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沫若留日时期开始接触泰戈尔作品,并成为泰戈尔的崇拜者。他的泛神论思想以及早期诗歌的表现形态,都与泰戈尔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五四”后期,随着郭沫若思想的发展变化,泰戈尔的影响也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2.
对色彩的视知觉是人类感知觉的重要方面。婴儿出生后最早的规知觉是对色彩的知觉。色彩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重要意义。艺术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诉诸于视觉的艺术如绘画、摄影自然就把色彩作为最重要的形式的构成因素之一。从写实主义对色彩真实精细摹绘到表现主义对色彩的肆意涂抹,色彩既有再现客观现实又有表现作者主观思想的功能。艺术是相通的。文学,运用语言来反映现实表现思想.同样也要用语言表现色彩。郭沫若在《怎样运用文学的语言》中明确指出:“语言除掉意义之外,应该要追求它的色彩、声调和感触。”诗或散文,不注重情节叙述…  相似文献   

3.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周恩来在武汉、重庆、上海等地,多次参加鲁迅逝世和郭沫若诞辰的纪念活动,同时结合当时的革命任务和形势特点,发表重要演说和文章,对鲁迅与郭沫若的思想和精神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科学的评价,认为二位伟人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革命战友,“各人自有千秋”。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是我国五四诗坛的一位巨星,在我国现代文学史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所接受的外来文化影响庞杂,本文从少时与英国文学的最初接触,浪漫主义美学观的形成,文艺批评思想的形成。对英国作品的翻译活动及在英国文学影响下的戏剧创作这五方面探讨和系统梳理郭沫若先生与英国文学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说明其接受过程中中西文化的碰撞及作家的主体选择性,并指出西方浪漫主义概念在中国的误用:中国五四时期的浪漫主义其实是抒情主义。  相似文献   

5.
一九二三年七月三日,郭沫若写了《道德与良心》一文,发表在同年七月七日《创造周报》第九号上。这篇文章对于研究郭沫若早期的伦理思想很有价值,但不知什么原因,作者所编的专集、文集和选集均未收录此文,有关研究郭沫若的论著、资料,也很少涉及这篇作品,实际上它已成为一篇佚文了。笔者撰写此文,试图对《道德与良心》作一简略的介绍、评论,希望能对认识郭沫若早期思想的特点有所帮助。因为郭沫若这篇文章篇幅很短,故全文照录如下:  相似文献   

6.
《李白与杜甫》是郭沫若在特定时代以特定的方式写成的,蕴含着较大的影射史学的成份。作者以其渊博的政治历史学识和深邃的思想眼光及独特的审视艺术,从个性和政治思想层面及宗教意识层面,借助李杜失败的仕途生涯,深刻地揭示了阶级社会中士人格与仕途圆融之两难,郭沫若之所以着力揭示士人格与仕途难以圆融的矛盾。既饱含着对自我一和的反思和总结,也是对知识分子命运的关注及对“文革”肆意残害虐杀知识分子罪行的隐晦曲折的批判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20世纪,西方的表现主义首先出现于绘画艺术,后扩展到文学、音乐等领域。表现主义与印象主义相对而言,印象主义描绘的对象主要是大自然,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以及周围的色彩、光线和气氛;而表现主义抓住的却是人的灵魂深处的感觉和情绪,强调的是艺术家自我的感受和体验。  相似文献   

8.
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评价和态度,不少人认为是扬李抑杜。文章认为,事实并非完全如此。从郭沫若对李白与杜甫的一贯态度和总体评价看,可以说,他一生对李白始终是偏爱和崇拜的;虽然不甚喜欢杜甫,但对杜甫也是尊敬、肯定的。在文化大革命中,郭沫若作《李白与杜甫》,强烈地表现出扬李抑杜的倾向,那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造成的思想逆转,有其复杂的原因,并不能代表他对杜甫的总体评价。“文革”结束以后,他又回到了肯定杜甫及其诗歌的正确立场。  相似文献   

9.
韩非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君主独裁的思想,郭沫若称之为“君主本位”。(见郭沫若:《<韩非子>的批判》。)  相似文献   

