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1996-2006年土地利用统计数据,运用比较分析、趋势分析方法研究了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总量和人均用地过大,增长速度过快;农村居民点数量有所减少;农村居民点用地增加占用的主要是农用地特别是优质耕地,农村居民点占用对耕地减少总量的贡献率为23.81%,而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的去向主要是畜禽养殖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区域差异明显,根据各市县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现状及其变化特征分为特别控制区、重点控制区、强化控制区和持续控制区,应分别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尽快遏制农村居民点用地快速无序蔓延.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合理布局农村居民点,推进全域乡村规划发展,科学评价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区位条件、生产属性、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4类20个因子,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选取重庆市合川区1 000个农村居民点作为正样本,并按1∶1的比例随机选取1 000个非农村居民点作为负样本,基于随机森林算法,构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利用自然断点法将研究区内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等级划分为适宜、一般适宜、不适宜共3类,根据评价结果提出合川区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分区的优化方案。【结果】1) 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得到训练数据、测试数据、全体数据的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0.999、0.996和0.944,模型测试集最高精度为0.991,表明模型预测准确性高且稳定;2) 评价因子中坡度、距农村道路距离和地形起伏度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结果的影响较大;3) 适宜区位于合川区中部、北部地势平缓的丘陵盆地,建议保留发展;一般适宜区多位于西南、东南部,以及距嘉陵江、涪江1 000 m范围外,建议内部改造;不适宜区位于南部、东南部岭谷,分布于三江两侧和华蓥山支脉云雾山一带,建议搬迁撤并。【结论】利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精度较高,可为农村居民点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不同兼业类型农户的居民点用地选址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农户意愿运用有序多分类logistic分析法、入户调查法和GIS数据分析法探讨不同兼业类型农户居民点用地选址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兼业类型农户对居民点用地条件的需求各不相同:农业主导型农户基于农业生产的生存理性选择,在考虑居民点用地选址时生存因素考虑更多;农工兼具型农户基于经济理性选择期望居民点用地能兼顾非农和务农生产活动的需求;非农主导型农户则偏向考虑影响生活水平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因素.研究结论:农村居民点用地选址需要充分尊重农户意愿,满足不同兼业类型农户需求,最终实现农村居民点用地合理布局及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  相似文献   

4.
甘谷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与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的甘谷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与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和集约节约利用土地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运用GIS空间数据分析技术与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甘谷县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与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农村居民点分布与自然环境、生产环境、社会经济环境因素的关系.结果 甘谷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密度大小、规模、形状特征区域差异明显;农村居民点分布格局受坡度、高程、坡向、农用地以及河流和交通道路等自然环境、生产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综合影响;农村居民点在总体上呈现出轻度集聚分布的态势.结论 GIS以及景观指数分析方法的结合能较好地揭示农村居民点分布及其与各种环境因素的关系,是探讨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形成机制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闻喜县农村居民点整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闻喜县农村居民点整理为例,阐述了农村居民点整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和经济效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石丽 《科技信息》2009,(33):T0310-T0310,T0367
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问题的研究,首先应准确界定研究对象、明确存在的问题。本章阐明了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相关概念,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六个重要特性及其主要功能,对当前我国及典型调查区域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概述,总体把握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规划缺位,农村居民点用地有序性差,布局散乱;农村居民点用地总体规模并未减少,且占用大量耕地;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水平偏高,土地利用率较低,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空心村”现象普遍。  相似文献   

