.
海南省五指山市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崩塌和不稳定斜坡两种.区内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数的影响,自然因素主要为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大气降雨;人为因素主要为削坡建房和道路交通建设.地质构造、地形地貌及地层和岩石类型是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因,而降雨及人类工程活动则是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发生的外因.地质灾害的防治措施应以预防为主,工程治理、生物防治与搬迁避让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张永军 《甘肃科技》2010,26(13):46-49
甘肃省地质遗迹资源丰富,许多地质遗迹独具特色。近年来,部分地质遗迹资源已被开发利用,成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亮点。通过对各类地质遗迹资源的调查分析,各类地质遗迹的形成背景具有明显的差异。典型地层剖面受控于沉积环境和构造活动;古生物化石主要受当时古生物群落和沉积环境的控制;地质地貌景观的形成则取决于气候带、地质构造作用、岩性等因素;温泉等水体景观受岩浆活动的影响;湖泊等景观主要受外动力地质作用、地形地貌及地下水条件的控制;河流地貌通常是地质构造和水流侵蚀共同作用的结果;气候是湿地形成的主导因素;地质灾害遗迹的影响因素十分复杂,其主导因素主要有地震、地下水等条件。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山地丘陵区水土流失原因与防治措施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安徽省山丘区水土流失严重。其影响因素是自然因素(地貌、降水、植被、岩性)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防治措施包括生物措施、生产措施、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  相似文献   

11.
广西固定型观赏石包括地表的地貌景观石和地下的钟乳石,它们特征明显,表现为品种繁多,形态多样,分布广,层控性,与地质构造、地貌等关系密切等。广西固定型观赏石的成因与岩性、构造、变质作用、时间、流水量、流水动态、气候、环境、太阳、风、生物、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且不同观赏石的成因因素各有侧重,各有玄妙,其成因机理复杂程度各不相...  相似文献   

12.
人为地质灾害是地质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引发,且以人为因素为主和直接因人为因素而发生的地质灾害。河南省是我国中部地区地质灾害多发区之一,其特点是类型多,灾害重,区域性强、链发特征明显,在整个地质灾害中的比重虎来越大,对全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减轻河南人为地质灾害的对策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人类活动对地质自然环境的影响。消除或削弱造成地质灾害的动力,从而遏止或减轻人为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景观地理学,从构景要素如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和土壤、植被等角度,将五台山自然景观大致划分为地质地貌景观、气象气候景观、水文和生物景观等,并对其景观类型展开了进一步的划分.  相似文献   

14.
2023年积石山Ms6.2级地震是继2022年泸定Ms6.8级地震后在青藏高原东缘—东北缘地区发生的又一次强震事件。2次地震均诱发大量地震地质灾害,但由于发震断层类型、地质和地貌等条件的差异,2次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呈现显著的差异性。为揭示不同震区地震地质灾害发育规律,本研究采用地面调查、遥感解译和空间叠加统计等方法,对比分析了积石山和泸定地震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和控灾因子。结果表明:断层类型控制了同震地质灾害的发育优势坡向和垂向空间展布,即“背向坡效应”和“上下盘效应”;地貌条件是影响同震地质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即川西高山峡谷地貌中“线状”分布和陇西黄土地貌中“面状”分布;特殊土体类型、气候、植被覆盖等差异性是同震地质灾害调查与应急处置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因子。本次研究可为不同断层类型和不同地貌区同震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范围划定、趋势预测和灾后重建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5.
该区位于疏勒河中游。自然地理地带位置是东疆间山盆地戈壁省(自然省)。这里广泛地分布着暖温带荒漠—棕色荒漠士;具有倾斜地形、第四纪疏松沉积物、干燥气候、荒漠土壤和少量地表径流。区内地带性自然条件(热量、湿度、土壤、植被等)基本上是单一的。而景观分异是在非地带性因素(地面物质、风、水文地貌和地下水地球化学过程)的作用下进行的,所以,这里分为三个景观区。根据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性质,形成了完整的自然区域综合体。1.南部景观区该区是在地质—地貌和地面组成物质的基础上划分的。因为景观分异是在非地带性洪积物(砾石)主导作用下进行的。形成荒漠岩漆。范围内广泛地分布着石膏棕色荒漠土、稀疏的荒漠植被。例如白刺(Nitraria Schoberi);普氏麻黄(Ephedra Przewallskii);沙拐枣(Coligonum mongolicum);红砂(Hololachne Soongarica)。以及弱矿化度地下水。这样,该景观是在非地带性组成成分作用下发生的,具有石质荒漠景观特征。2.中部景观区该区风力切割甚盛。到处都能看到大面积的细沙和粘土。区内草甸草原植被占优势。广泛地分布着盐渍土、草甸土和沼泽土。地下水矿物质简直很重。景观形态综合体是多种多样。所以具有荒漠草原景观特征。3.北部景观区区内残积—洪积物占优势。植物区系中的种很少。复盖着灰棕色荒漠土。无地表径流。属于砂砾质荒漠景观。现代景观的形成,是以地带性热水条件为转移。如果砾石是南部景观区的主要组成部分,那么,它具有戈壁(砾石)景观特征;如果中部景观区是草甸草原植被占优势,那么,这里具有荒漠草原植被外貌。这三个景观区的划分是以景观的个性特征为基础,反映在复杂的景观形态综合体上。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相互共轭是很明显的。即它们是成因综合体。这些景观区是地带性和非地带性的统一体。具有空间上的不重复性,形态上的异类性和质的个体性。  相似文献   

