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敦煌吐鲁番出土的医学文书是研究中外医学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传世的中医典籍以及敦煌吐鲁番文书中,就保留了印度佛教医学知识以及一些天竺方剂。而作为印度古典医学主流体系的“生命吠陀”与中医的影响互动关系是最值得研究的。俄藏Дx09888、Дx18173等文书,直接反映了“生命吠陀”理论在敦煌吐鲁番地区的传播。文书中还体现了以中医知识法解释生命吠陀的“文化误读”现象,这对进一步研究中印古代医学理论的交流有直接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印度尼赫鲁大学的狄博杰教授来自中印边境附近的喜马偕尔邦。他告诉记者,他的家乡流传过关于中印战争的歌,他只记得一句歌词—“让我们拿起枪,打向中国”,但他唱起来却有印度民歌特有的婉转,不知道歌词的还觉得挺好听。也许,这种感觉恰恰反映了印度人对1962年那场中印边境战争复杂的、谜一样的态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和印度是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为接近的邻邦,也同是金砖国家的成员,加强中印科技合作可以促进双方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印合作发表的国际论文、共同拥有的专利以及中印政府间的合作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印论文在物理、核能、化学、天文、医学等学科有一定的合作基础,目前合作专利较少,中印政府间科技合作的力度不够,建议今后加强对中印科技合作的支持力度。  相似文献   

4.
古代印度眼科概要及其对中国影响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阿输吠陀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妙闻集》的“补遗篇”中,有眼科专论19章,是了解古代和印度眼科学概貌的主要文献,该文据此对印度眼科的理论学说、疾病认识、治疗方法等给出较全面的介绍并在研究中指出较全面的介绍,并在研究中指出,这19章的内容亦有成立先后,来源不同的迹象,可知为综合各家之说的集成之作。在此基础上,复将中印两种医学体系的眼科从内容上进行比较,而知中医眼科最重要的理论--“五轮”之说,及针、烙、钩  相似文献   

5.
最近,有一条新闻在互联旧上引起很大关注,那就是印度媒体一再炒作中国开发利用西藏水资源,声称这可能成为比中印领土争端更严重的“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6.
海峰 《科学大观园》2008,(10):26-28
在印度走路,稍不留神就有可能"踩塌"一座庙.土堆上摆上一只铁盒,里面撒些花瓣就是一座"庙".地上画个图案,旁边竖一块木橛子也算"庙".老树旁摆一块椭圆型石头,树就成了膜拜的对象.这些场面搞得人神经兮兮的,生怕冒犯了人家的大神.在城镇乡村里,人气最旺的地方是庙宇.神庙里面花香弥漫,吟唱和祈祷此起彼伏.在10亿多印度人口中,印度教徒占80.5%,印度教文化习俗自然就成了印度文化的主色调.对于印度人而言,印度教信仰就像空气一样自然,而神庙更是他们终其一生徜徉其中的精神花园.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印度两大文明古国早在公元前,在天文学方面就有交流,大家熟悉的二十八宿,就是最好的例证。我们认为,这种交流既然存在,可能就不会仅仅限于二十八宿一例。但至今我们尚未见到有关这方面进一步的文章论述。作者经过两年多的探讨,认为找到了中印两国在汉代和汉以前在宇宙理论方面交流的一点线索。并且认为,很可能中国古代宇宙理论中的一些内容,是源于印度或者是受印度影响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工业革命到来,英美等国对待鱼肉的态度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将鱼肉作为工人阶级廉价营养食物的期许之下,相关渔业迅速发展。在英属印度,由于气候炎热且冷冻保鲜技术尚未普及,腌制咸鱼成为当地渔业普遍做法。以乔纳森·哈钦森为代表的“食鱼致病”医学学派应运而生。该学派认为,食用不卫生鱼肉是诱发麻风病等多种疾病的重要病因,能否生产出卫生鱼类制品关系英属印度渔业产业成败。在其建议下,英属印度渔业产业一方面将腌渍咸鱼所用食盐视为根除“食鱼致病”弊端并治愈霍乱、麻风病等多种疾病的“预防药物”,大肆批判当地土著“盐地加工”工艺;另一方面则借助公共卫生知识,改进提升“湿法加工”等咸鱼加工工艺。虽然上述努力最终并未达到预期效果,但对这一历史过程的探讨,有助于理解医学知识与经济产业、文化观念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为探讨服务现实型科学知识生成演化机制提供案例。  相似文献   

9.
古代西域的两部印度焚文医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鲍威尔写本》和《医理精华》是两部先后在古代西域流传过的印度医典。通过将二者在医理、同名的大药方、疗法、同名实异的药方等方面所做的比较,可以看出,《医理精华》和《鲍威尔写本》一样,所体现的医学理论完全属于印度传统“生命吠陀”体系的范畴,并且带有该医方选集的性质,有利于日常的临床应用与传播。《医理精华》和其他印度医书对中古时期西域地区的医学起到了极大的丰富作用。并使之染上一起较明显的印度医学色彩,在《医理精华》和《鲍威尔写本》中,存在着不少的相同或相近的药方,无论双方之间是否存在影响关系,都反映了印度医学在西域地区的传播和交流史上有着积极的意义。当然,两者之间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鲍威尔写本》有明显的佛教色彩,而《医理精华》没有任何佛教的痕迹。  相似文献   

