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2.
为了解河北武安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环境质量变化及驱动因子,选择2005年、2013年和2021年3期遥感数据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及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此外,讨论了园内2021年POI密度的空间分布,并在2021年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 RSEI)的基础上,采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园内高程、坡度、坡向、人口密度、POI密度、绿度、湿度、干度、热度对RSEI值的影响程度,并进一步探究相关驱动因子对RSEI模型中4项指标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2005—2013年,区域内生态环境质量出现“两级化”趋势,2013—2021年,西南区域的环境质量大幅提升,但生态质量较好的区域(主要位于自然保护区内)占比大幅下降;2)旅游开发较好的景区POI密度最高,旅游环线及重点乡镇的POI密度次之;3)绿度、湿度、干度、热度及高程对公园内RSEI值影响较强,而坡向、坡度及人口密度影响较弱,POI密度对RSEI值无显著影响;4)绿度、湿度对高程、坡度、坡向及人口密度较为敏感,干度和热度则不敏感.本研究成果可为国家森林公园生态环境管护优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4.
5.
6.
沈阳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具有多层次结构的特点,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沈阳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依据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步骤,选择与城市生态环境有关的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及层次结构模型,计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值.根据所得的结果作进一步的分析,为沈阳市社会-人口-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生态城市建设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长期经营条件下,南亚热带区域桉树人工林土壤障碍问题频发。按土壤类型对桉树主产区进行土壤肥力障碍因子识别与评价,并给林权业主们制定区域化相应的经营、施肥策略,可针对性为提升土壤肥力提供理论依据,对保障广西人工林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集并分析近3年桂北地区桉树人工林主要种植区红壤、黄壤、赤红壤等土壤类型的典型样品共计298个,运用聚类分析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从15个土壤肥力因子中筛选主要障碍因子,同时引入障碍度模型对不同土壤类型的肥力障碍因子进行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土壤类型的主要障碍因子不相同。红壤中,重度障碍因子有4个,分别为pH、全磷、有效锰、有效硼,其中pH障碍度最高(28.20%),而土壤全氮为轻度障碍因子;黄壤中,pH、全氮、有效锰、有效锌为重度障碍因子,pH障碍度最高(36.53%),全钾为轻度障碍因子;赤红壤中,重度障碍因子有3个,分别是全钾、有效镁、有效锌,其中障碍度最高的因子为有效镁(40.72%),轻度障碍因子为有机质、有效锰。由于广西短周期人工林经营普遍施用配方肥料,该区域内3种主要土壤类型的速效N、P、K养分供应较为充分,土壤障碍集中表... 相似文献
8.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的研究和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用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引入了生态环境质量优劣度评价的分级标准和优劣度指数计算方法。利用2005年及2006年监测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以及参考大量数据文献.从生物丰度、植被覆盖、水网密度、土地退化、污染负荷及路网密度等方面综合评价这两年来我国的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05年有5个省达到优类,有15个省为良类,有10个省为一般水平,有一个省较差;全国总体水平为一般水平,2006年有4个省达到优类,有17个省为良类,有9个省为一般水平,有一个省较差,全国总体水平为一般水平;总体而言.2006年我国环境总体质量较2005年优。 相似文献
9.
牡丹江市城市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苏平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30-31
根据复合生态理论,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牡丹江市的城市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权重体系和评价标准体系.对牡丹江市1995~2004年的城市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对牡丹江市城市生态环境的建设提出了看法和建议.结果表明,牡丹江市的城市生态环境趋向好转. 相似文献
10.
以科技型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数字化转型基础和数字化转型应用两个角度建立企业数字化转型度评价体系,对科技型上市公司进行数字化转型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创新研发投入对企业数字化转型度具有重要影响,企业对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程度差异明显,行业领域分布与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度没有明显相关性。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需要从政府至企业形成合力,实现数字经济的“做优做大”。 相似文献
11.