7.
河北省农村居民点水土保持模式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居民点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的矛盾.导致了农村居民点水土流失的加剧。本文从成因的角度。分析了河北省农村居民点水土流失的特点;并根据地形地貌条件.将河北省农村居民点水土流失划分为三类区域,且对每一类区域水土流失状况进行了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有关水土保持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构建河北省农村居民点水土保持模式体系,为河北省农村居民点水土保持工作提供指导性意见,从而更好地引导农村生态良好区、生态脆弱区和生态退化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招远市农村居民点布局适宜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招远市为例,研究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采用层次分析法、专家打分法为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用GIS软件建立空间数据库,用空间叠加分析、空间缓冲分析、空间数据的集合分析和查询等GIS空间分析方法及相应的数学模型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综合评价将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分级,分析出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中存在的问题,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提出合理性建议,各乡镇可以根据各自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条件分别采用合适的模式.本论文对招远市农村居民点的用地规划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不断的增加,在我国城镇建设用地过度扩大的同时,农村建设用地面积也在不断增加.因此需要对农村居民点进行研究,确定其整理模式.本文以古郊乡为例探讨了农村居民点的整理模式.通过对古郊乡各村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古郊乡概况及其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了古郊乡政府提供的数据,确定古郊乡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几种模式:中心村集聚模式、归村并点模式、滚动推进模式和异地搬迁模式,并且研究了各种模式的优缺点.然后从居民点整理的资金来源和人们意愿分析了整理模式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为古郊乡的居民点整理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提高古郊乡的整体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0.
在对石柱县八龙村农村居民点现状布局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指标概算法,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预测期末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综合影响当地居民点选址因素,在ArcGIS平台下,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确定农村居民点适宜区域,并进一步优化其空间格局,同时,与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农村居民点布局进行对比.研究表明:村域尺度下运用ArcGIS技术进行农村居民点选址,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具有可操作性,对新农村建设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可为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村居民点优化选址提供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延安市宝塔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情况,对土地进行集约高效利用,避免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提升居民点的发展潜力,以宝塔区三调数据库和DEM数据为基础,结合Voronoi图、核密度估计和缓冲区分析方法,并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研究宝塔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宝塔区农村居民点在乡镇级尺度上,CV值均在64%以上,呈集群分布;在村级尺度上,除5个无法计算CV值的村,90.14%的农村居民点的CV值>64%,呈集群分布;通过核密度估计发现宝塔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趋势总体上表现为“东北部密集,西北部、南部稀疏”;宝塔区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受到高程、坡度、道路、河流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涵  赵翠薇 《贵州科学》2020,38(2):31-38
为了更好地实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平坝县2017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DEM数据为基础,运用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核密度估计和缓冲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平坝县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平坝县农村居民点规模较小;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为2. 71%,为较密集分布;基于核密度估计发现平坝县农村居民点有多个核心热点区,呈现“中部、中部偏西北部密集,东南部和西北部稀疏,其余区域散布”的空间格局;平坝县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受海拔、坡度、河流以及县乡道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通过人均用地标准法和修正系数法测算十堰市2010—2020年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用聚类分析法进行潜力分区,并提出整治方向.结果表明:测算期内全市农村居民点整治的理论潜力和现实潜力分别为17 900.53hm2和6 400.92hm2,影响十堰市农村居民点整治的主要因素为固定资产投资、GDP及居民点用地人均超占量.全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可划为城市用地集约区、城镇化与生态建设协调区、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优化区3个潜力类型区,各区农村居民点整治应因地制宜、有序推进.  相似文献   

14.
基于GIS构建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选择的方法.首先,利用Voronoi图空间分割的特性,将现状居民点进行初步分类;然后,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构建农村居民点的建设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了评价指标因子的权重,并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建设适宜性进行分区;最后,结合分类与分区的结果,选择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基于该方法,实证研究了郧西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模式.结果表明,30.02%的现状居民点选择城乡一体化整理模式;17.35%的现状居民点选择中心村整理模式;44.43%的居民点选择村内合建整理模式;8.20%的居民点选择搬迁整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屯留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基本情况是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大,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超大的行政村多.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的有利因素有四点,一是自然村多、无人自然村多;二是在农村居民点用地建筑中土坯房、土窑洞等土质建筑多、空闲建筑多;三是黄土广泛覆盖;四是农村人口萎缩是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的有利因素.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的障碍因素有四点,一是农村宅基地私有观念;二是剩余人口安置难;三是村庄内部林地政策;四是资金不足.  相似文献   

16.
以桂东县沙田镇为例,运用景观指数分析与GIS空间分析的方法,对湘南山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了山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具有布局零散、规模等级不合理、居民点密度地域差异大等的特点.在分析了地形、河流、交通、耕地分布、经济等因素对居民点空间格局的影响之后,提出了一些优化农村居民点布局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以陕西省商州区为研究区域,从自然、社会经济和生态角度出发,构建农村居民点的综合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的影响力及其等级划分.应用加权Voronoi图等空间分析技术,确定各居民点的整理方向,实现全区农村居民点的布局规划.结果表明:各农村居民点综合影响力存在较大差异,将居民点分为高级居民点587个、中级居民点1 052个和低级居民点984个;各等级居民点的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农村居民点有集中发展、优先发展、内部整理和拆迁合并4种整理方向,商州区农村居民的整理应坚持"集中发展为主,优先发展为辅,兼顾内部整理和拆迁合并"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以1996-2005年重庆市九龙坡区的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为依据,对该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弄清楚该区农村居民点用地的时空演变特点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spss分析软件和主成分分析法,揭示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力机制,并提出合理组织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GIS技术的宽甸县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宽甸县2004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提取的农村居民点矢量数据为研究基础,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居民点矢量数据与DEM矢量数据、坡度、坡向以及公路、河流矢量数据叠加,对宽甸县居民点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宽甸县农村居民点的分布格局受海拔、坡度、坡向、道路、河流的影响比较明显.②宽甸县农村居民点缺少整体的规划,部分居民点分布在不适宜人们居住的区域,有待调整.因此本研究对今后乡村规划和农村居民点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仙桃市农村居民点分布与人居环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仙桃市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和经济发展数据为依据,结合农村聚落与人居环境的相关理论,运用GIS空间分析与计量分析方法,对仙桃市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与人居环境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仙桃市农村居民点用地主要受农业生产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影响,且在不同因素的影响下,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差异明显;农村居住环境与公共服务环境权重最大,对仙桃市人居环境质量贡献最高;农村人居环境存在地域差异性;各影响因素下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居住环境、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公共服务能力是正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