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并不同意前述两种观点.社会演进型的路径强调法治建设的自发性,忽视了制度和组织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选择这样的路径,势必延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政府推进型的路径强调法治建设可依托的力量是国家权力,法治建设实际上是国家的事情,与民间传统存在着冲突,这种观点忽视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文化基础,选择这样的路径,势必造成国家法与民间传统的冲突,加大法治建设的成本.  相似文献   

2.
哈耶克是20世纪自由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法治下的自由".<自由秩序原理>是其自由主义理论的代表作,该书关于自由的论述极为精辟,为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把握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理论提供了一种适当的研究路径.自治立法思想与哈耶克的自由秩序原理相契合,属于自生自发秩序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社会学法学是一个新兴的部门法学科,也是一种法学方法论,引领我们通过法律来研究社会,通过社会来研究法律。法治秩序的建构需要法律,但有法律并不一定就会有法治秩序,法治秩序的建构更重要的是依赖法律功能的发挥,关注法律和社会的实际联系。社会学法学作为一个理论体系,对法治秩序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实行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实际上就是为了建构法治秩序,这就需要我们以社会学法学为视点,把法律置于中国特定的历史、化和社会情境中加以反思,推动我国依法治国的进程,从而也使社会学法学在我国有着更为广阔的发展领域。  相似文献   

4.
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将形同虚设,法治建设需要这种理念来支撑法治大厦;作为法治的灵魂,法律信仰隐含着深厚的本源;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及市民社会的缺位阻碍了法律信仰的形成;当前我国政府主导型法治路径因法律信仰的缺失而容易陷入困境;因此,政府主导模式法治发展道路上,培育法律信仰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法治理念的建构这一角度回顾了中西方法治理念的演进,剖析了法治理念的建立过程并提出了"法治"是治者是治的方式这一观点,愿对中国法治现代化发展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法治化,而市场经济实质上是法治经济.依法治国的时代背景要求必须加强法制建设,而传统政治文化中道德化法治理念的缺失,要求我们在加强制度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塑造和强化民众对法治的道德化意识,以形成一种以道德为支点的、自发的社会整体法治观念.  相似文献   

7.
18年前,网络自由主义者发表"虚拟空间独立宣言",声称网络空间永远不需要受到法律的规制和政府的管辖。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一主张早已在世界范围内被证明难以通行。在一个法治社会里,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包括互联网。互联网的法治化治理,就是在自由与安全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靠法治奠定网络安全和网络文明的基石。正所谓无秩序则无自由,网络空间中的开放、自由也必须建立在秩序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8.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核心在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政府。它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现实的需求。我国法治政府的建构离不开对西方法治政府传统的借鉴。本文对西方法治政府思想的源流进行一定的梳理,以期对我国建构社会主义法治政府提供一些启示和镜鉴。  相似文献   

9.
解读温州经济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温州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经验 ,引起了社会各界 ,特别是经济学界的广泛注意。温州经济确实值得研究。这里谈一点个人的心得。一、一个自发秩序温州经济 ,民办、民营、民有、民享。它是自发的 ,又是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秩序。过去 ,社会上有两种主张 :一种认为可以设计一个改造社会的蓝图。未来社会生产和分配是什么样子 ,文化是什么样子 ,政治组织是什么样子 ,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是什么样子 ,在蓝图中都可以设计得非常具体。持这种主张并作过这样设计的 ,不少人是一些著名的学者。另一种主张 ,认为对于社会发展指出大方向和基本规律 ,…  相似文献   

