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自南海软珊瑚Sarcophyton tortuosum的内生真菌Aspergillus sp.在由葡萄糖10 g/L,蛋白胨5 g/L,酵母膏2 g/L,100%海水,pH为7.5的培养基(GPY)中能够产生真菌毒素青霉酸,产量为5.5 mg/L。在GPY培养基中添加200 mg/L的单萜α 蒎烯,能改变代谢产物的组成和含量,并显著促进该真菌产生青霉酸,产量可提高至29.15 mg/L。结果表明α 蒎烯在该菌的作用下主要得到系列氧化产物,并进一步发生氧化降解。单萜α 蒎烯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诱导子,引起微生物的氧化应激反应,改变膜上酶系的活性,使代谢活动得到调控,改变代谢产物组成或产量,在微生物发酵工业上有潜在应用。  相似文献   

2.
笔者以α-蒎烯为原料高选择性环氧化合成2,3-环氧蒎烷。探讨了过氧乙酸浓度及用量、碳酸钠用量、溶剂类型、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等对α-蒎烯转化率、2,3-环氧蒎烷选择性及产物组成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环氧化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0~10℃;过氧乙酸浓度2.0 mol/L,α-蒎烯与过氧乙酸物质量之比为1∶1.1;α-蒎烯与碳酸钠物质量之比为1∶1.2;反应时间2 h;以氯仿为溶剂,溶剂用量为α-蒎烯与氯仿体积比1∶1.7。在此条件下α-蒎烯转化率为99%以上,2,3-环氧蒎烷的选择性大于95%,反应产物中主要杂质α-龙脑烯醛和3-蒎酮的含量仅为3.3%和1.2%左右。  相似文献   

3.
蒎酸基双苯酰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除草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α-蒎烯为原料,经氧化和溴仿反应,得到蒎酸;蒎酸经酰氯化以及与苯胺类化合物的N-酰化反应,合成得到15个蒎烯衍生物--蒎酸基双苯酰胺化合物,其中12个为新化合物.利用1H NMR、13C NMR、IR、MS和元素分析表征了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100μg/mL浓度下,大部分目标化合物对油菜的胚...  相似文献   

4.
α-蒎烯作为重要化工原料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和香料行业,为了解α-蒎烯在较低温度下氧气氧化过程性质,采用小型密闭压力容器试验(MCPVT)装置跟踪测定α-蒎烯与氧气氧化的过程压力和温度变化,利用碘量法测定过氧化物浓度,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分析了α-蒎烯氧化产物。结果表明,α-蒎烯与氧气的自氧化温度为85℃,氧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氧气缓慢吸收阶段、快速氧化反应阶段以及氧化稳定持续阶段。此外,根据升温氧化实验,当α-蒎烯质量为0.87 g,氧气压力为0.5 MPa,温度达116℃时,该反应发生了温度和压力突变现象,具有潜在的失控危险性。α-蒎烯氧化主要发生在双键和烯丙位碳氢键上,二级碳氢烯丙基产物选择性明显高于一级碳氢烯丙基产物。  相似文献   

5.
早在1909年就用过苯甲酸对一系列单萜类化合物进行了环氧化反应;以后等又用过乙酸进行了类似的反应。近年来利用单过邻苯二甲酸与单萜化合物发生环氧化反应,結果颇令人滿意。研究单萜环氧化物的一系列性貭,不仅具有理論上的意义,并且已用于香料合成工业中。α-蒎烯(Ⅰ)經环氧化反应后,得α-蒎烯环氧化物(Ⅱ),后者在酸性催化剂作用下,发生重排,生成龙脑烯醛(Campholenaldehyde,Ⅲ)及其他异构体。龙脑烯醛与丙酮或丁酮在硷性介貭中发生縮合,产物具有与紫罗兰酮相似的香味。  相似文献   

6.
针对真菌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退化问题,对雷斯青霉采用灭菌胡萝卜作为斜面培养基进行了复壮处理,并通过添加水溶性离子液体的方式提高底物的溶解与传递.结果表明:在相同培养条件下,采用胡萝卜复壮后的雷斯青霉羟基化左旋乙基甾烯双酮产15α-羟基化左旋乙基甾烯双酮.选用离子液体[EMIm][EtOSO3]代替有机溶剂作为促溶剂,促溶剂添加量为4%,底物左旋乙基甾烯双酮投料量为5,g/L,投料时间为30,h,转化时间为72,h时的产物转化率最高可达68.1%.  相似文献   

