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原音韵》是近代汉语语音研究的主要依据,但由于它的编排体例而引起了很大的争论,“知庄章”三组的分合问题便是焦点之一。我们认为“知庄章”应该分为两组互补的声母,即/t■、t■’、■/和/t、t’、/。同时,根据现代汉语方言材料可以证明“知庄章”两分在《中原音韵》时代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方言分区的西区西鲁片。中古时期的知微澄、庄初崇生、章昌船书禅三组声母(以下简称“知庄章”)在今山东方言中的读音情况复杂。笼统的说,东区分为两套声母,西区大多数合并为一套声母。但是枣庄地区的知庄章三组声母在今天读为[ts][ts’][s]和[pf][pf’][f]两套声母。  相似文献   

3.
<中原音韵>是近代汉语语音研究的主要依据,但由于它的编排体例而引起了很大的争论,"知庄章"三组的分合问题便是焦点之一.我们认为"知庄章"应该分为两组互补的声母,即/ts、ts'、s/和/tc、tc'、c/.同时,根据现代汉语方言材料可以证明"知庄章"两分在<中原音韵>时代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4.
北京音的舌尖前音声母([is]组)来自古“精”组声母,舌尖后音([tξ]组)来自中古“知、章、庄”三组声母.汉语方言中,大多数方言存在[ts]组和[tξ]组不分的现象,多半是将[tξ]组声母混成[ts]组声母,如官话区的沈阳、扬州、成都、西安以及上海、广东梅县、长沙、南昌等方言中都没有[tξ]组声母.而以这两组音  相似文献   

5.
山西汾西方言古知庄章组字今读一般都读为ts类声母,只有来自古合口章组的一部分字今读f声母。读f声母的章组字,其实是古知二庄与知三章两分格局的遗留,也就是说,汾西方言是古知庄章组声母合口两分型的方言,这种情况在山西方言中是极为少见的一类。  相似文献   

6.
兰茂《韵略易通》韵母系统与《中原音韵》具有一致性,充分承继了中原汉语的特点。其韵母系统揭示了汉民族共同语韵母系统继《中原音韵》之后的发展规律,韵部从元代十九部发展到明代的二十部,[y][u]细分是这历史进步的见证。兰书揭示云南方言隶属于北方官话,云南方言韵母系统继《中原音韵》之后,有了自己新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7.
阳海清、褚佩瑜、兰秀英的《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是目前图书馆学界一部比较完备的有关汉语言文字学的专科书目,在汉语言文字学界的使用率非常高,问世十年来在图书馆学界和汉语言文字学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资料来源十分丰富,而编撰者在编纂时“亲见”的部分只有湖北省图书馆所藏之书,其他信息皆是直接或间接采用“非亲见”资料,在这些“非亲见”材料中出现了一些与实际不符的误漏名目项,《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编撰者未经考证直接著录,影响了这本书目的科学性。以《音学偶存》条目为例说明这个问题,希望《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在修订时能通过“目治”校正此类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原音韵>是我国韵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韵书,本文对目前在<中原音韵>研究上学界存在争议的声母和声调问题进行了梳理,认为中古知章庄三组声母在<中原音韵>中可能是舌尖后音,入声作为一个调类在<中原音韵>中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9.
汉语史家一般把汉语史分为四个历史时期,从语音发展的角度看,每个时期都具有区别于其它时期的代表音系: 上古期——前十一世纪至六世纪,以《诗经》音系为代表;《说文》谐声是重要的分析材料。 中古期——七世纪至十二世纪,以《切韵》音系为代表;韵图是重要的分析材料。 近代期——十三世纪至十九世纪,以《中原音韵》为代表;《古今韵会举要》中的“蒙古韵”和八思巴音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0.
“鼎足对”亦称“三枪”、“救尾对”,就是以三句为一组,互为对仗,犹如鼎的三条腿。周德清《中原音韵》、朱权《太和正音谱》、王骥德《曲律》中对之都有简略的论述。鼎足对在元曲中运用得很广泛,表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如:  相似文献   

