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湘洲 《科技潮》2000,(4):25-25
地震,是地壳变动的一种形式,它虽然是难以准确预报的自然灾害,但由于它有规律性和先兆性,因此其危害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来减轻的。相信将来在人们掌握了更多的自然规律知识时,能够发明一些办法来抵御地震灾害甚至用地震的能量造福人类。  相似文献   

2.
建筑抗震与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抗震结构的设计原则和基本形式,以及对现有建筑的加固方法。  相似文献   

3.
为了经济合理地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饲”的抗震设计三水准,结构工程师往往根据计算结果,结合规范的相应构造措施进行抗震设计,却很少考虑怎么确定合理的抗震方案。由于地震的随机性和设计中无法全面地考虑各种影响因素,这样的抗震设计不是很准确。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抗震概念设计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4.
建筑设计是否考虑抗震结构要求,从总体上起着直接的控制主导作用。结构设计很难对建筑设计有较大的修改,建筑设计定了,结构设计原则上只能是服从于建筑设计的要求。有时为了提高结构构件的抗震承载力,不得不增大构件的截面,造成不必要的投资浪费。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结构抗震中的抗震控制技术问题。由于地震作用的复杂性及目前科技手段的限制,传统的抗震设计理论都存在不能完全反映地震作用下建筑物的实际缺陷,而抗震控制技术从“能量”的角度能起到合理抗震的作用。文章对抗震控制技术的基理、种类、常用方法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研究,从场地选择,地基基础设计、平立面布置,结构体系、构件连接等方面进行论述,明确了建筑结构抗震“概念设计”的原则和要求,以达到合理抗震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世界是多震国家之一,而我市区域又是全省地震多发区,每年实震次数占全省的一半以上,在全省有发生5级以上地震背景的地震危险区划中,在我市区域内就占50%。自1986年德都发生四次中强地震后,有感地震成增长的趋势。随着改革政策的落实和经济的发展,市区域的建筑物(构筑物)日就月将,日以继增。为了避免和减少地震给我们造成的各种损失,必须重视建筑物(构筑物)的防震抗震工作。应积极采取措施,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以保护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现就我市区域建筑防震抗震工作琐谈几点:一、慎重选择建筑场…  相似文献   

8.
9.
10.
地震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给人类带来重大损失.为此,对于地震区的新建房屋必须搞好抗震设计,对于未考虑抗震设防的已有房屋则应进行抗震鉴定,并采取有效的抗震加固措施.实践证明,震前对缺乏抗震能力的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可以大大减轻地震灾害.  相似文献   

11.
本文在青海玉树地震震害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对中小学建筑的抗震设防标准、结构体系及常用的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类型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从结构体系、抗震措施及施工质量等方面提出了应注意的问题.并对新建中小学建筑的抗震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阐述了抗震设计的概念,介绍了抗震设防措施,对变电站已有的未做抗震设防的建筑物,提出了抗震加固设计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地震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给人类带来重大损失。为此,对于地震区的新建房屋必须搞好抗震设计,对于未考虑抗震设防的已有房屋则应进行抗震鉴定,并采取有效的抗震加固措施。实践证明,震前对缺乏抗震能力的建筑物进行抗震加固,可以大大减轻地震灾害。  相似文献   

14.
朱缨  王灵仙 《河南科学》2002,20(3):301-303
着重阐述建筑非结构 ,包括隔墙 ,女儿墙及突出构件 ,围护墙 ,顶棚 ,家俱设备 ,楼梯的震害和抗震设计经验。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论文针对地震的特点,论述了工程结构抗震中“概念设计”的重要性,以及进行概念设计的基本原则。并强调抗震概念设计,要求工程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计算设计”功底,还应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在结构设计中具有清晰的概念和正确的思路去处理理论和细节问题。  相似文献   

19.
结构抗震设计中,概念设计至关重要,通过设计工作的实践和对《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范的学习,总结了抗震概念设计的一些要点。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建筑结构的抗震研究有了长足进步,多种新的抗震设计思路和方法涌现出来,特别是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思想受到地震工程界的关注。对目前主要使用和研究的几种抗震设计方法的主要内容、特点、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