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西江与北江的下游,有幾条河(氵义)相互联络,如心賢滘、甘竹涌,容奇水道,以及容奇以南的幾条河(氵义)等皆是。从各河(氵义)的位置言,思賢滘处于比較上游的地方,又是西北二江最接近的地点,水文上和交通上的意义都特別重大。二河于此形成x形的彎曲,中間相距只一公里,思賢滘就是在x形的二河曲之間联络二河的(氵义)流,从地形上看来,似有一段很有興趣的发展歷史。到底为什么这里產生一条思賢滘呢?从名称上看来,“思賢”二字,很容易使人联想到紀念歷史上什么人物的意义,那末这条西北二江間水运的捷徑,是人工开鑿的运河嗎?  相似文献   

2.
一、区域地貌概况珠江三角洲由西北江三角洲和东江三角洲组成,一般指西江羚羊峡,北江飞来峡和东江惠阳以下的广大地区,面积约19800方公里。如以河道分汊点计算,则三角洲的范围大致可以三水(思贤滘)、广州和石龙为顶点,约与枯水期的潮流界相符,面积约10900方公里。从河口学上来看,思贤滘和石龙以上为近口段,思贤滘、石龙以下至各河河口口门,为河口段,口门以外则为口外海滨。在行政区域上,三角洲主要包括南海、番禺、顺德、中山、珠海、新会、三水、东莞、宝安等县及广州、佛山和江门三个市,为全国的主要商品粮基地之一。(图1) 珠江三角洲是一个多岛屿的湾顶充填三角洲,由河流带来的大量泥沙充填海湾,连结岛屿,逐渐形成。因此,三角洲平原上散布着许多岛状山丘,共计有160个以上,山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珠江流域西江、北江河流溶解无机碳(DIC)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DIC)特征,分别于2007年春季和夏季对流域低水期、高水期的西、北江及思贤滘河道DIC及其稳定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实测调查。结合实测河道水体理化参数,采用碳的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和多参数相关分析法,对西、北江流域及其滘口的河流DIC组成、性质及其碳源汇机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北江的河流DIC的组成、性质都有明显的差异且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春季,西、北江的河道DIC浓度及其δ13CDIC分别为1 942 μmol/L、1 637 μmol/L和-11.75‰、-12.44 ‰;而夏季,西、北江的河道DIC浓度及其δ13CDIC分别为1 986 μmol/L、1 383 μmol/L和-13.03‰、-12.77‰。河道DIC浓度及其δ13CDIC的这种差异反映出西、北江流域结构特性对DIC侵蚀、输移的显著影响。夏季汛期,流域的高温多雨环境致使大量有机质汇入河道、强烈分解、释放大量轻碳,使得西、北江河道δ13CDIC都低于春季;由于汛期高温和径流的共同作用使得北江DIC远远小于春季,而西江DIC却略高于春季。思贤滘水道的DIC浓度及其δ13CDIC受西、北江来水的控制发生季节变化。  相似文献   

4.
珠江是热带季风区内的河流,流量丰富,含沙量少,有利于平原地区稳定性深水河槽的形成,并且不易游动,不象黄河中、下游那样容易摆动。河道变迁是以河道淤塞方式为主。淤塞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筑堤防洪,联围筑闸的结果。珠江水系下游河道形成于全新世初期,距今约12000—13000年。当时东、西、北三江下游已相交汇,基底为具有红色风化壳的切割台地,在它上部,由海浸而沉积一套具有两个旋回的沉积物,厚度在40米以内。第一旋回底部为砂砾、卵石层,向上依次为粗、中、细沙和粘土、腐木层。当时地面已有(氵义)道发育。约在—10米以上,为粗沙或卵石层开始的第二旋回,上部亦有粘土、腐木层存在。但(氵义)道众多,如石角河、芦苞冲均在第二旋回中发育起来的。第二旋回是在海面基本稳定情况下发育的。它的年  相似文献   

