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学校道德教育的强制性、灌输性压抑了学生道德学习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传统学校道德教育的封闭性、限制性阻碍了学生道德学习的开放性和生成性;传统学校道德教育忽视了学生道德学习的实践性和发展性.探究性道德学习则彰显了学校道德教育的本体价值,突出了道德实践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实现了学校道德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构建了以自我教育为核心的道德教育方法体系,并使学生学会了交往与合作.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活取向”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之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其核心价值是实现了课程向"生活世界"的回归,而这种回归意味着综合实践活动是"在生活中、通过生活并为了生活"的课程,由此也决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设计必须以"生活"为取向。我们要基于"生活世界"对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进行设计,引导学生从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出发,挖掘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关注学生的体验,以完善学生自我人格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实施生态道德教育,是生物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任务和要求,结合教学实践和他人经验,本文提出了在生物教学中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创造"培养知情的态度"为焦点;校内课外活动注意培养学生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约束自己的不良生态道德行为;主题班会注意培养学生积累生活经验,掌握道德规范培养以及自我教育的能力;社会实践主要培养学生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技能,形成良好的生态道德习惯;法律法规教育过程中注意教育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的生态道德行为。  相似文献   

4.
传统道德教育的低效,主要是因为其脱离了道德主体、远离了现实生活、背离了义利关系,违背了道德为人而存在的本质,过于意识形态化.道德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主体性的活动,有赖于道德主体的自主选择和自我建构.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回归学生主体,直面真实生活,在尊重个人利益的基础上实现道德对学生主体的指引和感召.  相似文献   

5.
培养社会需要的品德高尚、智能充分、身心健康的建设者,是中等职业学校知识技能教育与道德教育合目标的体现。现实中道德主体对道德规范的合理性和重要性认识的越深刻,主动程度就越强,品质形成的质量就越高。本文分析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道德现状以及道德发展的一般进程,提出道德品质的升华,关键在于学生的道德自觉。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对技工教育的要求越来越全面化,由过去单一的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已逐渐延伸到了核心能力。核心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而沟通能力恰恰又是各项能力之首。核心能力是其他能力形成和发生作用的条件,是承载其他能力的基础,它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迁移性,其影响辐射到各个领域,对人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影响极其深远,是技校学生今后职业生涯中必备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道德问题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网络文化的冲击,大学生道德品质出现"滑坡"现象,表明社会的道德教育乏力.目前,社会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宣传和说教等方式进行理论的灌输,但这些积极的应对措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道德滑坡问题.道德教育是在社会教育包括学校教育(他律)和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律)二者交互作用中完成的,其中,大学生的自律是其中的决定性环节,大学生只有通过内省、慎独、自我磨练等方式,并审视自身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建立自己的学习型社团,在集体中反思自己,同时树立正确的网络观,摆脱虚幻的而进行实实在在的大学生活,才能达到人格的升华.  相似文献   

8.
本从教育交往行为理论进行审视,道德教育要走出当前的困境,交往行为双方的话语必须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与道德现实的客观世界的关联要满足真实性的要求;二是与道德规范设计的社会世界的关联要满足正当性的要求;三是与个体表达的主观世界的关联要满足真诚性的要求。作认为道德教育的变革要回归到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9.
该文分析了在目前社会现实和企业的需求下,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方向:转变教育观念;将德育教育融合在职业核心能力教育中。发挥班主任的积极性,通过班会,以分组竞争激励方式、事务项目承载,让全体学生参与、全神贯注其中,在辩论中明理、在挫折中知返、在激励中奋进、在行动中历练,得以全程全面培养提高全体同学的职业核心能力与素质。  相似文献   

10.
张金辉  林萍  陈丽君 《科技信息》2010,(35):J0028-J0028
人的和谐和社会的和谐是人类在个体和社会两个维度上的最高理想,加强道德教育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之一。学生是未来建设和谐社会的骨干力量是承载家长高期望值和社会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本文通过和谐德育活动,使学生正确选择职业,实现个人职业发展,成为社会合格的建设者。  相似文献   

