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瞿秋白同志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之一,是我党早期的著名政治活动家、思想理论家和文学家。1931年他离开中央苏区来到上海。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他同鲁迅一起领导了“左联”的工作,进行了革命的文化斗争,对中国无产阶级的文学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时期,瞿秋白同志有关翻译的论述,对我国翻译界、我国翻译理论的建立和发展意义很大,影响深远,这是他在上海文化战线上光辉业迹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大革命前,有关学习、研究瞿秋白同志翻译思想的文章不多。今天,在党的五中全会精神鼓舞下,重读瞿秋白同志关于翻  相似文献   

2.
茅盾同志在《回忆录(六)》,即《文学与政治的交错》一文中,回忆了他跟瞿秋白同志初次见面的情况:“一九二三年春,邓中夏到上海大学任总务长,随后瞿秋白也来了,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在一次教务会议上,我遇见瞿秋白。这是我第一次遇见瞿秋白。虽属初见,却对他早就有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从郑振铎那里听来的(“五四”时期,郑  相似文献   

3.
1931年初瞿秋白从政治舞台上退下来,转而从事文艺工作,鲁迅“马上把秋白同志当作一支很重要的生力军”,鲁迅“首先看重他的翻译,认为在国内文艺界是找不出第二个人可以与他比较的”。1931年12月15日,秋白给鲁迅写了一封长信,对鲁迅译的《毁灭》提出若干意见,并进而论及言语革命问题和翻译问题。鲁迅历来从善如流,虚怀若谷,凡有人  相似文献   

4.
今年三月,在纪念左联成立五十周年之际,上海文艺出版社重印了一九三三年由瞿秋白同志编选、作序并在鲁迅先生赞助、支持下出版的《鲁迅杂感选集》。这是做了一件极有意义的工作,它使我们得以重睹这本集子当年的风貌,更亲切地回忆起鲁迅和瞿秋白亲密而崇高的革命友谊,同时也很自然地,再一次引起我们去认真思考瞿秋白所作的《序言》的价值。瞿秋白是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鲁迅的第一个人。《序言》是这种研究的卓越成果。这个特点,主要不是表现在《序言》里引用了列宁关于知识分子代表人物的评价、斯大林关于中国  相似文献   

5.
资料集萃     
<正> 一九三五年六月十八日,瞿秋白同志在福建长汀英勇就义。为纪念瞿秋白同志就义五十周年,特将上海文艺出版社成立以来出版的瞿秋白著译和有关的研究资料论文简介如下:一、瞿秋白同志的著作、论文一九八0年,该社按初版本式样,重印了翟秋白同志以何凝笔名编选并撰《序言》的《鲁迅杂感选集》。新华社在发布新闻中指出:(序言)对鲁迅及其作品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评价,是研究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文献资料。该社还在《文学作品选读丛书·中国现代散文》中选入了秋白同志的《赤色十月》、《那个城》、《浣漫的狱中日记》,前两篇是我国较早描写列宁形象,热情赞美伟大十月革命的文章。  相似文献   

6.
<正> 瞿秋白离开我们整整五十年了。一九三五年六月十八日在福建长汀,他英勇就义,年仅三十六岁。瞿秋白同志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有威信的领导人之一,而且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重要奠基人,他还是一位杰出的新闻记者、诗人和杂文作家。瞿秋白象鲁迅一样,是最早举起如椽的大笔,  相似文献   

7.
瞿秋白,江苏常州人。早期信奉无政府主义。一九二○年入北京俄文专修馆读书,被派为北京《晨报》驻莫斯科记者。一九二二年他怀着“英雄大圣人”的资产阶级野心家的目的混入党内。一九二三年回国,参加党的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窃取了中央委员之职。在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七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瞿秋白和陈独秀一唱一和,攻击无产阶级的夺权斗争,鼓吹议会道路,指责“工农群众运动过火”。大革命失败后,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彻底破产,瞿秋白摇身一变,以极“左”的面目出现,在一九二七年党的“八·七”会议上,打着批判陈独秀错误路线的旗号,窃据了党中央临时政治局书记之职。接着于一九二七年十一月召开的党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他就提出了一整套“左”倾盲动主义的政治路线和行动纲领,竭力反对毛主席的革命路线。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五四运动的时候,对鲁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他指出,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五四”作为思想文化运动来说,也是一次思想精神的解放运动。在这场文化革命中,从文化角度探索如何解除  相似文献   

9.
泰勒是背着战争罪犯的罪名到尼日利亚避难的。事实上,围绕是否接受泰勒避难,尼日利亚国内也有激烈争论。反对者认为,泰勒是国际法庭通缉的战争犯,让这样一个暴君来避难无异于“引火烧身”。支持者则认为,接受泰勒避难有助于利比里亚停止流血,走向和平。其实,尼日利亚并不是第一次接受落难的非洲国家领导人。  相似文献   

