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怀念爱情     
20世纪80年代,舒婷有一首《致橡树》的诗,像诗中的木棉花,很红,甚至有点微微的紫色,被公认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有趣的是,说她是朦胧诗,却都读懂了。写诗的人,不写诗的人,都喜欢背靠一株树,吟哦或者朗诵几句,可以说,只要有绿色青春生长的地方,都少不了茁壮的橡树和多姿的木棉。这样的状况以后似乎再未发生。  相似文献   

2.
叶雷 《科学之友》2010,(5):85-85
中国是诗的国度,可是,现在还有多少人在写诗,又写出了多少好诗呢?王小波说过,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应该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可是,现在还有谁在读诗,还有多少人从内心里对诗心存敬意呢?对于诗歌,我一向是喜爱的,曾经有两个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诗的国度,可是,现在还有多少人在写诗,又写出了多少好诗呢?王小波说过,"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还应该拥有一个诗意的世界".可是,现在还有谁在读诗,还有多少人从内心里对诗心存敬意呢?  相似文献   

4.
《红楼梦》中有一处写到丫头香菱学诗,“细心揣摩透熟了”大家诗作,领悟了其中的意趣、境界、韵味、风神,写出了品位高、有寄托的咏月诗。写诗要悟,读书也要悟。悟,就是要找到一切事、一切理、一切众生的根源或原态(佛家观点)。参禅、学禅,就是要悟。读书中的悟就是对事物或道理的感受和理解。悟却因人而异,鲁迅先生曾说:“对《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文艺学上也有个相同的观点: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个人悟性的高低,是和其阅历、学识、修养、知识结构、思维…  相似文献   

5.
《科学之友》2020,(5):60-63
正当下"独居"成为了一个非常受热议的话题,甚至很多热门的综艺节目都以明星的独居生活作为曝点,而对于普通大众,独居也是很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有的人是有意而为之,有的人则是不得已的选择。琐碎重复的独居生活,可以是一地鸡毛,也可以是满满诗意。琴棋书画诗酒花,柴米油盐酱醋茶,总有人能用一颗鲜活、热爱生活的心,从平凡的生活中得到抚慰。  相似文献   

6.
没到诗巴丹时,就听说在诗巴丹潜水经常可以看到海狼,如果幸运的话还可以看到大群“捕猎”的海狼,这就是潜水人俗称的——“海狼风暴”,据说那场面十分壮观,潜水者均为之震撼。几个去过诗巴丹的潜友都有印着海狼的T恤衫,海狼张着大嘴,露出成排的利齿,眼神酷似陆地动物“狼”发现猎物时的神态。而海狼风暴据说是诗巴丹潜水的一大精彩看点之一。“海狼”这个“二战”时再熟悉不过的名词,使多少盟军舰船葬身大西洋海底,如今提起它,总会使人回忆起“二战”中许多恐怖的战役。通常我们常说的海狼,是巴拉金梭鱼(Sphyraena barracuda)或黄尾金梭鱼(…  相似文献   

7.
诗外之诗     
诗外还有诗吗?有的。艾青在《诗论》中写道:“一首诗不仅使人从那里感触了它所包含的,同时还可以由它而想起一些更深更远的东西。”这“更深更远的东西”,就是诗外之诗。在2005年第1期《扬子江》诗刊上,我读到张德强的一首《也算春色》,诗不长——一大片金色的油菜花被房产商  相似文献   

8.
明月当空,亘古如斯。对于人类来说,明月既是人诗的美景,又是高悬在头顶上的一个大问号。月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在那里?这样的追问,世世代代都在重复,一直延续到今天。  相似文献   

9.
美与爱     
徐志摩和闻一多都属于20世纪20年代中国文坛上极为活跃的新月派诗人。他们的诗有一种让人震撼的力量。徐志摩的诗温柔抒情,深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的影响,让人深受感染。闻一多的《死水》借鉴法国象征派诗人皮德莱尔的《恶之花》,以丑为美,抒发了内心的苦闷与看不到中国前途的绝望。朱自清先生曾如此精到地评价:“这不是‘恶之花’的赞颂,而是索性让‘丑恶’早些‘恶贯满盈’,‘绝望’里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10.
一年四季,我们都能欣赏到大自然赐给的礼物——鲜花。科学家说,世界上开花的植物高达20多万种。古今中外的人们都爱花。“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诗人自居易1 000多年前在《买花》诗中这样写道:“春桃一片花如海,千树万树迎风开。花从树上纷纷下,人在花底双双来。”  相似文献   

11.
<正>起意约程抒一做启明星采访还是因为他在微信里写的那首以启明星为主题的藏头诗,经启明星通讯刊发后群里一片赞语,看了这首诗后我隐约感觉这会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但当时除了他的身份上海优熠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外,其他都不知道。上周我们按约定到了位于闵行总部一号创业园区内的优熠公司,那天外面气温很低,但一进公  相似文献   