5.
铜鼓岭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岛文昌县东部,陆地面积13平方公里.保护区东濒浩瀚无垠的大海,西连美丽富饶的文昌滨海平原,呈南北走向的狭长分布,区内有十八座大小不同的山峰,组成北西一南东走向山脉,地形中高峭峻,主峰海拔338.2米,  相似文献   

6.
一、自然概况.祁县位于山西省太原盆地的南部,汾河的东岸;东与太谷,榆社接壤;南与武乡相连;西以平遥、文水、交城为界;北与清徐县毗连东西宽约28公里,南北长约65公里,总面积810平方公里.就平面轮廓看呈西北——东南方向的长条状分布,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全县地形可分为三大块:东南部为山地区,主要为太行山余脉不台山(因有六个山峰而得名).全日平均海拔达1776米左右,是祁县地势最高地区,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8.6%,包括来远乡全部峪口,任村两乡的南部分和左县东南一少部分,植被以山地灌丛及人工林为主.北部平原区,属于汾渭冲积平原,地势低平,海拔在750米以下,包括城关,西六支,城赵里村、贾令,晓义六个乡和东观,左县两乡大部分,面积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40.8%,该区大部分地区已开垦为农田,部分地区分布有小片人工林.平原与山地之  相似文献   

7.
利用研究区内162口钻孔岩芯精细观察资料及100多个薄片粒度分析样,系统地分析了研究区内沉积特征,建立了淮北青东井田早二叠世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地层的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研究认为研究区是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由东南入海而成,山西组主要发育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三角洲平原亚相,可细分为远砂坝、河口砂坝、分流河道、分流间湾等微相.下石盒子组主要发育上三角洲平原,可细分为分流河道、分流间湾等微相.研究发现,浅水三角洲发育于台地背景下,水体浅,水深一般小于100 m,主要由三角洲平原亚相组成,分流河道是其主要的沉积微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和前三角洲亚相的沉积厚度较薄.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整个研究区的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8.
利用岩心观察、地震解释资料和地层厚度印模等方法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的沉积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前侏罗纪古河的沉积特征主要为河道充填沉积,在沉积过程中伴有对河谷的侵蚀下切作用。宁陕古河自研究区西北向东南穿流而过,河谷发育,展布长达120 km,主河道宽20~30 km。蒙陕古河流向自北向南,主河道宽10~20 km。姬塬高地东斜坡平均坡降9~11 m/km,其上沉积了厚度约80 m的中粗砂岩、细砂岩地层。姬塬高地南斜坡平均坡降5~7 m/km,斜坡前缘发育阶地。研究认为,研究区古地貌形态可划分为高地、斜坡带、古阶地、河谷区、河间丘等5种古地貌单元,包含姬塬高地、定边高地及安边高地等3个高地,蒙陕古河、宁陕古河等2个古河;姬塬高地南部、定边高地南部及安边高地西部发育古阶地,蒙陕古河、宁陕古河河谷两侧发育斜坡带,蒙陕古河河道内部发育河间丘。  相似文献   

9.
应用印模法恢复的王洼子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主要由古河道、斜坡脊和沟组成.前侏罗纪古地貌控制着早侏罗世的沉积,延10期为辫状河亚相河道砂坝、泛滥平原,延9期为三角洲平原亚相分支河道、漫滩沼泽.研究区总体受西北物源的控制,发育北西--南东向的河道砂体.分析了侏罗系沉积前古地貌与延10、延9的成藏关系,认为油藏主要分布于紧邻高地的斜坡等地势相对较高的地带.河道砂体的发育控制着油藏的形成和分布,勘探区大面积位于古地貌的斜坡位置,北部的古河道下切河谷为延长组油气向上运移的通道.研究区侏罗系油藏发育,下一步勘探重点为前侏罗纪斜坡脊与延9、延10河道砂体的叠合区.  相似文献   

