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安全、林区社会稳定和生态环境建设都有重大影响。虽然完全杜绝森林火灾的发生是不可能的,但是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还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简要分析了山区镇森林火灾的预防措施,并提出了针对山区森林火灾的主要扑救策略。  相似文献   

2.
森林防火工作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科学防火,积极消灭”的工作方针,认真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以保护森林资源、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为目的。对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工作中的措施进行了探讨,指出及时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大大减少森林火灾发生。  相似文献   

3.
喀斯特山区坡耕地水土保持型牧草筛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贵州喀斯特山区坡耕地不同立地条件对牧草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及水土保持性能的要求,对搜集和引进的27份牧草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进行了系统研究,并采用模糊评分法对不同牧草进行了综合评分,筛选出了百喜草、皇草、紫花苜蓿、白三叶、球茎草芦、苇状羊茅、一年生黑麦草、鸭茅、百脉根等适宜于贵州喀斯特山区坡耕地种植和养畜利用的优良水土保持型牧草,为贵州喀斯特山区退耕还草、治理水土流失、发展草食畜牧业提供了科学的草种选择依据.  相似文献   

4.
贵州云台山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苔藓植物群落蓄水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水分生态循环过程中,苔藓植物蓄水层的存在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本文通过对云台上喀斯特苔藓植物生物量、鲜重、饱和含水重的测量分析,计算出总的苔藓群落样品平均自然储水量为0.104 t/ha,饱和蓄水量为0.52 t/ha。森林下各个种苔藓群落吸水率和蓄水量有明显差别,其变化范围是:自然吸水率Rn=1~4,饱和吸水率Rm=8~31;自然蓄水量4.5~1 532.2g/m2,饱和蓄水量33~11 508.9 g/m2。在各种生态类型中,石生群落蓄水量最大。  相似文献   

5.
获取高精度的卫星降水数据,为喀斯特区域旱涝灾害评估、水文预报等各研究领域提供数据基础。以热带降雨卫星(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TRMM)为数据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法(ordinary least square, OLS)和地理加权回归法(geographically weighted regression, GWR),综合考虑高程、坡度、坡向、经纬度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等6个因子构建OLS和GWR降尺度模型进行年降尺度研究,并比较OLS和GWR两种降尺度模型在喀斯特山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TRMM数据与站点观测数据之间精度较好;2)降尺度后数据空间分辨率提升到1 km, GWR降尺度年降水量在多数年份比原始TRMM数据更接近实测值,高估现象得到改善;与OLS降尺度数据相比,其三项指标表现更好;3)单站点中,OLS降尺度数据在高程和NDVI突变区域易出现假性更优相关性。综合多指标评价,GWR降尺度数据在喀斯特山区总体精度更高。后续可通过划分植被区、...  相似文献   

6.
通过运用遥感和GIS技术,以贵州省罗甸县为研究区域,综合考虑了喀斯特山区的特殊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因素,分析了降雨侵蚀力、土壤可蚀性、土层厚度、基岩裸露率、土壤允许流失量、地形起伏度、土地覆被、农业人口密度等8个因子对土壤侵蚀危险性的影响,运用专家评分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评价因子的权重,对罗甸县土壤侵蚀危险性进行分级评价。根据本研究方法得出罗甸县2010年土壤侵蚀危险性等级主要在中度危险等级,面积达1456.89km2(占总面积的48.41%),揭示需要重点治理的区域,以期为罗甸县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贵州云台山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苔藓植物群落生物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收获法对贵州云台山喀斯特森林苔藓群落生物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苔藓群落总生物量为0.067 t/hm2,其中石生苔藓群落为0.039 t/hm2,钙质土苔藓群落为0.019 t/hm2,木生苔藓群落为0.009 t/hm2。  相似文献   

