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当世显学,《红楼梦》与《金瓶梅》之间的比较研究尤为惹人注目。“《红棒梦》的成书深受《金瓶梅》的启发”这一说法已成定论,自不待言。然而,偏激者诸如“脱胎说”、“倒影说”仍占一定地位,不无影响。姑且撇开这类论断于整部《红楼梦》是否确当,若以个别章节、情节观之,实有道理。通过尤二姐与李瓶儿之死的比较,可观《红楼梦》之“深得金瓶壹奥”。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成书时限一直是不解之谜,本文以有力证据证明《金瓶梅》成书上限可定于万历元年。其主要证据为:一、第68回的“新河一带”“毁闸折坝”,“南河南徒,淤沙无水”、“疲弊之极”、“贼盗梗阻”等史实均发生于隆庆元年之后;二、第77、78回提到的济州管屯产生于嘉靖二十五年重修济宁卫之后,计亩征收银两,“秋税”、“夏税”均不征收实物,发生于万丙八年之后;三、书中所提到的三大丧和生辰八字按万年历推算均排在隆庆五、六年,梅节先生有证。总之,《金瓶梅》成书时间为万历元年至万历二十年。这是《金瓶梅》研究的一项新的重要突破。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中赵姨娘借助巫术几乎致死凤姐、宝玉,《金瓶梅》中潘金莲用驯猫扑肉的方法致死官哥儿。两种写法实际上是“神事”和“人事”因素的比较,很明显,《红楼梦》在这一点上的现实主义程度远不如《金瓶梅》,且《红楼梦》中巫术的写法也不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4.
两部《金瓶梅辞典》(一为1988年吉林文史出版社本,下简称“吉本”;一为1991年中华书局本,下简称“中本”)的相继问世,不仅填补了我国辞书的一项空白,同时,也有力地推动着我国的“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这确是件值得庆贺的事。我结合阅读《金瓶梅》原著,查阅有关资料,和进行某些方言调查,  相似文献   

5.
与《三国》、《水浒》相关之资料,存世颇多,而同为名著的《金瓶梅》之资料,见诸于记载稀少。因而导致《金瓶梅》研究之艰难。学界曾发下宏愿,遍检明延至清代群籍,不会不有蛛丝马迹。然一、二人,所及有限,不能穷尽典籍无遗。我们只能将阅读前人笔记中只言片语,勾稽出来,作为资料。其难度确如“披沙淘金”,所淘之金指《金瓶梅》耳。如果学界群起,当可觅得《金瓶梅》所履之真迹,是为小引。一、《金瓶梅》“书影”“书影”不取固有义,这里指书的影子,从前人笔记中,并未明指,而只是暗指,只有模糊的影子,或情节、或人物、或器物…  相似文献   

6.
有一种误解:《金瓶梅》属意于“市井”,是一部迷恋于“国房’’的书。一误再误,四百年来有许多人误读、误解、误评、误詈《金瓶梅》。  相似文献   

7.
20世纪《金瓶梅》研究史约可区分为1900~1923年、1924~1949年、1950~1963年、1964~1978年、1979~1999年五个阶段。本文为其上篇,即1900~1978年《金瓶梅》研究史。1900~1923年是《金瓶梅》古典研究阶段的终结;1924~1949年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为标志,以发现和影印《金瓶梅词话》为机缘,以吴晗、郑振铎为代表,开创了《金瓶梅》的现代研究阶段;1950~1963年是一个热后冷却的阶段,但日本的《金瓶梅》研究则是高标独帜;1964~1978年在台港、欧美、日本形成三个《金瓶梅》研究中心,而中国的《金瓶梅》研究一度消歇之后,其巨大的潜力即将奔突洋溢,可以想见,一门新的“显学”——“金学”,正在催生。  相似文献   

8.
《金瓶梅》与东京开封的关系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过去不少学者都断定,《金瓶梅》是“借宋之名写明之实”,但是,从该书与东京相关的回目、人物、地名和事件上看,将这一论断绝对化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它实质上是降低了《金瓶梅》自身的社会价值。小说作者是想让人们知道,社会罪恶的渊薮在皇帝在权奸,豪绅恶霸是权奸集团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二者狼狈为奸,欺压百姓。书中对性的描写,是作者对那个物欲横流、贪贿公行的社会现实的无情揭露和嘲笑。《金瓶梅》艺术化这种社会丑恶,是它对中国文学的一大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一《金瓶梅》与《红楼梦》同是世情小说,都以家庭生活为题材。《金瓶梅》描写的是市井细民的日常生活琐事,涉及的人物虽有朝廷高官、巡抚状元,但更多的是行商坐贾、挑夫走卒、媒婆神汉、妓女老鸨、帮闲蔑片、三教九流之人,这样的内容和取材要求它大量使用各种民间语言。据统计《金瓶梅》有民间词语500多条,其中方言俗语347条、谚语121条、歇后语58条。例如:“妻大两,黄金日日长;妻大三,黄金积如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远亲不如近邻。”“家无主,屋倒竖。”“自古苍蝇不钻那没缝的蛋。”“自古做官不贫、…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作者问题说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小说勃兴的有明一代,有一种值得特别注意的现象,这就是当时的小说家们,大都不愿意将其姓名署在自己的作品之上,如《西游记》无作者署名,《金瓶梅》只题“兰陵笑笑生”,《水浒传》的作者施耐庵为“子虚乌有”(见胡适《水浒传考证》),等等,即可见其一斑。  相似文献   

