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建立国际贸易摩擦话语分析框架以研究应对国际贸易摩擦话语沟通的实践策略,文章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方法,结合国际贸易摩擦语境特点,研究国际贸易摩擦话语中的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确立按照"描写、阐释、解释、反思" 4个步骤建立国际贸易摩擦话语分析框架,据此揭示国际贸易摩擦话语中的权势关系、文化差异及隐藏的意识形态偏见,评估国际贸易摩擦双方的矛盾焦点和分歧,从而为正确理解和处理国际贸易摩擦话语提供辅助分析途径。  相似文献   

2.
取消"农民工"称谓是一种社会话语实践。结合历史和文化的语境,该话语清楚地显示了在不同时期谁在/不说话,说什么和怎么说。取消"农民工"称谓的真正话语主体是学术界和网络媒体,在整个话语传播过程中,缺乏农民工自身的话语。取消"农民工"称谓的话语为农民工构建了同一文化体下的他者身份。同时,话语主体还通过一系列的话语修辞策略构建了一个"边缘群体"的农民工形象,印证了取消"农民工"称谓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法治话语的研究在构建、翻译等方面都取得一定进展,然而对外传播的研究却鲜有学者关注。在法律东方主义以西方法治为中心的立场误导下,中国为主的“东方”国家法律体系成为“西方”带有认知偏见的被动评价对象。基于此,本文采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立场标记特征框架,筛选NOW网络新闻语料库中含有关键词“Chinese legal system”的语料并进行立场特征标注及数据分析,旨在探求法治话语域外传播现状。研究发现,西方媒体立场标记语使用中,认知立场、义务立场和态度立场及其子特征的分布各有其特点,其分布原因与新闻语篇特征、文化差异、意识形态等因素密切相关。为改善法治话语传播现状,提高中国法律形象域外塑造,中国法治话语体系应当继续不断完善,动态更新。  相似文献   

4.
解释学重视对"前见"或"偏见"的研究,埃利奥特作为行动研究倡导者,他将解释学引入了行动研究,并将解释学研究的"前见"引入教师的"内隐理论"研究。将教师的"偏见"作为"反思"的前提。行动研究的理论对于当今教师教育中"内隐理论"的完善有着积极的促进意义,值得我们在批判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解释学对"偏见"的关注为教师反思教学实践中的"内隐理论"提供了合法的依据。而是否能真正合理地运用"偏见",完善"内隐理论"则成为教师能否自如应付教育教学情境中各种实际问题的衡量基础。  相似文献   

5.
梅尔维尔的小说《白鲸》中的费达拉形象,不仅体现了白人作家的种族偏见,而且符合西方作品中东方人的“滞定型”模式,是种族主义与东方主义双重作用的结果。费达拉这一东方“他者”形象的出现,不是作家梅尔维尔个人的偏见,而是在一个充满偏见的文化语境中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新媒体格局下,政务微信已成为官方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务微信话语是处理危机非常重要的传播资源。通过文本和语境兼顾、定量和定性结合的方法,以天津8.12爆炸事件中的公安微信公众号"平安天津"为例,探索危机事件中政务微信的话语特点,提出政务微信危机话语传播策略,有利于政务部门增强利用新媒体应对危机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狂人日记》的“序”在小说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它不但构成了小说的“反讽”结构,而且,以“余、大哥”的形象特征、文言文话语的使用和“狂人”病愈候补等内容形象,深刻地展示了鲁迅内心的孤独、寂寞、悲哀、绝望的情感,使《狂人日记》的创作带有鲜明的“以悲观作不悲观,以不可为为可为”、“硬唱凯歌”的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8.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建立的"网上世博"吸引了超过6亿用户访问,网络访问量达到50亿,其中海外公众占了很大比例。2011年,深圳大运会期间的官方网站超过40%的点击率来自海外。近年来,政府网站以其在网络化与信息化时代所具有的权威性、快速性、广泛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成为各国政府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获得海外公众认同的重要途径之一。政府网站的国际化建  相似文献   

9.
将语用学的理论用于文学作品的分析,找到文学研究和语用学研究的契合点,对于文学和语用学的研究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语言学领域中的合作原则理论对简.奥斯丁的小说《傲慢与偏见》中话语交际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使我们从语用学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系统化、科学化的理解,也可以验证语用学理论应用到文学作品分析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中原文化资源丰富,对巩固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有着独特的话语力量。文章在梳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中原文化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依托中原文化进行话语传播的必要性,并从增强话语传播主客体的互动性、加强话语传播内容的创新性、优化话语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强化话语传播表达的效果性这四个方面,试图探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原文化话语传播中的创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冲突话语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是话语分析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而通过结构分析法,对《傲慢与偏见》片断中的冲突话语进行评析,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小说和人物性格的理解、揭示出话语冲突的构建,并深化话语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2.
陈希  李春梅 《科技信息》2010,(18):383-384
话语标记语是指没有实质性语义或者实质性语义丧失,用于谈话中,使上下文关系明确,说话人主观意图得到有效表现的插入语。话语标记语方面的研究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新兴课题。本文以中朝日常会话中的语料为基础,从语用的角度出发,对中朝话语标记语"对了"和" "的语用功能进行了分析和比较。  相似文献   

