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鲇卵膜形成和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鲇 (SilurusasotusLinnaeus)卵母细胞发育过程的超微结构变化进行观察 .鲇成熟卵卵膜明显区分为内放射带、外放射带和透明带等 3层结构 ,透明带为颗粒细胞分泌形成 ,内、外放射带则由卵母细胞本身分泌形成 .鲇卵母细胞内卵黄颗粒的形成经历几个阶段 :卵黄蛋白原、卵黄前体颗粒、卵黄中间颗粒 ,最后形成卵黄颗粒 ,其合成或加工分别在肝脏、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内进行 .结果还讨论了卵黄核、合成泡及环状片层等细胞器的超微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等 .  相似文献   

2.
中华锯齿米虾卵母细胞卵黄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透射电镜对中华锯齿米虾卵母细胞的卵黄发生过程进行超微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中华锯齿米虾卵黄发生过程是双源性的.在卵黄发生过程中,卵母细胞中的线粒体、内质网、溶酶体和核糖体等多种细胞器均参与了其内源性合成,其中线粒体最早参与形成卵黄颗粒.在卵黄发生的中后期,内质网成为内源性合成卵黄蛋白最主要的细胞器,并最终演化成颗粒较大且有膜包被的卵黄球;溶酶体也在此时期发挥其特有的吞噬功能,通过融合分解线粒体、内质网等胞质细胞器,最终形成一种十分致密的卵黄球.外源性卵黄则主要通过卵质膜形成的微绒毛和微吞饮小泡从卵周隙及滤泡细胞中摄取外源物质而形成.  相似文献   

3.
利用透射电镜技术观察了中华绒螯蟹卵子发生过程中卵母细胞表面和滤泡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显示:从卵原细胞期到卵黄大量合成时期,滤泡细胞逐渐向卵母细胞迁移,细胞膜向外伸出许多突起,胞质中的细胞器逐渐增多,它们与卵黄蛋白物质一同移入卵周隙.到卵黄合成晚期,滤泡细胞逐渐解体.与此同时卵母细胞表面在卵黄发生初期可见微胞饮小泡;卵黄大量发生期出现大量微绒毛;卵黄合成晚期,卵黄膜形成,卵黄膜上出现多条通道,这些结构为卵母细胞吸收来自滤泡细胞的卵黄蛋白物质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4.
中华稻蝗卵子发生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直翅目蝗总科中华稻蝗[Oxya chinesis(Thunberg)]卵子发生过程进行细胞学观察及阶段划分,成虫期卵子发生可分为卵母细胞分化、卵母细胞营养及卵母细胞卵黄形成3个时期,并且可划分为8个阶段:第l阶段,卵母细胞位于卵原区,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前期;第2阶段,卵母细胞增大,滤泡上皮细胞开始出现;第3阶段,滤泡上皮细胞呈扁平状排列为一层包围在卵母细胞外,卵室内有空隙;第4阶段,滤泡上皮细胞呈立方形,卵室内无空隙,胚泡向卵质周缘移动;第5阶段,卵母细胞体积增大,滤泡上皮细胞长柱状,细胞间开始出现空位;第6阶段,卵母细胞胞质周缘有泡状小体出现并有卵黄颗粒积累;第7阶段,卵母细胞胞质内充满了染色较深的卵黄球,卵黄物质逐渐被卵黄膜包被,胚泡膜消失;第8阶段,卵黄积累完成,滤泡上皮细胞分泌卵壳蛋白凝聚固化而成为卵壳。  相似文献   

