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应用准分子激光研究了三氯化铕酸性水溶液的荧光强度随浓度的改变而变化的规律;测试了增强液中2-萘甲酰三氟丙酮(以下简称β-NTA)与三氯化铕摩尔比之间的改变影响荧光强度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测量了乙酰丙氨酸咪唑铕水溶液的三维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分析了在不同波长激发光作用下的荧光特征,与配体N-乙酰-DL-丙氨酸、咪唑及氯化铕的荧光光谱进行了比较,讨论了配合物的发光机制,发现在10-2~10.4mol/L浓度范围内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铕-二苯甲酰甲烷-氯化十六烷基吡啶体系在加入微量Gd3+后的三乙醇胺缓冲溶液中的荧光特性及分析应用.结果表明:该体系在最佳测量条件下反应速度快且稳定性好;铕浓度在1.0×10-10~1.0×10-8mol·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在信噪比为3时,最低检出浓度为2.6×10-11mol·L-1,常见稀土离子对测定无干扰,用于稀土氧化物中铕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
以单宁酸做还原剂,在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odium dodecylbenzene sulfonate,SDBS)形成的微乳环境中将硝酸铕还原成铕(europium,Eu)纳米颗粒,通过修饰剂硫辛酸与嗅蛋白结合,分析铕纳米颗粒结合嗅蛋白前后的荧光变化与嗅蛋白含量的关系及机制。结果发现铕纳米颗粒与嗅蛋白结合后荧光强度明显增强,在优化条件下,荧光强度与嗅蛋白的浓度在0.020~8.0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12mg/L,对5.0mg/L 嗅蛋白进行11次平行测定,其相对标准偏差为2.4%。嗅蛋白主要通过分子间能量转移使铕纳米颗粒的荧光强度增强,利用该变化测定嗅蛋白含量,结果灵敏、准确,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在N_2保护下,用钠汞齐将三氯化铕水溶液还原为二氯化铕溶液后,对其还原率进行了测定,还原率大于98%,可用于合成二价铕的配合物.  相似文献   

6.
在无水乙醇溶液中合成了铕、铽 -水杨酸 ( HSal) -邻菲罗啉 ( Phen)混合稀土配合物 ,通过元素分析 ,红外光谱 ,摩尔电导等实验 ,确定配合物的化学组成为 RE( Phen) 2 ( Sal) 2 Cl· H2 O( RE=Eu3 ,Tb3 ) .在 351 nm紫外光激发下 ,研究了稀土配合物的荧光 ,结果表明铕和铽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荧光发射强度有较大的变化 ,铕对铽具有很强的猝灭作用 ,铽对铕具有很强的敏化作用 .实验证明该混合配合物可以发出强度很高的红色荧光  相似文献   

7.
铕—二苯甲酰甲烷—邻菲罗啉—CTAB体系的荧光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存在下,研究了铕-二苯甲酰甲烷-邻菲罗啉三元配合物在水溶液中荧光发射的性质。采用370nm光波激发,配合物的最大特征荧光发射波长为614nm。当CTAB的浓度达到0.45mmol·L^-1时,配合物的荧光强度达到最大,Eu^3+浓度在0 ̄0.1ng·L^-1范围内,它与荧光强度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实验表明,检出下限可达1fg·L^-1。  相似文献   

8.
分别以丁二酸(L1)、2-甲基丁二酸(L2)、2-亚甲基丁二酸(L3)、2-巯基丁二酸(L4)、2-溴基丁二酸(L5)、2-羟基丁二酸(L6)为第一配体,2,2'-联吡啶(bipy)为第二配体,合成了6种稀土铕的三元配合物,通过差热分析及稀土络合滴定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为Eu2(L)3bipy.2H2O(L=丁二酸及其衍生物).通过红外光谱、荧光光谱表征了配合物的性质.对6种配合物进行荧光光谱研究,结果表明:配体取代基的变化对配合物荧光激发峰和发射峰的位置变化影响很小,但对配合物的荧光强度有较大影响,其配合物的荧光强度大小为:-SH>-Br>-H>-OH>-CH3>-CH2.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以苯甲酸和4,4′-联吡啶为配体,铕和镧为中心离子的超分子配合物,在波长为288nm紫外光激发下,测定了配合物的荧光光谱,结果表明,苯甲酸铕EuL3,L=C6H5COO-)具有较强的荧光,用4,4′-联吡啶连结铕配合物和镧配合物(LaL3),形成超分子配合物(Eu-LaL6l′,L′=4,4′-联吡啶)后,灾光强度可数倍增加。  相似文献   

10.
报导了镧、镨、钕、钐、锖氯化物与二甲基亚砜、邻菲啰啉混配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能?峁砻?氯化铕-二甲基亚砜-邻菲啰啉混配配合物在紫外光激发下,在可见光区辐射高强度荧光。  相似文献   