7.
降真香(A.pendenculata L.Miq)树叶经水蒸汽蒸镏得降真香油,出油率0.18—0.4%,其成分以萜烯为主,约占原油的90%,其中蒎烯68%,其他单萜烯7%,倍半萜烯15%。已分离并鉴定的化合物有α-蒎烯,柠檬烯,罗勒烯,芳樟醇,α-檀香烯及β-丁吾烯,另外还分得一个羰基化合物,熔点60—61℃,结构尚待测定。  相似文献   

8.
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用α-蒎烯-马来酸酐加成物与二乙醇胺反应合成α-蒎烯-马来酰胺基乙醇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较佳的工艺条件为n(α-蒎烯-马来酸酐)∶n(二乙醇胺)=1∶2.2,反应温度140℃,反应时间4 h,收率达81%以上.用IR、TLC、MS1、H NMR等多种方法对产物进行分析和表征,并测得产物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0.03 mol/L,此时的表面张力σ为32.0 mN/m.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验研究了紫杉醇生物合成代谢调节方法及一些相关调节因子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5'-AMP对紫杉醇生物合成有显著抑制作用,而外加一定水平ATP(50mg/L)对紫杉醇合成有促进作用.因此,蛋白质磷酸化要比其去磷酸化调节更有利于紫杉醇合成.在生产培养基中加入2.5mg/L的三十烷醇使培养体系中紫杉醇产量提高了14倍,而加入13.4mg/L的苹果酸使培养体系中紫杉醇产量提高了15.2倍.此外,α-蒎烯与松油醇及樟脑三种物质同时添加对紫杉醇生物合成的促进作用比各物质单独使用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对雷斯青霉(Penicillium raistrickii)微生物转化左旋乙基甾烯双酮15α-羟基化反应的培养基组成和转化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最佳培养基组分为葡萄糖30g/L,玉米浆20g/L,NaNO3 2g/L,KH2P O41g/L,K2HP O42g/L,MgSO40.5g/L,FeSO4 0.02 g/L,KCl 0.5 g/L;最适转化条件为接种量10%,初始pH7.5,摇瓶装量50 mL,转化温度28℃,投料量0.2%,投料时间30h,转化时间60h,底物添加方式为底物超声粉碎后加4%甲醇和1.5%吐温80溶解.在此条件下,摇瓶转化率可达70%以上.  相似文献   

11.
金霉素链霉菌能产生四环素族抗生素,而抗生素是微生物的次级代谢产物,其产量与培养基的组成成份及培养条件密切相关.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金霉素链霉菌生长所需要的碳源和氮源,在此基础之上再通过4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对金霉素链霉菌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筛选,其4因素分别为玉米淀粉、黄豆粉、硫酸铵、酵母粉的质量分数.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得到的最佳培养基,用管碟法测得的试验菌种发酵液的生物效价达到183.2μg/mL.对正交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得知,发酵培养基中酵母粉质量分数对试验菌种发酵产抗生素影响最大,其次为玉米淀粉,再次为黄豆粉,硫酸铵对抗生素产量影响最小.筛选得到的最佳发酵培养基组成为:玉米淀粉100.0 g/L,黄豆粉50.0 g/L,硫酸铵6.0 g/L,酵母粉4.0 g/L.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具有转化利用单萜类化合物能力的微生物菌株,以5株植物内生真菌为生物催化剂,(+)-柠檬烯、(-)-柠檬烯、月桂烯为生物转化底物,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考察生物转化产物.结果表明:5株植物内生真菌具有生物转化(+)-柠檬烯、(-)-柠檬烯、月桂烯的能力;当底物为(+)-柠檬烯时,主要产物均为柠檬烯-1,2-二醇,其中,菌株Diaporthe Nitschke PS10的产量最高,达到4.57 g·L-1;当底物为(-)-柠檬烯时,主要产物为柠檬烯-1,2-二醇,产量为0.81~2.04 g·L-1;当底物为月桂烯时,转化产物有环氧罗勒烯、氧化芳樟醇、柠檬烯-1,2-二醇等化合物;植物内生真菌是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生物催化剂.  相似文献   