11.
公正伦理和关怀伦理为道德教育提供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柯尔伯格公正伦理的研究对象为男性,其理论关注独立个体的道德推理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试图论证道德原则在道德判断中的重要性,主张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难题交给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公正评判委员会裁决。而吉利根和诺丁斯在道德教育中发出"不同的声音",她们认为道德教育应该从"人的最基本需求"——关怀出发,通过具体道德情境中差异性主体间的交谈、对话、实践等方式在人际关系中构建"关系自我"。公正伦理和关怀伦理在道德教育中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为我国道德教育的连续性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道德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方面。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好坏,关系着我国人口的道德素质,也关系着我国社会的风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和我国的盛衰兴亡。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必须坚持陶行知先生提倡的生活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只有坚持生活教育才能取得好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效果。社会主义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无产阶级集体主义为原则的道德。它是无产阶级长期生活  相似文献   

13.
孙风强 《科技资讯》2014,12(24):221-222
现实的社会化生活是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诚信观念作为重要的道德教育价值也不能例外.大学作为一个社会基础单元承担着个体社会化的中转站的职能,离开了现实的社会生活,将会导致诚信教育的真空并最终导致教育目的的落空.大学生现实的社会生活环境是进行诚信道德教育的出发点,而诚信教育的感召力来源于个体自身的欲求,社会化背景下社会欲求需要与个体欲求结合:个体欲求、社会欲求以及补偿机制和教育手段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金虹 《科技咨询导报》2014,(24):220-220
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指高职学生持续不断地获取运用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完善其个性的能力,与时俱进地调整自身的行为方式,提升自我生存发展质量与层次,实现自我全面发展。高职教育既要发展学生的技术技能,又要培养学生在今后社会竞争中的长远需要继续发展能力。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能力是高职教育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李丽英 《广东科技》2014,(10):221-222
技工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技工院校学生进入学校的那一刻就已决定了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是良好人际交往的必要条件。对学生开展礼仪教育,将有利于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有利于学生进入企业后迅速适应和发展,有利于学校更好地进行思想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16.
新建本科院校的文化特质具有自身特征、有着自身独特的象征符号系统,也具有对地域社会适应的变动性。由新建本科院校文化的应然功能出发,发现当前新建本科院校存在着核心价值体系特色不够、象征符号系统模糊、自我变迁能力较弱、文化影响能力有限等问题。由此,要以理想文化为目标,分析现实文化与理想文化的差距,营造相关群体发挥能动性的环境氛围,以实现新建本科院校提高其文化育人能力的本然目标。  相似文献   

17.
道德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学生高尚道德品格的重要手段,但在组织和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自我道德修养,必须重视道德教育与学生自我道德修养的互动关系,道德教育能够适应学生道德修养的内在要求,是道德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8.
体验是情感的体验。道德教育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情感体验实现道德内化。所以,道德教育应以情感体验为起点,引导学生在生活世界中和主体间的理解中提升德性,从而达到德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李勇 《科技信息》2013,(22):1-1
美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哲学批判素养及运用哲学方法阐释经验生活的能力。本文以习见的愚人节为例,用文化哲学视域予以涵纳,可以视之为人类自我批判—自我觉醒的"易"性和"哲"性思维的表征。其中,"易"性精神是通过对社会既成规范的"否定"实现;而"哲"性意识则通过对个体理性的"否定"唤醒。"易"性精神与"哲"性意识共同开启了愚人节背后处于休眠状态的"哲性品质",这一开启工作有赖于其批判精神的参与和支持。  相似文献   

20.
孙晓红  王莹  边立涛 《科技信息》2009,(13):136-136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德育为先”意义重大而深远,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道德教育规律。但是现实的大学道德教育仍属工具性教育,德育工作也常常遇到德育现状与客观环境的变化不相适应的矛盾,现实中的德育工作远远达不到人们和社会的期望,令人忧虑。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大学的德育工作应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帮助青年学生心灵的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