10.
张瑾  王毅勇  周旗 《河南科学》2024,(1):147-156
水库是大量蓄水的水利工程,对生产生活提供便利,但同时溃坝洪水一般具有极高伤害性,进行洪水溃坝风险评估对保障下游居民安全有重要意义.以千河流域宝鸡段的冯家山水库为例,利用HEC-RAS模型,模拟了溃坝洪水淹没进程,并对淹没范围和流速分布进行分析.洪水演进数据结合灾害系统理论构建风险评估模型,从危险性、易损性角度,通过GIS方法实现风险评估并分为五个等级.结果表明:(1)100年一遇洪水淹没总面积为274.581 km2,危险水深占全部水深93%,河道最高流速可达到14.34 m/s.(2)洪水危险性自西向东逐渐降低,整体危险性中度偏下.(3)易损性在河道附近两侧较低,距离河道较远的部分易损性提高,整体是处于中低水平.(4)溃坝洪水风险水平中等,对淹没区各乡镇风险划分,危险区明显集中,主要在贾村镇、长青镇、千河镇以及揉谷镇.研究成果对千河流域宝鸡段下游洪水避难预警系统建设和人口转移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吴淞江是太湖流域通至上海的一条重要航道。全长125公里。今日的河道形成两端狭中段宽的特殊形态,乃是长期自然演变及人为治理的结果。在唐末以前,它源出吴江县以南的太湖口,下游在今上海市区的原虬江道入海,当时河口宽达10公里。北宋时期由于吴江修筑了长桥,阻拦了太湖下泄的水量,下游由于潮汐倒灌,日益浅,以后曾不断进行治理。当时河口已到达南跄浦口,此口在南宋初期淤没。南宋中期由于修建了里护塘,阻断了东江下游出口,迫使浙江北部平原的水流均汇入黄浦,使黄浦日益增大,但它仍为吴淞江的支流。明清时期,吴淞江上源太湖口逐渐浅狭,遂以瓜泾口为正源。明代中叶下游引入今道,成为黄浦江的支流。清代初期下游曾修建老闸及新闸,中期又开凿黄渡越河,遂形成今日的全部河道。  相似文献   

12.
吴淞江是太湖流域通至上海的一条重要航道。全长125公里。今日的河道形成两端狭中段宽的特殊形态,乃是长期自然演变及人为治理的结果。在唐末以前,它源出吴江县以南的太湖口,下游在令上海市区的原虬江道入海,当时河口宽达10公里。北宋时期由于吴江修筑了长桥,阻拦了太湖下泄的水量,下游由于潮汐倒灌,日益淤浅,以后曾不断进行治理。当时河口已到达南跄浦口,此口在南宋初期淤没。南末中期由于修建了里护塘,阻断了东江下游出口,迫使浙江北部平原的水流均汇入黄浦,使黄浦日益增大,但它仍为吴淞江的支流。明清时期,吴淞江上源太湖口逐渐浅狭,遂以瓜泾口为正源。明代中叶下游引入今道,成为黄浦江的支流。清代初期下游曾修建老闸及新闸,中期又开凿黄渡越河,遂形成今日的全部河道。  相似文献   

13.
黄国涛  武磊 《广东科技》2005,(11):35-36
一、南头的地理优越性及其产业结构现状 中山--一个钟灵毓秀的海滨城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中部偏南的西、北江下游出海处,北距广州市86公里,与番禺和顺德接壤,南与珠海、澳门毗邻,西与江门、新会一河之隔,东临珠江口伶仃洋,与深圳市和香港特别行政区隔海相望,由中山港水路到香港只有52海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南头恰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山市的北部,有珠江三角洲“黄金走廊”的美誉,全镇区域面积约30平方公里,人口8万多人(含外来人口).  相似文献   

14.
一、说“方向”东、西、南、北四方名,自许慎《说文》以降,从未得到正确解释.甲骨学兴起以后,诸说峰起,是非莫辨,因有重新释定之必要.水源木本,然后有波流枝任,故先说“方向”  相似文献   