13.
以强酸性阳离子大孔交换树脂Lewatit2620为催化剂,催化α-蒎烯水合反应,获得主要产物α-松油醇.在催化反应中,部分α-蒎烯发生异构化反应,生成单环萜烯,影响松油醇的收率.在搅拌釜反应器内分别考察了催化剂种类、溶剂种类、催化剂用量、反应物配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α-蒎烯转化率和α-松油醇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优化反应条件为:催化剂用量为每克总液体炉料使用催化剂0.20g,m(α-蒎烯)∶m(水)∶m(溶剂y)=1∶0.13∶2,反应温度333.15K,反应时间4h,此时α-蒎烯转化率为98%,松油醇的收率为36%.本文建立拟均相(PH)模型来研究α-蒎烯直接水合反应的动力学,并估算出动力学参数,通过模型得到的计算值与实验值是吻合的,故PH模型适用于α-蒎烯的直接水合反应.用准一级动力学模型确定了各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14.
西藏高山松松脂为白色半流体,含油率达20%左右,质量较好。松脂中含有46种以上的化学成分。它们主要由α-蒎烯,β-蒎烯,△^3蒈烯,山达海松酸,长叶松酸,左旋海松酸,枞酸,新枞酸和湿地松酸等组成。松脂中含有30.0%-33.0%的单萜,0.7%-1.4%的倍半萜和66.0%-68.0%的二萜。  相似文献   

15.
本文用NaOCl/Mn(TPP)OAc/吡啶体系在CH_2Cl_2-H_2O中以季铵盐作相转移剂,对环己烯、α-蒎烯、β-蒎烯及莰烯进行了环氧化反应,分别得到含有72,53,49和51%环氧化物。这些表明,此反应体系也适用于空阻较大并具有末端双键的β-蒎烯及莰烯的环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16.
莫纳可林K是红曲霉重要的次级代谢产物之一。研究了4种培养基质对红曲霉M1莫纳可林K产量的影响,并利用RT-qPCR的方法,对莫纳可林K相关基因簇mRNA水平的差异表达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荞麦培养基中莫纳可林K的产量最高(8.49mg/L),其次为糙米(莫纳可林K产量7.12mg/L)、燕麦(莫纳可林K产量4.77mg/L)、大米(莫纳可林K产量2.11mg/L)。荞麦培养基利于红曲霉莫纳可林K产生。基因差异表达研究发现,除MKB与MKC基因外,其他基因的表达量均与莫纳可林K产量呈正相关;不同培养基通过刺激红曲霉基因表达从而影响其次级代谢产物产生。  相似文献   

17.
湿地松针叶中挥发油的化学组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应用OV-101石英毛细管柱气相色谱和气-质联用首次对湿地松针叶中的挥发油化学组成进行了分离和鉴定。由湿地松针叶挥发油中共分出34个主要色谱峰,其中单萜18种,倍半萜15种。高含单萜主要是α-蒎烯,β-蒎烯,柠檬烯和α-松油醇等,其中β-蒎烯占单萜总量50%以上。湿地松新叶和二年生针叶的挥发油组分基本相同,各组分相对含量也非常相近。一年中不同时期针叶中的单萜,倍半萜相对含量有变化,3月份针叶中单萜含量普遍高于5月份针叶。而倍半萜的相对含量则大多低于5月份针叶。3月份针叶单萜约占单萜、倍半萜总量的58.7%,而5月份的针叶中,单萜仅占有单萜、倍半萜总量的39.5%。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南海海洋细菌嗜水性气单胞菌Aerom onas hydrophila(5-213)和创伤弧菌Vibrio vulnificus(13-203)在培养基中添加单萜(D)-柠檬烯后提取产物的组成变化情况。经GC-MS分析发现该两细菌对(D)-柠檬烯有显著的生物催化转化作用,能对底物进行不同程度的氧化、还原、水解、酯化、开环等反应,并产生丰富的系列结构不同的其它萜类化合物:包括单萜、倍半萜、二萜、以及三萜等。通过单萜微生物转化和生物合成必将获得新的活性萜类产品,也为丰富的天然单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α-蒎烯催化环氧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3-环氧蒎烷是一类重要的精细化工和医药中间体,一般通过α-蒎烯的环氧化反应进行制备.为了满足工业化的生产,人们对该反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简要地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对α-蒎烯催化环氧化反应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为挖掘木榄内生真菌的降血糖功效,对木榄内生真菌Penicillium sp. GXIMD00006进行扩大培养,采用柱层析技术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利用NMR、MS等技术结合文献对比对分得的化合物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共获得11个化合物,分别为:(+)-sclerotiorin (1)、 sclerotioramine (2)、 isochromophiloneⅧ(3)、 terretonin (4)、 terretonin A (5)、 chrodrimanin A (6)、 chrodrimanin B (7)、 chrodrimanin E (8)、 3,5-二羟基麦角甾醇-7,22-二烯-6-酮(9)、麦角甾醇(10)和过氧化麦角甾醇(11),其中,2个萜类衍生物4和5均为首次从青霉属中分离得到。该研究首次发现化合物1具有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50值为3.30μmol/L,表明木榄内生真菌的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开发成为新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