11.
"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一般认为是海明威的<太阳照常升起>,而实际上<西线无战事>比其更具代表性,因为后者比前者更为鲜明深刻地表现了"迷惘的一代"的两个主题:迷惘与厌战情绪.它不仅深刻地表现了青年士兵的迷惘情绪,而且展示了其形成的动态过程,并抓住年龄等因素深入分析了青年迷惘的原因;小说还通过对战场残酷景象的自然主义描绘,从人"生"的本能以及人道主义的立场等多个角度深刻揭示了帝国主义战争的不合理性,表达了极度的厌战情绪.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对藏文“宗(rdzong)”一词所含内容和《格萨尔》部名上“宗(rdzaong)”一词在《格萨尔》部名上所含内容、确切地说“宗”一词在《格萨尔》部名上实际所起作用之比较分析,认为《格萨尔》部名上的“宗”,既不能和过去作为西藏地方政权机构——行政区域治所之名的“宗”等同起来理解;也不能与作为过去有别于普通民宅的特殊建筑物之名的“宗”等同起来理解。提出《格萨尔》部名上的“宗”类似于汉族长篇小说的叙述法“篇”,是一种便于记忆和说唱史诗而采取的该文学作品形式上的一种程式法或写作模式。  相似文献   

13.
小说中的"突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出”是文体学中重要的概念,是文学语言的基本特征。文体分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突出”语言特征的研究和描述。“突出”存在于一切文学作品当中,但它在不同体裁、不同流派的作品中的表现和作用是不同的。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突出”与小说的关系,以及“突出”在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类小说中的表现与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在1956年发表时被认为是丑化攻击党,但也有人肯定了它的反官僚主义的价值:作者敏锐地发现了党的肌体上出现的“斑点”,并对进一步病变表示了深沉的忧虑。今天的现实证明了作者的远见卓识。人物内心矛盾的冲突描写是小说的最大的魅力所在,但把小说的主题概括为党文化与知识分子文化的冲突是不正确的。  相似文献   

15.
民国初年,伴随着社会转型,作家的主体意识发生变化,无论是自觉承担启蒙济世的的重任,还是对小说使命的认知,均与传统迥异。这种变化影响到小说创作,既产生了新的形象,也促使内蕴更新,凸显出人本意识;同时导致小说叙事特征的变革,限知叙事视角的引入、"革命﹢恋爱"叙事模式的产生以及心理描写等叙事特征的嬗变,凸现出中国小说现代化的特质。  相似文献   

16.
《红楼梦》中的“色空观”并不能涵盖作品的内容,它与作品扬“情”的意图是矛盾的。明确宣示一种思想现念,却并不为表现这一思想观念,正是一种戏剧化的表达方式,以之融入整个作品的语境,使其情味化。这正是小说中的思想表达不同于社会思想表达之处。  相似文献   

17.
"诗言志"是古典诗歌理论的奠基之石,考察这个命题,就会发现它是从作为文学接受理论的"诗以言志"发展而来."诗言志"首先是一个文学接受理论,其次是文学创作理论."诗"的概念也经历了文献<诗>向文体诗的转换.  相似文献   

18.
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的小说语言经历了从“本色”到以多种技巧强化艺术表现力的转变。其中,与简洁“背道而驰”的繁复叙述,以内在含义扭转表层语义的“悖反叙述”,有意“越轨”的句子组合方式,以及巧借声韵的婉约传达意味与情趣等特点,构成了萧红后期小说文体的独特魅力,也显示了萧红在小说语言艺术上的探索与变化。  相似文献   

19.
自传体小说《"天才"》是西奥多·德莱塞(Theodore Dreiser,1871-1945)的一部中期作品,其中流露出与他的早期作品如《嘉莉妹妹》、《珍妮姑娘》相似的自然主义特征。通过这部作品,我们可以了解他的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人在生物本能的控制下无能为力等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和宿命论观点。  相似文献   

20.
《百合花》主要刻画的是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的圣洁感情,但两者之间穿针引线的是小说叙事人“我”。从结构上说,两个主人公是被言说者,他们的心理世界是通过叙事者“我”的眼睛看出来或感受到的,小说使用的是外聚焦叙事法,叙述者“我”在结构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我”的叙事视角也新颖独特,匠心独运,令人耳目一新,回味不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