10.
<剑桥世界人类疾病史>一书,叙述了不同地区的医学传统和疾病史以及人类主要疾病的历史和地理分布,为研究者快速掌握不同国别史中对疾病研究的概况与动态提供了一本极好的研究手册,同时也使我们反思在重视具体文化语境的情况下,如何实现跨文化的疾病史书写.  相似文献   

11.
西药名词是专业名词,大多源自外语,主要通过音译的方式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汉语的特点特别是汉字的表意特征决定了西药名词的音译不仅仅涉及语音的对应,音译的模式以及用字对于译名的最终确定有重要影响。文章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的《汉英医学大词典》中的西药名词为研究对象,对西药名词的音译模式和用字进行考查,对目前西药名词音译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最后提出规范音译西药名词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李约瑟在其论述中国科学和文明的系列巨著中,展示了他对迷人的古代文明之一-中国文明的概念细微差别与成就的敏锐。另外,他就思想与实践从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文化所作的思考可谓不同凡响。尤为人注目的是,他在天文学、数学、炼丹术及其它方面对印之间科学传播的阐述。虽然为了解印度科学,他大体上依赖于其他学者的研究,但他对待印度科学的客观态度却令人耳目一新,并且由于其巨著对古代印度科学的某些方面提供了相当透彻的见解,因此这部巨著对印度科学史家来说确有价值。事实上,李约瑟精心筹划的多卷本系列形式以及各卷本内容上的旁征博引乃是印度科学史家们灵感之源泉。  相似文献   

13.
从中医思维方式的产生谈起,介绍了中医思维方式的特征,旨在将“中医思维方式”一词的内涵解释清楚,使读者了解到,中医思维方式的建构深受中国哲学及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医药理论是在中国哲学指导下的独特思维方式的阐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思维方式具有情感思维的升华、经验思维的总结以及形象思维的智慧。对于中医思维方式的研究,从来都不应仅仅局限在医学的范畴之内,而应将社会环境的变迁和思维方式的演变共同纳入研究范围。  相似文献   

14.
生理学是西方近代医学的基础之一,在伴随着西方医学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生理学的新名词、新术语.这些词经过时间的过滤,有的被淘汰,有的则一直保留了下来.简要回顾了中国生理学名词翻译和统一的历史过程,并选取了部分基本名词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能反映出中国早期生理学名词翻译和演变的过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论把翻译放在行为理论和跨文化交际中进行考察,强调译文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标准和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术语翻译在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构建基于浏览器/服务器架构的中医药术语数据库系统,开发完成中医药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在线查询系统和中医药术语英译国际标准对比在线查询系统(https://zyysy.njucm.edu.cn)。该系统能够为中医药翻译实践提供极大便利,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翻译和对外传播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近代第一所新型中医学堂兴衰原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济医学堂是全国最早的一所新式中医学校,由陈虬与陈介石、陈葆善等人于光绪十一年(1885)创办于浙江温州瑞安。本文依据相关史料对我国近代第一所新式中医学校创办与解体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指出浙江事功学派影响、西方医学传播、社会需求以及创办人经世致用的追求等是其学堂创办原因。政治、经济压力及初创时经验不足等原因,导致利济医学堂最终解体。  相似文献   

18.
中药名是中药的符号表征,是外界了解中药的认知起点,是外界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人民体验认知的心智入口.文章在体认术语学视域下对中药转喻命名的体验性和认知性进行了阐释.研究发现,中药转喻命名的体验性体现在命名需要仰仗命名者的经验体系;中药转喻命名的认知性体现为命名过程是一个主观化的认知加工过程.对具有显著中国特...  相似文献   

19.
中国妇女在科技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很大的进步。古代妇女虽然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做出伟大贡献,但由于地位低下和缺乏教育,极少能够参与科技活动,对我国传统科技的发展作用相当有限。在我国引进和移植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的阶段,女性最先投身于医学领域。  相似文献   

20.
目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前沿领域,众多学者已经将触角延伸到心理学领域,心理现象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人格特征。西方的心理学研究起步早,发展迅速,相关人格理论繁多。虽然中医学历史悠久,理论丰富,相关典籍多有涉及,但概念容易混淆。文章通过挖掘“人格”内涵,梳理“人格”在中医学中的界定和表达,发现传统中医理论中并不缺少对于人格及相关概念的描述,而且针对不同人格的个体所表现出来的不同体质以及不同致病因素有着较为系统的论述与临床治疗方法。针对现代社会出现的新型疾病,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进行探讨,以期为“人格”术语在中医学的规范应用提供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