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4.
经过近一年的精心准备,终于批准我校单独组团赴泰国观测1995年10月24日的日全食了,回想往事,心如潮涌。我是上海格致中学的天文辅导老师,学校天文活动是从1979年开始的,多年来观测过许多特殊天象,如九星联珠、日环食、太阳黑子、月全食、月掩星、哈雷彗星、小行星、彗木相撞等。1980年和1991年,我校都有学生被选入中国青少年日全食观测团分别赴云南和美国夏威夷,却都因天公不作美而扫兴归来,看日全食成了一个我们心中美丽的梦,如今实现梦想的机会终于来了。当我带领4名学生出发时,心情非常激动,这不仅是因为我们第一次出国,而且报纸上关于泰国连日来暴雨成灾的消息,像巨石压在心头, 相似文献
5.
上海格致中学天文小组 《知识就是力量》1997,(2)
对摄影爱好者来讲,3月9日的日全食是一次挑战,这罕见的天象对大多数人来讲是终生难得一见的。拍好日食照片,在天文摄影中算是比较容易的,只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用品准备齐全,二是事前认真进行试拍,当然天公必须作美才行。 器材的准备 快门线和三角支架是必需的,它们可使拍摄时镜头没有丝毫抖动,成像清晰。胶卷用普通的黑白或彩色(21°)(高速的反而不好)的就能 相似文献
6.
7.
8.
直到目前,人们对太阳射电缓变分量和宁静分量的了解比起射电爆发来说知道甚少.尽管大型射电望远镜、多种干涉仪和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已问世多年,但是投入太阳射电观测与人们的要求相差甚远.而日食射电观测的机会又不多,因此太阳射电天文学家总是抓住日食观测机会,采用多波段、高空间分辨率观测来不断了解和认识射电太阳的大小和形状,宁静太阳的亮度分布特性,缓变源的大小、高度、结构以及它们的频谱特性等等.下面介绍日食射电观测特点及我国日食射电的观测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10.
在哈佛-史密斯桑尼亚天体物理中心工作的一个研究组,研制成一种新的紫外线日冕仪,它将用来提供离太阳中心1.2~4.0太阳半径的太阳外日冕的第一个精确温度。这个设备将配备一个立奥型白光日冕仪,它将由在亚轨道中飞行的美国宇航局探空火箭发射至280公里高空。这类飞行每次部将在地球大气层外进行几分钟的紫外线观 相似文献
11.
1987年9月23日,云南天文台射电天文研究室用同年投入使用的21cm快速记录及时间同步系统在昆明地区成功地进行了日偏食观测。取得了从初亏到复圆的整个日食过程的毫秒级变化的资料;其记时精度准确到一毫秒。 相似文献
12.
在利用古代天文观测记载从事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研究中,古代天象(如日食、月食和月掩星等)的纪时观测与记录是可用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可靠的记录含有极为有价值的地球自转变化信息,特别是来自古代天文学和计时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记载.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不仅由于历代皇帝视某些天象与朝代兴衰有关,更由于颁历与占星学的需要,因此对日月食观测极为重视,观测和记载的历史悠久.中国古代的计时技术具有较高的水平,且纪时观测多为历代的专业天文史官所为,因而观测和记载资 相似文献
13.
14.
讨论了《竹书纪年》中“懿王元年 ,天再旦于郑”的记载 ,认为这可能是关于发生在公元前899年的一次日环食现象的记录 ,并由此讨论了地球自转速率的长期变化 . 相似文献
15.
讨论了《竹书纪年》中“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的记载,认为这可能是关于发生在公元前899年的一次日环食现象的记录,并由此讨论了地球自转速率的长期变化。 相似文献
16.
讨论了《竹书纪年》中“懿王元年 ,天再旦于郑”的记载 ,认为这可能是关于发生在公元前899年的一次日环食现象的记录 ,并由此讨论了地球自转速率的长期变化 . 相似文献
17.
一、引言 缓变源频谱的观测对于建立SVC的辐射理论及日地环境预报均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为了提高射电望远镜的空间分辨率,天文学家利用日食的机会进行多波段观测,以取得缓变源的频谱。由于日食的机会不多,加上观测条件的限制,直到目前为止,从日食得到的缓变源频谱也不多。 相似文献
18.
引言由于有一些科学家认为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对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对于人类实践没有什么重大作用,因此在本报告中将特别指出这两门科学的重要性,以便引起大家的重视。报告中的天体物理学部分由苏联科学院克里米亚天体物理观象台台长А.Б.谢维尔内教授执笔,天体测量和方位天文部分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张钰哲教授作些 相似文献
19.
20.
1985年12月在匈牙利召开了“针灸的生物物理学及计算机学术讨论会”.本文作者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参加并主持了此会,还作了有关经络系统研究结果的学术报告,受到与会者的极大重视.同时,也了解到在匈牙利、美国、法国、罗马尼亚、日本等十五个国家对这一课题正在进行着认真的研究.本文所阐述的工作,是我国的科学工作者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掌握的各种技术手段对经络本质进行探索而取得的结果.实践证明,这一多学科的综合研究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在中医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来研究我国古老的中医学,这已成了我国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恳切地希望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科技工作者们能和中医学界的同志们紧密地结合起来,希望有关单位的领导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帮助,使发芽在古老中国的祖国医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我国能开出灿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