基于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和响应3方面构建南县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分析2009-2013年南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评价结果表明,总体而言,2009-2013年南县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逐年恶化趋势,由临界安全等级降为不安全等级;就子系统而言,压力子系统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虽呈波动式上升趋势,但仍处于非常不安全等级,状态和响应子系统都呈波动式下降趋势,由不安全等级降为非常不安全等级;影响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子系统为响应子系统,其中城市化率、单位播种耕地粮食产量、单位耕地化肥使用量、水土协调度、第三产业比重、环保投资占GDP比重、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率等为主要因素指标.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城市作为人口高度集聚的生态系统,其生态系统的安全性更加脆弱,因此,探讨城市生态安全问题也尤为重要.运用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建立了城市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以杭州市为例,分析了2001年至2012年杭州市的生态安全状况,指出影响杭州市生态安全水平的主要因素.评价结果表明,杭州市的生态安全状况总体呈安全状态,但仍然面临较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模型在岩爆倾向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岩爆倾向性评价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以模糊物元理论为基础,选取岩石强度脆性系数、强度应力比Rc/σ1、冲击倾向能WCF及岩石完整性系数作为评价指标,同时结合熵权理论及贴近度原则,建立了基于模糊物元理论的岩爆倾向性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会泽锌铅矿8#矿体的岩爆预测中.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好的合理性及适应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熵权的模糊物元模型在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鉴于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概念的模糊性和单项指标评价结果的不相容性,将熵值理论与模糊物元建模相结合,建立了基于熵权的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糊物元模型,避免主观判断城市生态系统健康标准的不确定性.应用信息熵所反映数据本身的效用值来计算指标的权重系数,能有效避免权重分配困难的问题.并将该模型应用于重庆市主城区在某一段特定时间内(1997~2004年)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评价结果表明:8年来重庆市主城区城市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从好到坏的排序依次为:2004,2003,2002,2001,2000,1999,1998,1997,表明重庆市主城区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在逐渐加强. 相似文献
15.
基于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模型建立城市生态安全评价体系,提出一种改进的云物元模型,利用云模型的双重不确定性和物元可拓理论相结合定性定量分析,对山东省2009-2019年城市生态安全进行综合评价,并重点研究济南市生态安全及指标贡献度。结果表明:该模型所给出的生态安全指数既能描述生态安全状况,亦可对不同城市进行比较。济南市虽一直处于临界安全状态,但生态安全指数稳步上升,受生态系统压力和状态影响较大。山东省16个地级市生态安全状况存在明显差异,整体呈上升趋势,但总体处于临界安全级别,威海、青岛、济南处于排名前列,德州、枣庄、菏泽处于较不安全。建议山东省政府注意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制定相关政策方案来缩小各城市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16.
17.
在分析耕地占补平衡对区域生态安全影响的基础上,利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建立耕地占补平衡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物元分析法构建耕地占补平衡的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判模型,并以芜湖市为例作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1年,芜湖市生态安全水平较为平稳,安全级别经历了由临界安全→不安全→临界安全的变化过程.总体来看,芜湖市生态安全形势仍不乐观.芜湖市需要继续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数量,加大高标准基本农田和农地整理项目实施力度,避免过多开发滩涂、苇地等未利用地;同时要充分重视补充耕地过程中相关工程的实施给生态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采取生态环境保育型的土地整理方式和技术,提升芜湖市生态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18.
针对现有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多存在信息屏蔽和主观性强等问题,提出基于熵权物元模型的黑龙江省东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方法,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4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信息熵法确定权重,综合评价黑龙江省东部6城市可持续发展状况的空间差异和共同特征。结果表明:将熵权和物元模型结合运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能准确反映评价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量,可详细直观地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该方法科学可靠,可以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和管理领域。 相似文献
19.
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就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的选用原则、评价程序及方法要点进行探讨。其中着重对采用遥感调查与常规地学、生态学方法相结合 ,对县域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生态因子质量等级评分和加权综合质量指数计算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内蒙古高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蒙古高原是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分,生态环境比较恶劣.采用层次分析法,选取生态环境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环境生产力、土地利用、环境灾害和环境污染6个方面32个具体指标,以旗县为单元进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将内蒙古高原各旗县的生态环境质量分为7级,并依据内蒙古高原各生态类型区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