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安徽科技》2011,(Z1):19-21
一、课题实施背景安徽位于我国北纬33度附近的小麦生产潜力区,小麦种植面积已达3600余万亩,小麦是安徽第一大作物,其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4位.小麦生产在淮北乃至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在各项鼓励发展粮食生产政策的推动下,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安徽省小麦生产发展较快.2010年全省小麦单产达到340公斤/亩,比全国平均单产高18.6公斤/亩.然而,安徽省小麦生产与邻近的河南、山东等先进省份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小麦生产稳定性差,尤其是高产田块年际波动大.究其原因,除了受南北过渡性气候影响外,品种的选用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严重滞后也是非常关键的因素.随着北方水资源短缺的加剧,未来安徽将是我国小麦增产潜力较大的区域之一,在国家粮食安全中承担更大的责任.  相似文献   

2.
肥东县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县和安徽省优质农产品十强县,全县耕地面积9万公顷,常年水稻种植面积达6万公顷,年产稻谷45万吨以上.2005年,在成为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安徽水稻丰产高效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课题的示范建设县后,肥东县按照"优良品种、节水栽培、测土施肥、丰产高效"等技术优化集成的实施方案,基本形成适合肥东油(麦)茬中稻种植的高产、高效的新技术体系.全县10个乡、镇的示范区全部达到9000千克/公顷的单产指标,较2002、2003、2004年平均单产(7161千克/公顷)增产1639千克/公顷,提高22.4%,超过了"每公顷增产1050千克、提高15%"的示范指标.  相似文献   

3.
 以人工合成小麦Syn CD780及其衍生品种川麦42与优良栽培品种杂交构建的2个重组近交系群体为材料,进行多环境(年份×地点)田间试验和产量性状QTL分析,探讨利用人工合成小麦资源突破小麦产量瓶颈的机会与潜力。结果表明:① 所考察性状均呈连续性变异和双向超亲分离。S12群体(Syn CD780×川育12)高产株系平均单产670 t/hm2,比川育12提高64%,增产缘于千粒质量的显著提高(100%);S16群体(川麦42×川农16)高产株系平均单产79 t/hm2,比川农16增产181%,增产缘于粒数/m2和千粒质量的共同提高。② 基于S16群体实验数据,共检测到LOD>30的产量性状QTLs 55个。其中,产量QTLs 7个,贡献率75%~273%,均来自CM42;产量构成因素QTLs 48个,贡献率78%~328%。利用人工合成小麦或其衍生品种突破四川盆地小麦产量瓶颈的潜力较大。   相似文献   

4.
从中籼区试结果看安徽水稻的增产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杂交中籼稻是安徽水稻的重头戏 安徽是长江中下游水稻产区籼稻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常年220万公顷左右的水稻种植面积中,籼稻占80%以上,其中又以杂交中籼为主.尽管安徽杂交水稻面积较大,但水稻平均单产却相对较低,据报道,安徽粮食作物及小麦、甘薯、玉米、大豆的单产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唯有水稻低于全国平均亩产18.8千克.近年来徘徊在400千克左右,低于邻近江苏、湖北、上海等省市,尤其2003年中稻抽穗灌浆期间遭受盛夏异常高温热害,全省杂交中籼稻平均亩产仅387千克,比全国的平均亩产468.16千克低17.34%.值得注意的是同年全省21.33万公顷两系杂交中籼平均亩产却高达495千克,略低于全国两系稻507.75千克的水平.由此认为安徽水稻单产的提高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其中杂交中籼稻是重头戏.  相似文献   

5.
<正>近年来,安徽省籽粒玉米种植面积和单产连年双增,其直接影响是收购价格降低。针对这种现状,加强全省玉米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安徽省玉米产业发展概况2008年,农业部《玉米优势区域布局规划》指出:安  相似文献   

6.
从世界范围看,小麦是人类消耗蛋白质、热量和食物的主要营养源之一,在常年世界谷物产销中,小麦种植面积、总产量、贸易量和加工制品数量比重较大。全世界小麦常年种植一般在34亿亩左右,占世界谷物总面积的32%(稻占20.8%,玉米占18%);小麦总产5.7亿吨左右,占谷物总产28、9%(稻谷27.1%、玉米25.2%);贸易量1亿吨,约占谷物贸易总量的50%左右;小麦提供人类消耗蛋白质总量的20.3%、热量的18.6%、食物总量的11.1%,是人类主要食粮之一。小麦不像稻谷加工食用方式相对简单,由于含有独特的麦谷蛋白和麦醇溶蛋白(面筋),能制出多种多样的食品,其制品数量之大,花样之多均居各类作物之首。此外,小麦具有较好的耐贮藏性,正常情况下贮藏4-5年或更长一些时间品质基本不变。因此,小麦常被看作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我国是小麦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商品粮品种和人类的主要口粮。在新形势下,我国小麦业如何适应新形势需要,提高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已成为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河南科学》2017,(10):1702-1707
选取2004—2014年河南省粮食生产数据,基于结构调整的视角,对促使河南省粮食增产的各因素贡献率进行测算分解.结果表明,粮食单产水平提升是河南省粮食增产的主要贡献因素,但其存在年际间的波动性;播种面积则是保证粮食增产更为稳定持久的贡献因素;结构调整虽能通过挖掘作物间的单产差来促使粮食加权单产的提升,但其对粮食总量增产的贡献率较低,且以粮食增产为导向的结构调整模式,进一步加大市场的供需矛盾.因此,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各类作物单产水平,是保证河南省粮食长期以来高产稳产的有效措施,依靠市场需求导向来适度调整粮食种植结构,是解决河南省粮食供需结构性矛盾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8.
农作物两系法杂种优势利用的现状与前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一、三系法面临的挑战杂种优势利用是本世纪作物育种上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30年代美国玉米产量平均2.5t/ha左右,到80年代平均产量达到了7.5t/ha,杂交玉米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其贡献占60%。我国推广杂交水稻20年来,已增产粮食3亿t以上,单产约高出常规水稻30%。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90)杂交水稻种植面积为世界水稻总种植面积的10%,而产量却占水稻总产的20%。利用雄性不育性生产杂交种子是利用作物杂种优势最主要的途径,经典方法是利用校质互作型雄性不育系的三系法,即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水稻…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4个抗旱玉米新品种进行大田种植试验,探讨玉米新品种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适应性。研究表明,受干旱和高海拔热量不足气候影响,参试玉米品种生育期均有延长,参试品种中仅甘玉801不能完全成熟,千粒重明显低于其他品种;同时极端干旱气候影响玉米抽雄、抽丝及授粉率,导致玉米空杆率较高,果穗秃顶较长,穗粒数较少,且影响籽粒灌浆和千粒重,最终导致产量下降。但就相对产量来看,玉米新品种玉源7879和金穗501明显高于对照先玉335,分别较对照增产17.3%和10.5%,可以初步确定为旱地玉米新品种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张家口市去年推广种植的30万亩矮化玉米获得大幅度增产,经国家有关部门派出专家组进行实测验收,平均亩产达850多公斤,其中3万亩单产达到1000公斤以上,比种植高秆玉米增产15%~3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