13.
网络综艺节目作为当代大众文化重要的传播媒介,是文化批评中值得研究的新领域。近年来,聚焦女性话题,反映女性生活、工作、情感等内容的"女性向"综艺节目开始涌入大众视野。"女性向"综艺节目对女性主体话语表达、女性身份形象塑造、社会性别建构等话题的讨论具有进步意义,是当代女性真实生活状况的一个镜面折射。文章试以"真人秀"综艺节目《乘风破浪的姐姐》为例,通过分析"女性向"综艺节目中女性形象的生成逻辑、价值追求以及女性意识等,来探究女性主义在时下大众媒介中的话语建构与表征方式,反思以网络综艺节目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对女性形象的刻板化认知。  相似文献   

14.
在"十七年"文学中政治话语与民间话语的共存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现象,《三里湾》作为这一时期农业合作化题材的长篇小说,在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同时又集赵树理小说创作特色为一体,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旗杆院"和"马家院"作为故事发生发展的重要场所,分别代表了政治话语和民间话语的不同立场,其中处于"夹缝"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与话语反映了处于"边缘"的知识分子的境遇。三种话语在小说中的融合与配置显示了赵树理作为知识分子与农民对农村政策实施过程中的思考以及对知识分子的反思。  相似文献   

15.
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和最佳关联原理,解释了话语理解和话语推导的基本过程。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教师传递信息的无效或缺损、推理过程中的认知差异、教师话题转换等都会导致话语误解。为此,教师和学生应该互动,以避免话语误解,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6.
1920-1932年代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立场、路径与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琳 《科技信息》2012,(36):333-334
1920-1932年代是中国电影的初步发展阶段,也是国产电影海外传播伊始时期。总结这一时期国产片在海外传播历史过程中的贸易状况与文化输出,透视内在的政治经济文化机制,这不仅对早期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史学探讨意义,同时,对于当下中国电影的海外推广也有一定的参照作用。  相似文献   

17.
正2019年1月16日,"‘一带一路’视域下首届闽南文化海外传播高端论坛"在我校举行。本次论坛由福建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闽南文化海外传播研究中心"和我校外国语学院联合举办。论坛围绕"一带一路"的历史与空间、跨文化语境下的闽南形象、闽台文学与文化交流、海外闽南籍作家艺术家作品、闽南语海外圈变异研究、闽南文化文献整理研究等主  相似文献   

18.
陈燕  柳友荣 《皖西学院学报》2023,(3):104-108+122
根据美国外语教育委员会制定的“5C”课程标准,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拉斐特华文项目为切入点,结合语言项目教学环境及学生学习风格,围绕安徽桐城六尺巷的教学主题,开展安徽优秀地域文化海外课堂教学。设计教学导入,采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教学促成,实现“5C”标准下交际、文化、衔接、比较和社区五个教学目标。与学生、学生家长和华文项目相关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衡量和反思教学效果,并对教学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和看法。海外华文教学项目视角下传播安徽优秀地域文化,可以更生动、形象地展示安徽文化魅力,华文项目学生会像一粒粒种子,让安徽文化植根于海外,生根发芽。  相似文献   

19.
文化的转型或变异在深层次上制约着中国现代小说人物话语的形态,以虚假个人声音为内容的衍生个人话语在中国现代小说的“撕破”策略中拓展了人物话语的叙事功能。衍生个人话语所具有的可以导致在语言传播与交流过程中所指与能指错位的掩饰、代偿、命名和康复等功能,揭示了无意识文化模式的某种机制。  相似文献   

20.
量子力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考察“Quantum”一词在日本、中国的翻译传播是理解现代科学思想“东渐”的重要一环。本文以“Quantum”的中文翻译为研究对象,考察其语词来源、翻译传播方式、跨学科间的流变以及在中文中的接受理解,以此来刻画量子力学东传历程,丰富现代物理学东传的整体图景。首先,基于文献和概念分析法,理清了“Quantum”一词的产生与流变。其次,考察了中国科学家群体对“量子”概念的中译实践,梳理了“量子”概念传入路径和统一过程。最后,从翻译视角呈现了量子理论传入初期中国学者对“量子”概念的接受、演变过程,阐明了中国早期的量子力学学者对量子力学的传播实践。整体上,以期通过对“量子”在西方、日本和中国传播实践的考察,为理解量子力学在东方的传播实践提供一个实证案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