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体外实验方法对于药理学研究至关重要,特别是在细胞、亚细胞、分子等水平进行深入的机制研究时,但此方法对于中药而言,存在许多问题。中药血清药理学作为一种新的体外试验方法,其实验结果被证明更加可信,与整体实验的相关性更好。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防治的需要,中药复方有效成分是否能通过血脑屏障并产生效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中药脑脊液药理学方法的提出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方法,更为中药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研究带来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抗病毒中药复方制剂的抗病毒作用机理和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依据,采用水萃取法制备抗病毒中药复方浸膏制剂,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低剂量中药组、中剂量中药组和高剂量中药组,在免疫接种NDV-Lasota株灭活疫苗的基础之上,以IFN-γ(干扰素γ)为检测指标,研究中药复方制剂对雏鸡血清IFN-γ水平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抗病毒中药复方制剂具有诱导实验雏鸡在免疫应答过程中IFN-γ产生的作用,诱导作用可能与中药剂量及机体的免疫状态有关.  相似文献   

3.
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药理学实验教学是药理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了解、获得药理学知识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文中研究通过调查问卷法和文献资料法分析药理学实验教学开设的现状,分析了学生对药理学实验课程的期望,提出了对药理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的改革措施,其目的在于促进药理学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基于数据挖掘及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究中药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并分析核心中药的作用机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有关中药复方治疗便秘的文献,筛选符合要求的文献并提取数据,对中药复方的药物频次、关联规则及聚类进行分析。基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获取核心药物的化学成分及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TTD等数据库获取疾病靶点,借助Venny平台获取潜在靶点,采用STRING数据库、DAVID数据库进行相关机制分析。基于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结果表明:筛选出复方85个;使用频次在10以上的有25味药,其中白术的使用频率最高;关联规则挖掘出白术-黄芪、白术-黄芪-当归分别是支持度最高的组合;聚类分析可将药物分为5类;挖掘出核心中药白术、当归、枳实和火麻仁。网络药理分析显示,核心中药治疗便秘的机制是化学成分作用于AKT1等靶点,进而调节癌症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p53信号通路等发挥治疗作用。该研究为中医药治疗便秘的用药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为治疗便秘的中药复方的开发与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5.
通过动物实验对运动大鼠红细胞参数及影响因子EPO、T含量变化的研究,表明复方中药能够减缓运动训练造成的红细胞参数下降现象,血清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含量运动服药组与其他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复方中药能在运动训练期间刺激血清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的增加,协调相对稳定的血睾酮量共同作用红细胞各参数的变化,进而改善机体血液载氧能力,为复方中药在消除疲劳、提高运动能力方面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药炮制实验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成 《太原科技》2007,161(6):26-27,30
叙述了中药炮制研究的发展概况,从净制实验、切制实验、炮制工艺实验等3个方面,阐述了中药炮制实验研究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7.
中药药理学是由我国率先创立,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和作用机制的科学.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药物对机体的影响以及机体对药物的处置.其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阐释中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理和临床应用,揭示中药防治疾病的特点和优势,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对我国乃至全世界人民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提高药学实验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方法:从实验室管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实验考核方面着手,有效地开展药理学实验教学.结果:通过实验课的学习,既可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又可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结论:药理学实验是药理学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教学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9.
论文在系统中药学"品、质、性、效、用"思想的指导下,以中药大黄为研究对象,设计中药炮制综合实验,涵盖大黄药材基源鉴定、大黄炮制品制备、质量标准及药效评价等内容,涉及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化学、药物分析、中药药理学等多学科知识。通过该实验的实施,能够将多学科知识串联后实训学生,达到提升综合实践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通过动物实验对运动大鼠红细胞变量及促生成因子EPO、T含量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复方壮阳中药能够减缓运动训练造成的红细胞参数下降现象,血清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含量运动服药组与其他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复方壮阳中药能在运动训练期间刺激血清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含量的增加,协调相对稳定的血睾酮量共同作用红细胞各参数的变化,进而改善机体血液载氧能力,为复方壮阳中药在消除疲劳、提高运动能力方面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何伟峰  王秋娟 《科技信息》2010,(17):I0404-I0405
目的:探讨中医疗法对于运动性疲劳及损伤后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做出运动疲劳及损伤后生化指标的变化分析,同时运用逻辑分析法做出中医诊疗手段对于生化指标的促进恢复作用。结论:中医针灸按摩治疗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凉血为主,对于运动性疲劳及损伤后生化指标的正常恢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及科研标准化水平建设,提高教学及科研经费管理水平及整体质量和效率,适应实验动物学科发展及提高实验动物福利伦理水平,不断提升动物实验工作效率和科研服务质量,研究设计一种功能先进、使用方便、具有良好推广应用前景的高等医学院校学生动物实验信息管理系统,为医学院校实验动物管理规范化和动物实验标准化提供新运行方式,并促进教学及科研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开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产地红曲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分布特征.方法:以微量元素含量为指标,用SPSS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红曲中的特征元素进行分析.结果:筛选出特征根累计贡献率83.260%的3个主成分;对选出的品种中主成分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在离差平方和的水平上将其划分为3大类群.结论:为红曲药材道地性研究及鉴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验、实习、实践教学使学生认识、了解和熟悉藏医人体三因(隆、赤巴、培根)和各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功能以及在疾病状态下的改变,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进行藏药药效物质基础、传统方剂配伍规律和藏药炮制技术等的初步研究。在充分掌握传统藏医药对人体、疾病、治疗三者辩证统一认识的基础上,了解现代医学实验研究的基本思路、原则和方法,逐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根据藏医药学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把藏医药传统"师带徒"临床实习、野外采认药等实践活动与现代医学室内实验相结合,构建起由"实验+实习+实践"所组成的"三实"结合模式,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藏医药实验教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近20年来中国中医药传承创新方面的科研进展,包括近20年国内外中医药临床注册研究进展、中国中医药在治疗传染性疾病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中医药标准化研究及应用进展、新技术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以及“一带一路”促进中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发展。分析表明,近20年来的中国中医药临床研究创新成果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保障,中医药历史性地进入了世界主流医学体系,其国际影响力正在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6.
2010年以来,广西中药民族药质量控制技术及产业进入了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其中,广西中药质量标准研究重点实验室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传化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这些成效反映了广西中药民族药质量控制技术及产业的发展特点和成就。本文总结了近10年来广西中药质量标准研究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取得的发展成效。基于此,《广西科学》本期特向广西中医药科研人员组织相关研究领域的高质量稿件,期待通过"中药民族药研究"专刊的出版,进一步加强广西中医药学科的宣传,也鼓励正在接受和准备接受广西中医药学科培养的学生,努力探索、勇于创新,成为我国中医药学科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揭示中医药《八威骨肌康剂》治疗运动损伤的机制和机体恢复机理;明确内服后对人体无毒副作用;内容:对处方的八味药进行深层的药理、药性分析;测定损伤者内服和外敷后在炎症期、修复期有恢复机制,对人体有无毒副作用.方法:将对内服《八威骨肌康剂》者前后作血液检查;对外敷者在修复期和组织重塑期检测.  相似文献   

18.
19.
民族医药是中华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我国的民族医药仍存在发展不均衡、总体水平较低、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甚至部分民族医药濒临灭绝.在当前国家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大背景下,民族医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探索以民族医药教育、科研、保护为基础,以医药事业与医药产业为主体,以产业链延伸为进路的发展模式对于促进我国民族医药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