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是我国目前阶段最重要的战略性决策之一,图书馆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层具有公益性和非盈利性的特点,其产业化的规划路径曾一度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和反对。但是随着图书馆文化产业的不断推进,产业化逐渐显示出了其优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产业化可能是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本文借助泰州市图书馆的实例来阐明图书馆产业化发展道路具有其必要性和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在国家振兴文化产业政策的大背景下,贺州市大力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实现文化强市,建设“区域性民族特色文化中心城市”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从区域和结构的角度,以全国位居前十的文化大省为研究区域,从规模、结构、增长、辐射力、市场和政策环境等6个方面评价广东省文化产业结构. 广东文化产业表现出规模大,对外辐射力量强劲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地域竞争优势,但域内消费能力和政策环境相对较弱. 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及行改革开放之先是广东省文化产业规模效应的良性基础,而省内经济区域差异及居民消费理念、政府投入不足则成为广东省文化产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相似文献   

4.
实地调研以及基于官方最新统计数据的分析发现,福建省文化产业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呈现出主导产业链聚集效应逐步显现,产业发展外向度较高,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成效显著等特征,但也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公共文化事业和文化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文化企业规模较小且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有关部门应立足新时代文化振兴和增强福建省文化自信战略高度,结合本省区域文化及闽台文化交流合作的独特资源特色和优势,从文化产业发展需求侧和供给侧角度精准施策,提升民众文化消费能力,引导市场主体提供适销对路的各类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充分发挥山海区域协作优势,促进福建省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融合发展,进而带动全省文化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
文章阐述了江西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了江西区域特色文化资源整合的必要性,从以地域文化为依托,构建区域特色文化信息识别系统;以产业集群为框架,整合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以"一带一路"为契机,进行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等方面,论证了江西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化发展资源整合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朱守会  赵得成 《甘肃科技》2010,26(24):11-13
甘肃省自然地理特征多样,民族众多,地域文化多元,虽说地处西北自然环境和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的地区,但在许多方面都有其地域性的特色和优势,这些特色优势是发展地域文化产业的先天条件。然而,如何利用好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优势,突破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搭建好甘肃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台,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从传统地域文化挖掘、人力资源建设、舆论引导和政策支持等方面进行了策略研究。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芜湖整合资源,深化改革,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促进了区域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社会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芜湖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探讨了其发展模式,即"政策引导+文化品牌+产业链".总结了其发展经验:深化体制改革,加强政策引导;打造文化品牌,拉动文化消费市场;构筑产业集群,形成孵化和规模效应;注重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8.
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背景下,修正和补充波特的"钻石模型",分析西藏文化产业竞争力的支撑要素和制约因素,提出西藏摆脱资金依赖、技术依赖的传统发展路径,实现跨越式发展文化产业的四大战略:借助旅游业为主导的"外需牵引",拉动文化产业的"内生增长";通过文化创意促进文化资源的资本转化,将西藏的资源优势转变为资本优势;加强文化事业建设,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政府主动培育,推动文化产业空间集聚,产生极化效应。  相似文献   

9.
地域文化与文化品牌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域文化是以地域为基础的文化,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文化品牌是文化产业品牌化的结果,依托着地域文化,是地域文化的精华,并具有唯一性。文化品牌的建设就是要在研究地域文化特征的基础上,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引导大众,而不是一味顺应地域大众的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10.
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的重要载体。文化产业园区品牌塑造要秉承凸显比较竞争优势、凸显区域文化传承与文化再造功能两个层面。文化产业园区品牌塑造的核心在于制定完整的品牌营销战略规划,需要在文化产业园区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品牌定位。在文化产业园区品牌塑造过程中政府的角色与行为至关重要,需要在治理模式创新、招商管理、园区选址规划、文化艺术氛围营造等方面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今社会,文化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力,是国家和地区间进行激烈竞争的要素之一.通过整合文化资源来发展文化产业,能使其成为国家和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宁夏沿黄城市带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文章从文化产业的发展背景出发,分析了宁夏沿黄城市带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而初步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的构想和措施,以期能使沿黄城市带的经济、社会、文化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王强  李睿 《科技信息》2007,(36):6-7
分析了城市文化产业化的内涵及结构框架,以及我国城市文化产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城市文化产业化的发展要求,提出了城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对打造城市文化产业品牌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地域文化是地域发展的重要软实力,其价值观基础是区域实践的重要指向,而"本地性"、"独特性"则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首要而基本的特质,这一特质如何转化为地域经济发展中的文化产业,从而形成引擎效应,这正是文化的功能所在。重拾赣鄱地域文化的深层自信,并非易事。推动并实施赣鄱产业文化建设,从而带来赣鄱地域的文化生产力大发展,亟须讲求思想方法论。要让我们这个极富悠久历史与生态资源的文化在现代条件下跃入"优势文化"之列,必须重掘自身文化历史的深厚底蕴,大力发展当代江西的文化产业,并由此而培育出全国知名的可跨地域合作的大型文化集团,从而真正提升出赣鄱地域的文化软实力,并打造出一种有特色的且可持续发展成长的赣鄱地域"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对文化创意产业的研究成为当前文化研究工作的热点,其目标是为了更好的发挥文化产业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本文分析了福建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所具有的丰厚的地域文化资源及其他有利条件,指出为配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具有的区域物流优势.通过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与物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指出文化创意产业能为物流业的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极大推动福建省物流行业的发展,同时物流作为配套服务产业,能有力支撑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最后,对福建省文化创意产业与物流产业在未来能更有力的结合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文化产业更好更快地成为攀枝花产业转型战略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本文利用SWOT分析法,对攀枝花文化产业发展的内部条件(优势、劣势)以及外部环境(竞争、威胁)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定位、文化市场主体培育、文化经营管理及专业技术人才支撑、文化企业和产品品牌打造四个方面提出了攀枝花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地区形成民族特色经济和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16字保护工作方针十分明确.充分利用其经济价值,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发展为优势文化产业和特色经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特色发展并使其发展“反哺”非遗保护.  相似文献   

17.
从战略高度重视和推动东北地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应充分认识东北地域文化所面临的中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所带来的机遇,认识东北地域文化面临的挑战。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促进东北地域文化的发展繁荣,必须利用东北文化优势,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背景下有效地组织发掘和利用东北地域文化资源,整合东北地域文化,开创东北特色的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8.
略论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文章以西藏文化产业的区域特色为基点,对其进行了SWOT分析评估,提出了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文化生态特色、文化意蕴为先导,努力探索西藏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科学方向。  相似文献   

19.
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仅在文化资源这一低级要素上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而在人力资源、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产业基础等方面存在明显劣势.将比较优势转变竞争优势、培养新的比较优势、加强与区域内外合作是成都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同时,还需要实施文化产业人才战略、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等策略,才能促进成都市文化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  相似文献   

20.
节庆文化活动的产业化发展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在新时期、新阶段的必然选择.在山西省委省政府着力解决如何把山西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这些重大问题之时,作者选取临汾的各市县作为重点调研地区,对于在文化产业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市县节庆文化活动的产业化发展进行实证研究.各市县各具特色的节庆文化活动是如何进行产业化发展的?产业化进行的程度如何?有什么新理念、新思维和新路径?或者形成了什么样的新模式?还存在哪些问题?作者通过实际考察、案例研究、理论研究和综合分析,对以上问题在理论上做出回答,为山西省发展市县节庆文化产业、打响城市品牌、发展区域经济、提升城镇影响力提供理论支撑和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