8.
苏南丘陵山区森林中冬青幼苗更新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冬青幼苗更新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为苏南丘陵山区森林抚育和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方法】对江苏省溧水林场内4块有一定代表性的天然次生林样地进行详细调查,在分析不同群落中冬青幼苗的个体大小-密度分布特征的基础上,运用冗余分析(RDA)的方法对冬青幼苗更新状况与种内、种间、土壤因子的相关关系进行研究。【结果】随着群落中冬青重要值上升,冬青幼苗由“高密度-小株型”的分布特征,逐渐转变为“低密度-大株型”状态。3类环境因子对冬青幼苗更新总体表现为促进作用,但不同林层的林分结构因素间及不同种类的土壤因素间存在一定差异。当冬青重要值较高时,种内因子和种间因子组成的林分结构因素是主要影响因素,土壤因子影响较小,此时种间作用主要体现于上层高大乔木的影响。当冬青重要值较低时,土壤因子的影响超过林分结构因素,此时林分结构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较强的更新层种间作用。【结论】在苏南丘陵山区森林中,不同类型群落中影响冬青幼苗更新的主导因子不同,林分结构和土壤因子对冬青幼苗更新的作用因群落中冬青重要值高低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
根据我省近半个世纪森林火灾资料的周期分析,结果表明:①年度火灾次数存在17a为一周期;春季火灾次数有17a.7a,19a,2a四种周期;秋季火灾次数存在6a,11a.4a,15a四种周期.②1983年以来我省森林火灾逐年减少,用灰色理论的GM(1,1)时间响应函数来描述和预测是可行的.精度要求比较好.③1990年以来我省森林火灾出现历史最低值,这主要是加大了防火设施设备的建设和资金的投入,使森林防火技术措施有了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退化喀斯特森林中不同植物遭遇季节性干旱的光合能力变异特征,以中国科学院普定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沙湾监测研究区内的退化喀斯特森林为例,在季节性连续干旱背景下,分别对其中8种常见植物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胞间CO2浓度(Ci)等光合参数及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等环境因子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研...  相似文献   

11.
林火干扰对栎类群落幼苗天然更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地表火干扰下不同恢复阶段栎类幼苗库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火后不同恢复阶段栎类群落内有木本幼苗25科37属49种,随着火烧迹地植被的恢复,乔木幼苗种类数量增多,灌木幼苗数量减少,但栎类幼苗始终占据优势;林下幼苗库的密度随恢复时间增加逐步变小,栎类幼苗密度则呈现出从高到低再升高然后变低的趋势,栎类幼苗密度在火后1年最高,平均达到(2.30±2.9)株/(10 m2);栎类幼苗密度变化出现2个过程,恢复1年与恢复5年、恢复10年与恢复15年幼苗密度之间有显著差异,但不同恢复阶段的栎类幼苗库与对照林相比没有显著差异;幼苗库不同恢复阶段的Shannon-Wiener指数(H′)之间有极显著差异。随演替时间的增加,乔木实生苗比例逐渐增加,乔木根蘖苗的比例不断减少。林火干扰对栎类Ⅰ、Ⅱ和Ⅲ的幼苗高度分配和苗木转化率有显著影响,但火烧干扰对Ⅳ级以上幼苗的高度分布和转化率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2002~2003年研究了模拟林窗光照条件对福建南靖和溪南亚热带雨林土壤种子库幼苗萌发的影响.结果显示:和溪南亚热带雨林土壤种子库萌发的乔灌木及木质藤本幼苗的种类有43种,其优势成分香楠(Randia canthioides)、三叉苦(Euodia lepta)、山油麻(Trema dielsiana)、山黄麻(Trema orientalis)、楤木(Aralia chinensis)等为先锋物种,杜茎山(Maesa japonica)为林下植物,榕属植物(Ficus)生态位较独特.在数量上,春季最高(1 391株/m2),秋季次之(1 116株/m2),夏季(940株/m2)和冬季(930株/m2)最低;在垂直分布上,土壤种子库0~2 cm与2~5 cm两个层次在种类组成上是一致的,对于同个物种一般上层数量明显高于下层;在出苗顺序上,各物种在不同季节的出苗顺序基本一致,白楸(Mallotuspaniculatus)、三叉苦、山黄麻、盐肤木(Rhus chinensis)、山乌桕(Sapium discolor)、楤木等植物一般在萌发实验开始的早期出苗,香楠、笔管榕(Ficus virens)、凸脉榕(Ficus nervosa)、山油麻、黄毛榕(Ficus fulva)、玉叶金花(Psychotriapubescens)、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等在中期和晚期出苗,杜茎山、拟赤杨(Alniphyllum fortunei)、雅榕(Ficus concinna)、红栲(Castanopsis hystrix)等一般在萌发实验晚期出苗.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建立喀斯特山区土地整理可持续性评价方法,在物元分析的基础上,选取5类21个针对当地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指标,运用可拓学方法,关联函数理论和信息熵,建立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的物元可拓模型。研究表明:镇宁县土地整理项目可持续发展为较好级。引入物元可拓方法在喀斯特山区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切实可行,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森林火灾的特点,提出了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崇左岩溶峰林区岩溶发育规律及对钻孔涌水量的影响,深化对崇左岩溶峰林区岩溶水文地质条件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今后在该地区开展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法】通过对崇左岩溶峰林区128个钻孔的深度、涌水量、岩溶发育特征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总结该区岩溶发育规律及影响因素,并研究其对钻孔涌水量的控制作用。【结果】研究区最小钻井深50.02m,最大井深121.80m,平均深度为94.04m。成井86口,成井率为67.18%,有68.53%的钻井涌水量分布于100~400 m~3/d。钻孔遇洞率为75.78%,平均线岩溶率为5.01%。在0~100m内均有溶洞发育,100m以下未见溶洞发育。0~60m深度段岩溶较发育,溶洞高度为441.57m,占总高度的80.41%,线岩溶率(5.42%~12.91%)大于平均线岩溶率;但0~40m深度段内溶洞全部或部分被充填,供水意义不大,而在40~60m深度段溶洞填充率小。【结论】在该地区通过机井解决缺水问题的条件比较有利,机井井深不超过100m为宜;40~60m深度段是本区主要出水段。由于钻孔均部署在地下水的补给区,或位于岩溶发育相对较弱的地区,钻孔中溶洞主要以小型溶洞(小于等于2m)为主,大型溶洞(大于2m)较少。这种水文地质条件和溶洞发育特征,导致研究区大部分钻孔(68.53%)的涌水量分布于100~400m~3/d。  相似文献   