10.
法治是现代性社会应该具备的一种治国理念、治国方式,法治文化则是法治理念、方式在整个文化中的投射。研究建立在中国本土资源基础上的法治文化有助于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事业。警察文化是法治文化中的重要一元,是以执法性为特征的文化。而警察形象可以说是一国的警察文化在国民头脑中积累形成的一种整体性、概括性、稳定性的富有直观色彩的总印象。警察作为执法机关的执行主体,其良好的社会形象对于建构民众对政府的支持、认同与信任,促进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有着积极意义。通过法治视野下的警察形象的现状分析,可以透视和发现公安这一国家重要职能部门乃至整个社会可能存在的重大问题并提出可能的解决问题、改善治理的方案,这将有利于建构先进的警察文化,加快法治政府、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社区矫正诞生于刑事司法实践.社区矫正的早期试点被视为回家服刑,社区矫正的性质被认为是一种非监禁性刑罚执行活动.对此,我国学者质疑之声不断,一种新的观点应运而生,即从社区矫正教育改造罪犯、预防犯罪和防卫社会的视角出发,主张社区矫正是一种社会防卫或保安处分措施.但前者存在拘泥于传统刑罚的强制性、严厉性之嫌,而后者又有社区矫正被泛化、扩大的倾向和司法实践操作难题.因此,理性的社区矫正性质界定应基于刑事政策的视角,即我国社区矫正是一种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社区矫正诞生于刑事司法实践。社区矫正的早期试点被视为回家服刑,社区矫正的性质被认为是一种非监禁性刑罚执行活动。对此,我国学者质疑之声不断,一种新的观点应运而生,即从社区矫正教育改造罪犯、预防犯罪和防卫社会的视角出发,主张社区矫正是一种社会防卫或保安处分措施。但前者存在拘泥于传统刑罚的强制性、严厉性之嫌,而后者又有社区矫正被泛化、扩大的倾向和司法实践操作难题。因此,理性的社区矫正性质界定应基于刑事政策的视角,即我国社区矫正是一种刑事政策。  相似文献   

13.
再论公法法治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分析框架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局限性。一味强调市民社会自治、轻视国家在建构法治中的作用,实际上是对市民社会理论的误解。主张市民社会与国家互补的治理理论并不能否定国家的主导作用。强调国家的作用并提倡一种公法法治观,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   在探讨模仿创新的各种文献中,主要存在两类观点,一类观点从宏观视角指出国外技术的引进是改善自主技术能力、调整产业技术结构和发展经济的有效方式,而另一类则偏重企业微观,强调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并不决定于外来技术和资本,而在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活动.……  相似文献   

15.
一、引言在探讨模仿创新的各种文献中,主要存在两类观点,一类观点从宏观视角指出国外技术的引进是改善自主技术能力、调整产业技术结构和发展经济的有效方式,而另一类则偏重企业微观,强调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并不决定于外来技术和资本,而在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活动。同  相似文献   

16.
 温州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经验, 引起了社会各界, 特别是经济学界的广泛注意。温州经济确实值得研究。这里谈一点个人的心得。一、一个自发秩序温州经济, 民办、民营、民有、民享。它是自发的, 又是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秩序。过去, 社会上有两种主张: 一种认为可以设计一个改造社会的蓝图。未来社会生产和分配是什么样子, 文化是什么样子, 政治组织是什么样子, 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是什么样子, 在蓝图中都可以设计得非常具体。持这种主张并作过这样设计的, 不少人是一些著名的学者。  相似文献   

17.
现代法治理念的型塑、体系的建构及其在社会中的传播,其首要的前提与基础是现代市民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从发生学的视角来审视,现代法治是在近代以来市民社会充分发展的基础上萌芽和发展起来的;从事实判断的视角来审视,现代法治的整个理论体系是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逻辑互动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从价值判断的视角来审视,现代市民社会的积极成长使现代法治真正实现了对传统人治或礼治的超越,井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法治建设在“三重转变”、人治与法治、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关系中,虽要面对破旧立新的复杂性,但也容易形成未来发展趋势的规划。世界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变革运动,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法治建设拨开了迷雾。从宏观到微观,中国在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进行了法治变革,但中国法治建设在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中国固有的人治传统的影响和西方化的法治实践的挑战。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考虑,中国法治建设需要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法治路径,形成以健全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健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完善社会权利救济途径为路径的促进社会和谐的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 在探讨模仿创新的各种文献中,主要存在两类观点,一类观点从宏观视角指出国外技术的引进是改善自主技术能力、调整产业技术结构和发展经济的有效方式,而另一类则偏重企业微观,强调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并不决定于外来技术和资本,而在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活动。同时,笔者发现,在关于模仿创新的研究中,有关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转变路径分析的文献相对较少。因此,本文以广州白云化工实业公司为例,从技术创新战略的角度来分析该企业从模仿创新向自主创新的成功因素。  相似文献   

20.
统计法制宣传教育必须转变传统普法教育观念,提高公民统计法律素质,增强教育有效性。要从普及法律常识向全面提高公民统计法律素质转变,增强教育目的要素的有效性;要从行政指令式、群众运动式和统一答卷式向常规化、制度化转变,实现教育方法要素的有效性;要从政府推进型、数字"政绩"型向改善法治环境、营造良好法治氛围转变,提高教育情境要素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