5.
对鳜鱼(Siniperca chuatsi)卵巢中的卵母细胞发育的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进行观察.按照其生理结构特征将其发育过程分为6个阶段.卵膜在卵母细胞发育Ш时相形成,包括鞘膜、放射膜和卵黄膜.结果还讨论了鳜鱼卵黄颗粒的发生以及与卵膜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北京油葫芦卵子发生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北京油葫芦(Teleogryllus emma Ohmachi & Matsuura)卵子发生过程进行了系统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成虫期卵子发生可明显的分为卵母细胞分化、生长及卵黄形成三个时期,并可分为七个阶段.第一阶段,卵母细胞位于卵原区,进行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前期.第二阶段,卵母细胞核内核仁消失,滤泡上皮细胞开始分化.第三阶段,滤泡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形成单细胞层包围在卵母细胞外,之后滤泡上皮细胞形成双核的柱状体.第四阶段,卵母细胞胞质的周缘有泡状小体出现,随后卵黄小颗粒开始在胞质周缘沉积.第五阶段,卵母细胞积累大量卵黄物质,胚泡膜界限变的模糊.第六阶段,卵黄积累完成,胚泡消失,滤泡上皮细胞又成为扁圆形.第七阶段,卵黄膜和卵壳形成,卵子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7.
通过透射电镜技术研究了东海三疣梭子蟹初产卵巢发育过程中卵巢的超微结构的变化.1)三疣梭子蟹初产卵巢发育过程中卵黄发生期可分为初期和后期;2)卵黄发生初期在7~9月间,此阶段卵黄生成以内源性合成为主,卵母细胞核物质外输明显,胞浆内大量的粗面内质网正在进行卵黄物质的内源性合成;3)卵黄发生后期在10月至第二年4月间,卵泡细胞与卵母细胞的结合阶段,卵母细胞借助卵泡细胞进行外源性卵黄物质合成,卵母细胞与卵泡细胞间的界线逐渐消失,部分卵泡细胞由于胞质大量输出仅见胞核,此时内源性卵黄合成仍然存在;4)排卵后,由于大量成熟卵细胞的排出,卵巢组织存在大量的基膜,残留成熟卵母细胞中的卵黄物质已经解体,卵黄颗粒自中央向边缘逐渐松散.  相似文献   

8.
大鳍鳠早期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鳍早期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 ,发现卵原细胞时期细胞器丰富 ,线粒体发达 ;初级卵母细胞早期 ,可见到卵黄核和颗粒细胞 ,细胞外具有质膜和结缔组织膜 ;初级卵母细胞后期 ,在滤泡层下面可见到放射层 ,该时期线粒体、卵黄核的形态和数量以及细胞膜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中华蚱蜢卵子发生的观察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中华蚱(Acrida chinensis)卵子发生过程进行了形态观察及描述.根据卵母细胞体积及核的变化、卵黄形成、滤泡细胞的形态变化等特征指标显示,可将卵子发生划分为八个阶段.第一阶段:卵母细胞位于原卵区,处于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前期.第二阶段:卵母细胞进入生长阶段,滤泡细胞零星地在其周围.第三阶段:卵母细胞体积变大,滤泡细胞呈单层均匀包围卵母细胞.第四阶段:进入卵黄形成准备期.第五阶段:卵黄形成开始.第六阶段:卵母细胞内充满卵黄,卵母细胞核膜消失.第七阶段:卵壳出现,滤泡细胞呈扁平状.第八阶段:卵子发育成熟.  相似文献   