16.
以2012年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坡风灾区森林火灾为研究背景,采用常规土壤分析方法研究了不同火烧强度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火烧后土壤容重和土壤含水率随火烧强度的增强显著下降;0~6cm土壤pH,土壤有机质,土壤全C、全N、速效P、速效K质量分数经轻度和中度火烧后均呈显著增加趋势;在火烧强度因子的控制下,对各养分质量分数进行的偏相关分析显示,除土壤pH外,其他各养分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森林火灾问题进行了研究,在综合考虑森林损失费和救援费与消防队员人数之间的关系下,以总费用最小为目标,建立了一个优化模型。利用微分法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得出了最优结果,并进行了结果可行性分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桂林东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浅层岩溶地下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桂林东区近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对岩溶地下水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通过对研究区这一时段土地资料图像、历史水文资料的收集和土地利用状况的实地考察,以及现在水质状况的监测和化验,对桂林东区土地利用与地下水变化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探讨.水质监测和实验的结果显示:近20年,桂林东区地下水水质持续恶化,同时这一地区岩溶水化学含量的高值分布区与土地利用的高强度分布中心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由此,我们认为桂林东区近2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是岩溶地下水水质持续恶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合理的开发利用土地对保护岩溶地下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通化市林火特点,引入加拿大林火天气指标系统,利用通化市1996—2010年气象资料和森林火灾数据,研究林火天气指标与林火的相关性,并划分森林火险等级.结果表明:除了干旱码(DC)外,林火次数与其他林火天气指标极显著相关;受害森林面积、火场总面积与林火天气指数(FWI)、初始蔓延指标(ISI)极显著相关,与细小可燃物湿度码(FFMC)虽然没有达到极显著相关,但显著度与0.01水平很接近,因此可以证明加拿大林火天气指标系统适合通化市进行林火天气预报.按照极端火险天气小于3%的原则和几何方法划分了森林火险级别.4级火险天气下林火频率、火场面积比例、受害森林面积比例最大,森林火灾发生近似于正态分布,因此此种等级划分方法比较适合通化市,但需要更多的森林火灾资料加以验证.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超宽带信号在林地中的传播特性,依据信道频域测量数据,提出了符合中国超宽带(UWB)技术频率使用规定的林地场景信道模型.信道总体模型采用修正S-V模型.在信道测量信号的后处理中,使用过渡带为高斯滚降特性的类高斯窗来提取符合中国超宽带频谱规范的测量信号,利用CLEAN算法得到高分辨率的离散信道响应,并为信道时域测量信号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分析的分簇算法,最后统计提取出了信道模型参数.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林地超宽带信道模型和实测数据有着相近的时延扩展特性和主要多径个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