12.
钱定平 《科学》2003,55(6):61-62
打孔夫子以来,指引"怎么从文学学科学"的古人,代代都大有人在.三国时吴国的陆玑撰写了<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这实在可算是世界文学史、科技史上少有的著作,指引着莘莘学子从文学里面亲近科学.到了清末,更出了一位高丽妙人冈元凤,他老先生编撰了一本<毛诗品物图考>,凡是<诗>里出现的草、木、鸟、兽、虫、鱼都收罗无遗.而且,每一品物还批配有图画,让人可以同时颂读<诗>歌之美又看图识物之实,真是厥功至伟.  相似文献   

13.
<正>古代中国人对三峡、桂林、浙东这三个地方最为痴迷。为什么这样说?有诗为证,这三个地方被古诗吟咏得最多——据统计,描写桂林的诗有10 000多首;《唐诗三百首》中写三峡的诗就有12首之多;而浙东,仅是写于唐代的诗就有1 000多首。三峡和桂林受到推崇,很容易理解,因为它们至今还受人青睐,这里着重要说的是浙东。今人可能不解古人为何喜爱浙东,这里虽然风景依旧,但人们已经不像往日那样痴迷。这里说的"浙东",是指今绍兴、宁波、台州所在的区域。这个区域里有三条主要山脉: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一条名为"剡溪"(今"新昌江",下游称"曹娥江")的河流及其一条条支流,  相似文献   

14.
认识自己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这是陆游的名句。学写诗歌,只知道五言七言、律诗绝句、平仄规律,是远远不够的。有这些知识的人何止千万,为什么诗仙、诗圣没几个?真正能让李白、杜甫、陆游青史留名的,是他们丰富的诗外工夫。  相似文献   

15.
正"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句出自英国诗人雪莱《西风颂》的诗,可谓无人不知。大家都明白它所蕴含的象征意义,不过,如果从自然观察的角度,我们对这句诗会有更多直观的体验。1月处于数九寒冬,对国内大部分地方来说,都是一年中最寒冷、萧瑟的季节。但你若仔细观察身边的动植物,总能见到许多美丽、活泼的生灵,让人感到春意在孕育。  相似文献   

16.
<正>心海波澜丢丢是一名职高女生,性格内向但纯洁、浪漫。她喜欢文学,尤其是爱情小说,心中时常幻想着白马王子的模样。两年前,她认识了一个网友。他喜欢写诗,长得帅气并且温文尔雅,像极了韩剧中的"都教授"。昨天,丢丢应邀和他见面了。可是,没想到他竟然会欺骗丢丢,用花言巧语把她骗到桔子酒店,然后……这之后,丢丢觉得没有脸再见父母、同学和老师了,甚至想一死了之。  相似文献   

17.
这里说的王冕,是指元末历史上那个著名的画家和诗人王冕。熟悉一点元史的人都知道,他出身牧童,却名闻京华。他工诗善画,却傲视官场。他屡受举荐,却佯狂避世。清人吴敬梓在《儒林外史》一书中,就以他奇特的身世作为创作素材,在"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全文"的第一回中,对他作过十分生动的描写。我们知道,《儒林外史》是一本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名著。  相似文献   

18.
去过荷塘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用手舀水洒在荷叶上,一颗颗小水珠就会凝结成一团晶莹透亮的小水团,在叶面上伸缩滚动,不知是水聚多了,还是被风一吹,银亮的水团就会滑回到水中去.此时此刻,你会想起钱钟书先生的<代拟无题>诗来:"纵说疏疏落落,仍看脉脉憧憧.那得心如荷叶,水珠转念无踪."  相似文献   

19.
正冉乔峰今年26岁,来自重庆酉阳县,系广州市青年作家协会会员,住在广州城中村,白天送外卖,晚上在快递公司工作,负责仓库扫件录入,常常一天工作10多个小时。自16岁起,这个沉默的少年就辗转各地四处打工,做过流水线工人、建筑工人、快递员、外卖员……然而,在每日繁重的工作量下,冉乔峰依然坚持创作了两百多首诗,还发起了打工诗社,在诗友的鼓励下,冉乔峰更是推出了个人诗集《漂泊志》。谈到诗歌,冉乔峰觉得"写诗称不上快乐",只是"记录生活"。他瘦削的外表与其他打工者无异,也爱用手机上网,但跟其他人不同  相似文献   

20.
语文教材中选入了李白的诗《越中览古》,诗人借“鹧鸪”这个意象抒发了昔盛今衰的感慨。诗中的鹧鸪和杜鹃、鸳鸯、鸿雁等一样,都是古诗词中常见的禽鸟意象。鹧鸪是产于我国南方的一种珍禽,形似母鸡,头如鹌鹑,背腹部有黑白两色相杂,脚黄色。其鸣为“钩辀格磔”,俗以为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成为迁客骚人所歌咏的对象。鹧鸪曾大量出现在古诗词中,如唐代的李涉、李珣、郑谷,宋代的苏轼、辛弃疾,元代的萨都剌等,都借鹧鸪抒写过丰富深沉的情感内容,使鹧鸪具有了某种固定的意象功能。鹧鸪作为一种意象,在送别诗中经常见到,借以渲染和烘托离愁别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