15.
兴隆山自古以来被誉为甘肃名山,兰郡胜地,有"陇右第一名山"之称.它位于甘肃省榆中县境内,在兰州市区东南56公里处,是祁连山东延在甘肃省突起部分、马衔山的一条支脉.东西长37公里,南北宽17公里,面积33301公顷,海拔在2000-3670米之间.周围百多里是童山荒岭,草稀树疏,唯独这方圆20公里的山区内,峰青峦秀,林木葱郁,风光旖旎,宛如镶嵌在荒山秃岭之间的一块翡翠,给西北黄土高原  相似文献   

16.
蔡璐 《科学世界》2022,(12):10-13
<正>截至2022年11月1日,韩国首尔梨泰院踩踏事故已导致154人死亡,超过100人不同程度受伤。这是韩国历史上伤亡最惨重的踩踏事故。梨泰院是韩国首尔龙山区一个著名的商圈,从南到北约1.8千米,聚集了众多商店和餐厅。据韩国媒体报道,踩踏事故发生在一个宽约3.2米、长约45米左右的小巷。发生踩踏事故的部分是其中一段长5.7米的斜坡,事发时有超过300人挤在这个约18平方米的空间里。  相似文献   

17.
迷途知返     
正"这是到哪里了?"嘟嘟望着四周,感觉非常陌生。"哎呀,我们迷路啦!"贝贝一下子瘫坐在地上。奇奇说:"要是有一张地图就好了。"看到伙伴们情绪低落,探险小队的乐乐队长连忙鼓励道:"大家别慌,我们可以自己画个地图嘛!"队员们一听,顿时来了精神。乐乐微微一笑,说:"我们来回忆是怎么走到这里来的。"嘟嘟抢先说:"我记得从营地出发后,先向西北走了100米,接着向西走了300米,然后往哪儿走的?"奇奇说:"然后向南走了400米,最后向西南走了200米,就来到了这个地方。"乐乐猴一边听一边在纸上画着,很快一幅简单的路线图就完成了。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长江口北港河段冲淤变化的可视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GIS技术,建立长江口北港1973~2003年间不同时期的水下数字高程模型,以此作为基础资料,通过叠合分析不同时期的水下地形图,得到长江口北港不同时段相对的河床冲淤分布图.分析了长江口北港30年来河道的冲淤变化和演变情况,并计算了河道泥沙冲淤量.结果表明,GIS技术是研究河床演变规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可视化方法;北港河段在1973~2003年间整体呈冲刷之势,泥沙冲刷量为1.58亿m3,平均每年冲刷0.05亿m3;北港河床航道稳定性较差,受南、北港分汊口演变的影响,北港河床逐渐演变.洪水在北港河槽演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洪泽湖位于江苏省的西北部,淮河的中游,面积1960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形似一只昂首展翅的天鹅.公元616年隋炀帝下扬州途经破釜涧遇大雨,将破釜涧改名洪泽浦(《见元和志》),洪泽之名自此始.公元1194年黄河在今河南原阳县决口改道南下,夺古泗水经淮河下游河道而入黄海.淮河下游河道因黄河泥沙沉积淤高而渲泄不畅,中  相似文献   

20.
库区交汇河段淤积沙坝形成的水动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典型库区交汇河段模型试验研究了在汇流比与坝前水位影响下,断面平均流速和水流挟沙力的沿程变化规律,阐释干流淤积沙坝的形成机理及汇流比与淤积沙坝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水流由干支流向交汇区下游运行过程中,断面平均流速与水流挟沙力均存在由增到减的转折点,转折点位于干流交汇区内;当汇流比大于0.56时,从支流河道到交汇区下游挟沙力出现了骤降.水流挟沙力的不均匀变化导致了干流淤积沙坝的出现,汇流比的大小则决定了淤积沙坝形成的部位.随着坝前水位的升高,交汇河段淹没程度增大,交汇区内的转折随之弱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