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炯棠 《科技信息》2011,(18):49-49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现代民法理论和实践的重要制度,体现了现代民法对人权、人格尊严的重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也应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通过指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存在不足的地方,提出了完善的方法,希望能对以后精神损害赔偿的立法有一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立足于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历程,旨在系统阐述该法律制度的主要内容,指出尚存问题与不足,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发展完善提供有关参考。  相似文献   

3.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是侵权行为法中最具有实践性和适用较为广泛的一个问题,也是存在争议和问题最多的一个问题。本文就我国精神损害赔偿的涵义、范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该项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精神损害赔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保护公民、法人人格利益的必要手段。因而,建立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精神损害赔偿的内涵和外延,以及它所具有的独特性着手,对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作了比较详细地阐述,并就如何完善该制度进行了进一步地探讨.  相似文献   

6.
范远洪 《科技信息》2009,(7):157-158
离婚案件中的精神损害赔偿已成为一个突出的法律课题,《婚姻法》虽然规定了损害赔偿制度,但并没有对此进行深入、细致的制度设计,在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赔偿义务主体范围、取证途径以及赔偿数额等方面尚需进一步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7.
《侵权责任法》颁行之后,对于我国适用民事法律有效调整社会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基于对我国现行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检讨,指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所存在的不足,并借鉴其它国家和地区先进的立法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在著作权侵权中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作为保护著作权人的一项重要制度,同时也作为著作权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的一项重要方式,是民法中的重要制度之一,然而,对于其是否可以适用精神损害赔偿,不同法系国家有着不同的态度,而我国有关于著作权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立法还相对滞后,因此,探讨分析其在我国现有制度下的完善与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对精神损害的赔偿仅限于民事诉讼,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被害人提起的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却持否定态度。这既不符合立法精神,也不利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应确立精神损害赔偿,并应在制度上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0.
我国已经建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但仅限于侵权的范畴内讨论精神损害赔偿,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并未建立。笔者通过分析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迫切性,肯定违约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可行性,借鉴国外相关立法提出构建我国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设想。  相似文献   

11.
我国立法应明确规定对违约案件中的精神损害给予赔偿,并进而明确规定可预见性规则适用于违约精神损害赔偿;明确可预见性规则适用于合同范围外的损失;区分违约方的主观心理状态,以合理确定预见的时间和可预见性规则的适用范围,这样才有利于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2.
环境侵权的精神损害是区别于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的一种精神利益的伤害,对精神损害进行赔偿目前已成为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环境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无论在立法还是在司法实践方面都存在不足,有必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加以完善,以期能更好地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我国民事法律规范赋予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权,刑事法律规范否定了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权,立法缺乏统一性。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有利于被害人的心理恢复,培养被告人的责任感;有利于解决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的竞合与冲突。立法中应明确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适用范围、权利主体、赔偿标准和诉讼模式。  相似文献   

14.
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诉讼中的困境及超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刑事诉讼法》未将精神损害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这一规定在司法运作过程中已经消解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价值,实际上已经限制了刑事被害人的诉权,不利于被害人权利的保护。我国应及早通过立法修改,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并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规定相对较长的审理期限。  相似文献   

15.
依照我国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对于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给相对人人身权造成损害,国家只对受害人人身权中的物质性损害进行赔偿,而对其精神性损害则不以支付赔偿金的方式进行赔偿,对这一法理问题进行分析,结论是应当对精神损害纳入行政赔偿。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交通肇事被害人救助问题的调查研究,发现近年来理论界借鉴国外比较成熟的刑事被害人救助经验,开始探索我国刑事被害人救助的构建,司法机关和地方立法机关更是对此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在此基础上,提出从交通肇事被害人救助专项机构设置、专项资金来源、重视对交通肇事被害人精神救助三个方面,对交通肇事案件中刑事被害人的救助机制进行构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刑事受害人在我国是否应当以及如何得到国家补偿的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我国尚未建立相应刑事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导致我国刑事被害人的权利不能在司法实践中得到应有的保障与维护。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刑事立法的大势所趋。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有着充分的理论和现实基础,我国建立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时机日渐成熟。  相似文献   

18.
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霖 《龙岩学院学报》2007,25(4):27-28,36
我国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赔偿范围,从刑法、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来看,均限定为物质方面的损失.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制度的确立,是十分必要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并未从法律层面上对之加以解决,只有从修改现行立法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犯罪行为致被害人精神损害的,受害人不能提起赔偿诉讼请求.笔者认为这不利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应当予以修正,并以人格权为切入点探讨了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过程中给予被害人进行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提出构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具体规定,仍需进一步完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确立有其必要性,并且其适用范围应进一步扩大,精神损害赔偿数额的确定也应有所限制,而又确定时要给与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赔偿标准应从损害程度、损害结果、致害人、受害人、客观方面、双方主观方面等角度综合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