11.
晏伟 《科技信息》2007,(32):122
被称"千古之谜"的"务头",是元·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以下简称《十法》)中提出的.《十法》包括"知韵"、"造语"、"务头"、"定格"等十项内容.关于"务头",周氏叙述说: 要知某调、某句、某字是务头,可施俊语于其上.  相似文献   

12.
《九章》是屈原一组诗篇的总题,朱熹说是“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一时之言”(《楚辞集注·〈九章〉序》。下引文不注者同),证之各篇所写的地点和内容,此言得之。这就纠正了王逸“屈原放于江南之野”,“复作《九章》”(《楚辞章句·〈九章〉序》。下引文不注者同)之说。惜朱熹虽正确知其“非必一时之言”,却未予进一步探求其言之先后,仍本王逸《楚辞章句》所列的《九章》篇次,作:  相似文献   

13.
诗三百在董仲舒阐述春秋大义的过程中主要发挥“达意”、“正言”的作用。基于此,董仲舒提出“以诗为天下法”的诗学观点,但在“知天’’的问题上拒斥了诗和诗人,主张“知天,诗人之所难也”。同时,《诗》、《春秋》在董仲舒阐释哲学的过程中面临着共同的困境,由此提出“诗无达诂”、“春秋无达辞”等理论命题。在现实政治的情境中,“知天”的问题非但是诗人所难,董仲舒本人也是难以把握的。  相似文献   

14.
元曲包括元代的散曲和杂剧剧曲。在今人的著作中,一般认为元曲所用之音韵为当时的大都语音。其实,结合元曲产生的实际和元曲作者使用音韵准绳的《中原音韵》声韵系统,元曲音韵属中州汴洛语音系统,而非大都语音。  相似文献   

15.
利用日汉音资料对《广韵》四等韵之介音进行考察,可以看出一些学“在日语说来,汉语的介音I(u)在音节里是不存在的”等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认为在《广韵》时代,四等韵之介音还尚未出现。同时将日语历史假名用法与现代假名用法进行对照,提出了在日语音韵系统中存在“准拗音”的概念。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诗经》、“楚辞”以外的先秦两汉诗赋 ,探讨其所受的西域文化之影响。《白云谣》、《穆天子谣》、《西王母吟》,是西域昆仑神话影响汉语文学的最早表现。乌孙公主《黄鹄歌》将西域游牧民族的生活习俗和豪放风格带入了汉语诗歌。汉武帝的《天马歌》,是西域游牧文化与中原文化相结合的具体结果。《匈奴歌》初当为匈奴语歌曲 ,后被文人译为汉语。“汉赋”中涉及的西域文化素材 ,亦时有所见  相似文献   

17.
阳海清、褚佩瑜、兰秀英的《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是目前图书馆学界一部比较完备的有关汉语言文字学的专科书目,在汉语言文字学界的使用率非常高,问世十年来在图书馆学界和汉语言文字学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由于《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资料来源十分丰富,而编撰者在编纂时"亲见"的部分只有湖北省图书馆所藏之书,其他信息皆是直接或间接采用"非亲见"资料,在这些"非亲见"材料中出现了一些与实际不符的误漏名目项,《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编撰者未经考证直接著录,影响了这本书目的科学性。以《音学偶存》条目为例说明这个问题,希望《文字音韵训诂知见书目》在修订时能通过"目治"校正此类问题。  相似文献   

18.
如何撰写医学论文的英文摘要关淡庄,王蔚良,陈咏梅(中山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510089,广州;暨南大学学报编辑部,510632,广州)1993年国家标准局公面了经修订的《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GB/B3179-92)第8章第7节中规定“……公开发行...  相似文献   

19.
谈语用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大学英语教学两个《大纲》的简单分析,指出语言教学和语用教学的差异,并提出语用教学是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必然要求。根据格赖斯的“合作原则”。章分析了A Busy Weekday Morning中的一段对话教学后发现,通过语用教学,深化了“代沟’’这一章主题,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和运用。  相似文献   

20.
小易 《科技智囊》2007,(7):75-75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遇,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这一句继续承接“《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的章节主旨,并最终推出“故神无方而《易》无体”的大结论。综合来看这一章的主要内容,前半章强调对“果”之“因”的把握;而后半章则重点在于对“因”之“果”的阐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