10.
茅盾与鲁迅     
毛泽东同志在1940年确立了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主将”的地位。茅盾比鲁迅小15岁,但也早在50年前,王若飞同志在重庆祝贺他50寿辰时就首次称他是“中国文化界的一位巨人”。1981年,胡耀邦同志代表党中央又高度评价了他的历史功绩,称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赞誉“他同鲁迅、郭沫若一起,为我国革命文艺和文化运动奠定了基础。”“茅盾是鲁迅最接近的一个同伴”(史沫特莱语),他和鲁迅在新文学运动中结成了最亲密的战友。早在1921年他们就开始了书信往来。当时茅盾任制、说月报》主编,为了借外国的进步文…  相似文献   

11.
瞿秋白是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作家、翻译家。他在1933年编选出版了《鲁迅杂感选集》,并写了序言。此文在鲁迅研究史上相当重要,它把鲁迅研究推进到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1928—1930年间,鲁迅开始“向左转”。对鲁迅这一历史轨迹的重新考察,将显示出以往研究中许多不曾被发掘的意义,比如他在建立新的“确信”之后仍然所保持的“多疑”的思虑;他对苏联想像中对早期“想像的‘异邦’和现实的中国”思维模式的继承;他从事左翼文化建设中让劳苦大众在既无政治权利亦无经济权利情况下,能够享受一定的健康文化或艺术的动机和努力等等。通过考察,瞿秋白的“鲁迅带着宝贵的革命传统到新的阵营里来”的命题,在一个更为抽象的层面上将显示出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伟大的。他不仅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也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与革命家。他一生以笔作枪,战斗到最后一息,将自己的全身心奉献给了苦难的中华,苦难的人民,奉献给了最能代表人民利益的无产阶级,并切切实实、诚诚恳恳地做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牛”。因此,在最黑暗的旧中国,在最激烈的战斗中,他认定了“唯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 诗言志,歌寄情。鲁迅的全部诗作,尤其是后期的每首诗作,句句肺腑出,字字金石声,乃是斗争的短兵,革命的边鼓,含蕴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正如瞿秋白所说:“鲁迅是用艺术的形象来表现他的政  相似文献   

14.
陈涌同志的论文《鲁迅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最早发表于《人民文学》1981年11月号,后经《鲁迅研究》等刊物转载,1984年5月收入《鲁迅论》一书,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在“出版说明”中指出:“本书收入陈涌同志多年来撰写的研究鲁迅的主要论文12篇,出版前经过作者校订。”这使我们明白,收入书中的《鲁迅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问题》的观点,作者一直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5.
《范爱农》是鲁迅先生著名的回忆性散文之一.文章中,“鲁迅”这个名宇出现过三次,并且,都是由范爱农之口道出的.为方便起见,我们把出现“鲁迅”这个名字的几个片断,按照原文依次摘录:“直到革命的前一年,我在故乡做教员,大概是春末时候罢,忽然在熟人的客座上看见了一个人,互相熟视了不过两三秒钟,我们便同时说:  相似文献   

16.
“五四”运动所进行的文化革命,是我国历史上一次彻底地反对封建文化的运动,“而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从“五四”前夕开始,鲁迅就和李大钊等同志一起,向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册上写下了灿烂的一页。列宁曾说;俄国革命“最迫切的任务”“集中在反专制制度的斗争上。”鲁迅对封建文化的批判,其核心也正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半个多世纪过  相似文献   

17.
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社会关系和阶级矛盾最复杂也最尖锐。国民党政府以倾巢之力对工农红军和革命文学发动了疯狂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大众进行了“农村革命深入”和“文化革命深入”。体现“文化革命深入”的是苏区的大众文艺运动和白区的左翼文学运动。当鲁迅、瞿秋白、茅盾等正以匕首投枪似的杂文进行战斗  相似文献   

18.
演讲,是鲁迅手下具有特殊战斗意义的武器。鲁迅一生中,频繁地投入演讲活动,影响深远。从1912年到北京教育部任职开始,止于1936年在上海逝世,据现有的考证资料统计,鲁迅曾作过67次演讲和讲话。鲁迅“南朔奔波,所阅颇众,聚感积虑,发为狂完”之演讲,明确回答现实中的政治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确定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见解和观点,实际构成了一部辉煌不朽的政论。鲁迅演讲的政论性,大体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即:(1)命题重大,为时而发;  相似文献   

19.
叶青 《吉安师专学报》2004,25(B12):29-32
“立人”是鲁迅关于现代“人“独立人格和自主精神的一次伟大思考,也是中国知识界一次明确地对自由解放、独立尊严的现代入本思想的呼吁和倡明。与两千年封建王权专制统治下中国读书人的一种对权势的依附性人格相比,鲁迅的“立人”代表了一次伟大的精神自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鲁迅区别于中国历史上传统文人,完成了自己由传统文人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变,而这一转变也同时预示着五四风潮中,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迎来精神自觉的一个新时期。  相似文献   

20.
鲁迅有一篇著名的散文,叫《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幼年时求学的场所。何谓“三味”,历来意见不一。1、周作人在《鲁迅小说中的人物》一书写道:“经如米饭,史如肴馔,子如调味之料”。2、三味书屋先生寿镜吾的儿子寿洙邻在《我也说说鲁迅的事》一书中写道:“三味取义,幼时父兄传说,读经味如稻梁,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如醯醢”。3、大多数人取前人说法,认为“至于三味,前人把经书、史书、子书比喻作三种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