10.
波纹巴非蛤雌性生殖腺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波纹巴非蛤雌性生殖腺中的卵巢由生殖管和输卵管构成.生殖管反复分枝形成生卵小管和其末端膨大的生殖泡囊状结构.卵巢壁薄,由外膜和内生殖上皮组成.外膜主要由结缔组织、单层上皮和薄层肌肉组成,它有许多延伸物伸入卵巢中把卵巢分成一个个不规则小区(即分枝的管状结构,或卵巢小管).内生殖上皮不断增殖产生生殖带,其中含有卵原细胞等各阶段雌性生殖细胞.卵子的发生可根据卵细胞、细胞核及核仁的大小形态和卵黄积累情况分为:1.卵原细胞期;2.初级卵母细胞期;3.次级卵母细胞期;4.卵黄合成初期卵母细胞;5.卵黄合成中期的卵母细胞;6.卵黄合成后期卵母细胞;7.卵母细胞成熟期.发育早期卵母细胞的核仁出现核仁排出物,较晚期的卵母细胞和成熟卵子的核仁变成双质核仁.本文还报道了波纹巴非蛤卵巢中独特的卵子退化现象.卵巢的发育有季节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食蚊鱼卵子发育过程分为6个时相。第1时相,卵原细胞细胞质较少,核质比较大。第2时相,卵母细胞体积增加迅速,核质比显著减小,细胞质强嗜碱性,滤泡细胞出现。到晚期,有卵黄核及类生长环的出现,这两种结构均和卵黄物质的形成有关。第3时相,卵母细胞嗜碱性减弱,卵黄泡从膜内缘开始出现,逐渐充满细胞质。颗粒层滤泡细胞互相堆积成舌状镶嵌入卵膜,并使放射带凹凸不平,称为镶嵌型滤泡。第4时相,卵母细胞体积增加较快,卵黄泡消失,卵黄物质逐渐充满细胞质,细胞核移至边缘。第5时相,滤泡细胞脱落,成为成熟卵,卵黄物质均匀散布,卵膜极薄。第6时相,未受精卵和滤泡细胞逐渐退化,被吸收。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应用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对受精前后鳙鱼卵透明带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并对鳙鱼热溶性卵透明带抗原在卵透明带上的定位进行了探讨。扫描电镜观察的结果显示鳙鱼卵透明带的表面为筛孔状的结构,整个卵透明带的表面布满直径约0.2μ的微孔。微孔略呈棱格状排列,微孔间的距离约0.8—1。透射电镜观察的结果揭示鳙鱼卵透明带分为外、中、内三层。外层厚约0.3—0.5μ,由颗粒状物质组成。在外层透明带上可见有宽约0.2μ的小裂隙,它是用扫描电镜观察到卵透明带表面的微孔在切片上的表现,裂隙的下端有成团的粗颗粒状物质封闭。外层透明带的外表面有微绒毛样物质复盖。中层透明带较薄,仅约0.1—0.2μ,是由颗粒状物质疏松排列组成。内层透明带最厚,约5—6μ,是由纤细的纤维状物质和颗粒状物质交织而成。其结构呈羽毛状,靠外侧的排列较疏松、靠内侧的排列较致密。受精以后(16—细胞期),卵透明带的表面变相对大皱褶光滑面,筛孔状结构消失,仅留下小量微孔的痕迹。切片上可见透明带各层的厚度相应减薄。其总厚度约比受精前减少一半。外表面的微绒毛样物质消失。内层透明带的结构明显改变。羽毛状结构消失。代之是由粗纤维物质和粗颗粒物质疏松排列组成的结构,并且出现许多不规则的空腔。吸水对照的鳙鱼卵透明带也呈类似的结构改变。但其外层的厚度比受精卵透明带的更薄、内层透明带内侧部的空腔较少,内表面较完整。鳙鱼卵受精后其透明带超微结构的改变主要是由于鱼卵吸水膨胀、透明带物质溶解所致。用扫描电镜观察用抗鳙鱼SZP抗血清或抗鳙鱼SZP—Ⅰ抗血清处理的鳙鱼卵,可见卵透明带表面微孔间区域向外凸出,绒状结构的颗粒变粗大。透射电镜观察可见透明带的外层和内层均有电子致密斑的分布。用对照血清处理的鳙鱼卵的透明带无此现象。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加热提取SZP后的鳙鱼卵透明带可见卵透明带的表面结构变模湖,微孔变得不明显,外层透明带明显减薄,内层羽毛状结构消失,纤维状物质断裂溶解,并出现许多空腔。上述结果证明鳙鱼热溶性卵透明带抗原不仅分布在卵透明带的外层,而且还分布在卵透明带的内层。  相似文献   

13.
滤泡细胞来源于卵巢基质细胞,其发育过程分为:零散卵泡膜细胞期、单层扁平卵泡膜细胞期、多层扁平 卵泡膜细胞期、立方形颗粒细胞期、柱状颗粒细胞期、颗粒细胞分泌期6个时期.多层细胞的滤泡可以分为外膜 层、鞘膜细胞层、粗纤维层、细纤维层、滤泡细胞层5个亚层.颗粒细胞具丰富的微丝、线粒体、内质网、核糖 体,高尔基体也丰富而发达.滤泡细胞具有生成次级卵膜、合成卵黄蛋白并加工成卵黄前体颗粒和中间颗粒、产 生类固醇激素和协助排卵等作用. 卵膜包括初级卵膜和次级卵膜.初级卵膜分为3个亚层,由卵母细胞依次产生的3个亚层最终融合并致密化 形成放射带.而次级卵膜在卵黄合成后期由滤泡细胞产生.  相似文献   

14.
以鲶卵巢为材料,研究了卵巢和卵母细胞发育的形态结构特点。鲶卵巢的发育划分为6期,其卵母细胞相应地划分为6个时相,第一时相的卵母细胞呈原始分化状态,细胞外具一层细胞质膜,第二时相卵母细胞外不仅具质膜,而且还有滤泡膜和结缔组织膜。第三和第四时相的卵母细胞分化明显,由散在的卵黄沉积逐渐形成大的卵黄颗粒。第四时相卵母细胞具有漏斗状的精孔及椭圆形的精孔细胞。第五时相和第六时相分别为卵子形成和退化吸收时相。  相似文献   