16.
陈力  代伟 《广东科技》2013,22(8):141-142
如今,随着我国煤炭行业的不断发展,煤炭灾害的发生也变得比较频繁。煤炭地质灾害不仅在我国,而且在世界上也被认为是地质灾害的主要成员之一。煤矿地质灾害的发生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地质灾害的发生不仅给人类的生活造成巨大的损害,还严重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引起煤矿地质灾害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地质因素,人为因素和环境因素等。因此,要充分的了解煤矿地质灾害的特征,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更好促进煤矿的可持续开采。  相似文献   

17.
GIS支持下的湖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建设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降雨是地质灾害主要诱发因素这一思想,介绍了在GIS技术支持下构建湖南省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的总体结构与功能特征,重点讨论了系统实现过程中的开发思路、逻辑及应用架构、分析流程等关键问题.依据湖南省地质灾害发生特点,选定日雨量和小时雨量作为气象数据来源,结合地质背景因素,形成了一整套地质灾害气象预警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日雨量的预警分析子系统、基于小时雨量的预警分析子系统和辅助办公自动化子系统,从而实现了快速、高效的省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  相似文献   

18.
自然地理因素与疾病关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气象与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土壤和生物等自然地理诸要素与疾病的关系.并提出气象与气候中的温度、湿度和气压;地质中的岩石、矿物成份和构造活动;地貌中的海拔高度与水陆分布情况;水文中的水质和流速;土壤中的有机物、矿物质含量和团粒结构等是影响疾病的主要因子.病原微生物、媒介昆虫和宿主都是生物群落的组成部分.了解这些对预防、预报某些外源性疾病是很有好处的.  相似文献   

19.
滑坡是一种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的地质灾害,历史上三峡库区就是一个滑坡多发区,虽然该区域滑坡的研究由来已久,但大多是对库区内某个或某些滑坡进行研究,很少系统地研究它们.本文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滑坡的产生是一个综合效应,受内因、外因的共同影响,其中内因包括地层、地貌和构造等地质环境要素;外因包括暴雨、地震、库水作用等可变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只要摸清了滑坡的成因机制、变形过程,它们也是可控可防的.  相似文献   

20.
贵州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因素与生态修复对策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清海  林昌虎  何腾兵 《贵州科学》2006,24(3):62-65,74
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特殊的地质、地貌、降水等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交叉影响使贵州喀斯特山区成为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人民生活贫困的地区.本文探讨了喀斯特山区水土流失因素,提出了人为因素是贵州山区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防治水土流失与土地退化的几项工程技术措施和政策措施,对解决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土壤匮乏,发展农业生产,改善生态环境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