10.
易卜生《玩偶之家》与女主人公娜拉的形象给了郭沫若宝贵的启迪。他的历史剧代表作《卓文君》、《王昭君》《蔡文姬》中的主人公都不同程度地继承了娜拉的叛逆性格,是娜拉带郭沫若走近易卜生,而这其中的距离远近又与郭沫若本身的思想个性不无关联。从易、郭剧作中个人主义的人物风采,以及易、郭两人的女性观,探讨了易卜生对郭沫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郭沫若《天狗》一诗中的天狗形象,充分体现了五四时期彻底否定旧世界的反叛精神,也反映出了泛神论思想及惠特曼的浪漫主义精神对郭沫若五四诗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主张"诗人译诗,以诗译诗",其"风韵译"理论在诗歌翻译界独树一帜。《英诗译稿》是郭沫若的最后一本译诗集,本文试着从其中一篇译诗——"偶成"来分析郭沫若"风韵译"的诗歌翻译思想。  相似文献   

13.
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表现主义文学,以其异化主题来揭示20世纪初人的生存状况和环境,并在思想文化方面对传统的形而上意识进行了反叛和超越,即对固有的宗教思想、上帝等的质疑、反叛,表达了对构筑新的宗教体系的企盼和愿望。  相似文献   

14.
表现主义文学对传统宗教的反叛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流派的表现主义文学,以其异化主题来揭示20世纪初人的生存状况和环境,并在思想文化方面对传统的形而上意识进行了反叛和超越,即对固有的宗教思想、上帝等的质疑、反叛,表达了对构筑新的宗教体系的企盼和愿望.  相似文献   

15.
本文试从审美角度分析郭沫若诗歌的崇高美。郭诗的崇高美表现在“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而激动的情感”、“庄严生动的布局”三个方面。郭诗的崇高美是他思想个性、艺术追求和创新精神的生动体现,在现代诗坛上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本细读,我们可以领略到《伊豆的舞女》极其敏锐的艺术内涵与人格特征。《伊豆的舞女》的描写汲取了表现主义艺术技巧,也体现了美学追求。重视感觉在表现中的作用,无论自然风景还是人物的描绘,都以“我”的感觉漫射出来。对境物描写的纯熟运用,体现了川端康成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7.
论郭沫若的翻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是一位在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翻译家。他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特别是诗歌翻译与戏剧翻译的成就,不但影响着创造社,也影响着一个时代的译坛和文坛。对郭沫若翻译思想的研究,将有助于对“五四“新文学及“五四“翻译文学的研究,也有助于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及现代翻译文学史的梳理。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白薇作品的考察,分析了其作品中的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文学特色,总结了其自身进行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文学创作的特色和形成这一特色的原因,从而突出了她在戏剧创作过程中的探索精神,有利于学界的白薇研究。  相似文献   

19.
《远游》与《大人赋》存在语言、结构和思想方面的相似性。陆侃如认为《远游》有抄袭《大人赋》的嫌疑,郭沫若则认为《远游》可能是《大人赋》的初稿,其中郭沫若的看法影响深远。此后《远游》的作者归属众说纷纭,《远游》被排除在屈赋之外,经典性大打折扣。实际上,从逻辑学角度来说,陆、郭二位从两者的相似关系推导出模仿关系,从思想成分证明《远游》非屈原所作,实乃循环论证,结论无法成立。通过爬梳和整理司马相如的生平、《史记·封禅书》的相关描述、《大人赋》的具体文本和楚文化的习俗,论证《大人赋》其实是司马相如为了保全家人而对汉武帝的献媚之作,而《远游》则是楚文化的产物;后者并非前者初稿,而尽管词句不同,但司马相如的遗札无论从主题、意图还是功能均与《大人赋》相似,因此可以推断,《大人赋》的“初稿”有可能是遗札。  相似文献   

20.
牛郎织女的故事在中国传播广泛,并成为了诗歌中的重要爱情意象,在五四时期这一传统意象在延续中产生了新的裂变。解读宗白华的《我们》、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和朱湘的《恳求》三首颇具代表性的新诗,它们不仅仅表现出对传统的延续性,更呈现出思想主题和表现方式的重大变化,而这种变化主要源于五四时期对爱情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