15.
锯缘青蟹卵子发生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锯缘青蟹的卵子发生可划分为卵原细胞,卵黄发生前期和卵黄发生期卵母细胞三个时期,卵原细胞核大而圆,卵质稀少,胞器以滑面内质网为主。卵黄发生前的卵母细胞核显著膨大,部分核内可见到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现象:卵质细密,出现核仁外排物和大量的核糖体,粗面内质网,线粒体和自噬泡,卵黄发生的卵母细胞核膜上核孔密集;卵质中各种胞器高度发达,参与形成卵黄粒和脂滴;细胞出现微吞饮活动并形成卵黄膜,细胞外围单层滤泡细胞,本  相似文献   

16.
锯缘青蟹卵母细胞的卵黄发生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锯缘青蟹(Scyllaserrata)卵母细胞的卵黄粒形成是通过多种胞器的共同作用完成的。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是参与卵黄粒和脂滴形成的主要胞器,其演化方式复杂多样:高尔基液泡和胞溶酶体不同程度参与卵黄粒的形成;卵黄粒还可直接在胞质中聚集形成,此外.微吞饮颗粒可参与卵黄合成表明部分卵黄物质也来源于卵母细胞之外.中文讨论了上述结构在卵黄发生中的变化特点和作用。还描述了卵黄粒内一种类似“微管”的微细结构。  相似文献   

17.
卵透明带是包围在动物卵和早期胚胎外的一层非细胞性糖蛋白类结构,精子受体即位于其中,是精卵识别、结合、防止多精子受精、保护早期胚胎发育直至着床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结构。对多种动物的比较研究发现,不同动物卵透明带内精子受体存在着种类特异性,可以特异地与同类精子顶体部的精子受体结合蛋白发生种类特异性结合,从而诱发顶体反应,以及其后的一系列受精反应过程,最后通过皮质颗粒及有关酶反应,导致透明带性质改变,封闭其它精子受体,避免多精子受精的发生。但是,精子受体蛋白结构内也存在部分种间交叉反应,如人与猪的卵透明带…  相似文献   

18.
隆肛蛙卵巢性类固醇激素的免疫细胞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深入探讨两栖动物卵巢内不同性类固醇激素在卵子发育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隆肛蛙不同发育时期卵泡的性类固醇激素雌二醇、孕酮和睾酮进行定位检测。结果 雌二醇在卵黄合成期的卵母细胞和滤泡细胞中表达为强阳性,而在趋于成熟的卵泡中表达减弱;孕酮在卵黄合成期和卵黄合成后期的卵母细胞和滤泡细胞中表达较强;睾酮在各期卵母细胞中的表达均较弱,仅在卵黄合成后期表达略有增强。结论 雌二醇与卵黄合成关系密切,而睾酮和孕酮在卵母细胞成熟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白蚁的品级分化和发育与其性腺成熟有密切的关系,通过对尖唇散白蚁(Reticulitermes aculabialis)卵子发生的研究,为进一步探讨其生殖生理和品级分化的分子调节机制打下基础。方法 取雌性末龄若虫和分飞成虫腹部,Bouin氏液固定,常规石蜡切片6μm,HE染色。结果 卵子发生分为卵母细胞分化期、生长期及卵黄形成期,并细分为7个阶段:第1阶段,卵母细胞处于卵原区进行第1次减数分裂的前期;第2阶段,核仁消失,滤泡细胞开始分化;第3阶段,滤泡细胞包围卵母细胞后成为双核的柱状体;第4阶段,卵黄颗粒出现;第5阶段,卵母细胞积累大量卵黄;第6阶段,滤泡细胞变为柳叶状,卵黄积累完成;第7阶段,卵壳形成。结论 在卵子发生的过程方面,白蚁与其他昆虫基本相同。即:卵黄发生是卵子发生过程中的关键阶段;滤泡细胞在卵黄发生期非常活跃,参与了卵黄的形成,并且有可能直接调节卵子的成熟。  相似文献   

20.
泥鳅早期胚胎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卵裂期,有些线粒体内含有片层状类脂物,或者含有糖原颗粒,有些线性粒体嵴呈同心圆状。在胚胎细胞中也有片层状类的,其中有些片层体内含有黑色糖原颗粒,类似于次级溶酶体;外包一层单位膜的卵黄颗凿起始含无定形的卵黄物质然后卵黄中间出现空泡,不久卵黄颗粒中一粒体,膜性物质核糖体样颗粒,糖原颗粒和小的卵黄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