11.
合成了高分子键载双亚砜-三价铕(Ⅲ)-小分子配体混配配合物,讨论了配合物的荧光性能.  相似文献   

12.
稀土金属离子对DNA作用的紫外和荧光光谱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外光谱法和荧光光谱法研究了铈离子和肴离子与DNA的相互作用.铈离子与DNA作用后,铈离子的差示紫外吸收峰呈减色效应,在272nm处出现新峰,DNA的差示紫外光谱呈增色效应,荧光强度减弱.这可能是铈离子对DNA具有切断作用,荧光强度减弱可能与铈离子及DNA之间的能量传递有关,铕离子与DNA作用后,对DNA的紫外光谱的特征吸收峰几乎没有影响.铕─苯丙氨酸与DNA作用后,紫外光谱呈减色效应,荧光强度剧烈减小,说明铕通过配体能加强与DNA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高功双亚砜-三价铕(Ⅲ)-小分子配体混配合物,讨论了配合物的荧光性能。  相似文献   

14.
苯甲酸稀土甲基亚砜配合物的合成与光致发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苯甲酸为第一配体,甲基亚砜为第二配体,合成稀土苯甲酸的二元,三元配合物.室温下测定荧光,结果表明铕,铽的二元、三元固体配合物均有强荧光,铕的三元配合物的荧光可比强度是Eu2O3的120倍,铽的三元配合物的荧光可比强度是Tb4O7中Tb^3 的4422倍.  相似文献   

15.
合成了铕(Ⅲ)-丙烯酸-邻菲罗啉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荧光光谱研究了配合物的组成,结构和性质,荧光光谱表明该配合物具有很好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6.
苯甲酸4,4'联吡啶铕镧配合物的合成及荧光光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成了以苯甲酸和4,4'-联吡啶为配体,铕和镧为中心离子的超分子配合物.在波长为288 nm紫外光激发下,测定了配合物的荧光光谱.结果表明,苯甲酸铕(EuL3,L=C6H5COO-)具有较强的荧光,用4,4'-联吡啶连结铕配合物和镧配合物(LaL3),形成超分子配合物(EuLaL6L',L'=4,4'-联吡啶)后,其荧光强度可数倍增加.  相似文献   

17.
合成了铕(Ⅲ)与氯甲基化交联聚苯乙烯担载1,4,8,11-四氮杂环十四烷(PTACT)和噻吩甲酰三氟丙酮(TTA)的混配配合物(PTACT-Eu-TTA),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ICP及XPS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其荧光性能分析表明,高分子混配配合物在室温下具有很强的荧光.  相似文献   

18.
本文合成了一种新型杯[5]芳烃衍生物5,11,17,23,29-五叔丁基-37,38,39,40,41-五羧甲氧基杯[5]芳烃,通过荧光光谱研究了其与铽(Ⅲ)离子形成1:1配合物的发光行为.结果表明,配合物的发光行为基于分子间能量转移,pH=8~10范围内荧光强度几乎没有变化,溶剂极性明显影响荧光的强度;通过紫外滴定和荧光滴定确定了体系的稳定常数.该主体化合物、铕(Ⅲ)离子和邻菲罗琳在无水乙腈中,于321nm激发波长下检测到铕(Ⅲ)的特征荧光.  相似文献   

19.
为改变铕配合物配体的结构,增强其紫外-可见吸收率,寻找红光效率更高的发光材料,以乙酰丙酮为第一配体,邻菲啰啉及其衍生物为第二配体,合成了5个稀土铕配合物,并进行了1H NMR、MS、IR、元素分析等表征,测定了目标配合物的紫外、荧光光谱和电化学性质.结果表明:随着第二配体共轭结构的变化,铕配合物在紫外区的吸收逐渐增强,荧光发射峰均约为612 nm,发光强度随配体共轭程度的增加而增大;电化学数据与铕配合物的发射波长相匹配,证明强紫外-可见吸收率配体的引入极大地提高了配合物发光效率.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三蝶烯邻醌衍生物的荧光和电化学性质,以及甲氧基/羰基官能团比例对三蝶烯邻醌分子内电荷转移过程的影响.通过循环伏安曲线,分析了6,7,12,13-4-甲氧基-2,3-2-邻醌基三蝶烯(M4OT)与高半胱氨酸反应时的电荷转移变化机理.结果表明:分子中的光诱导电荷转移与分子内的电荷转移作用,是影响其光学性质与电化学性质的关键;当分子中的官能团发生变化时,其光诱导电荷转移过程会被阻断,继而分子的荧光峰强度和电化学氧化还原峰的位置与强度也会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