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活动,而空间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抽象概念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结合大量的语料,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对比分析了空间维度词"深"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投射。结果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深"的隐喻投射主要集中在时间域、颜色域、社会地位域和程度域。  相似文献   

2.
赵学德  王晴 《长沙大学学报》2011,25(6):101-103,113
人体词"舌",对应英文词"tongue",在漫长的语言演变过程中,主要借助隐喻和转喻的作用,其语义均由原型义延伸变化,产生了如下义项:基于突显和邻近原则的"言语"、"性格"、"情感"转喻所指;基于形貌相似的"舌状物"隐喻所指;基于隐喻转喻互动的"实体"隐转喻所指。上述语义转移是一个以辐射型为主、连锁型为辅的综合型过程,其中"功能特征"是主要的词义取象源。数据统计表明"tongue"功能表达要多于"舌"。  相似文献   

3.
认知语言学认为,方位隐喻在人类的认知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许多抽象概念都是通过方位隐喻才得以构建的。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出发,系统地对比分析了"LOW"/"低"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隐喻映射,结果发现:英汉两种语言中与"LOW"/"低"有关的方位隐喻映射主要集中在情感域、数量域、社会地位域、声音域、社会评价域和时间域,两者之间表现出一种同异并存、同大于异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张琼 《科技信息》2010,(26):I0156-I0156
在英汉习语中,存在不少与"手"、"掌"或"指"有关的习语。它们既有相同之处,但使用的侧重点和意思又有所差异。本文从隐喻认知角度对英汉"手"的习语进行对比分析,并试图找到产生隐喻差异的原因。这不仅反映了"手"这一人类最重要的器官所表示的隐喻意义与文化的共同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它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地位,反映了文化、隐喻及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全权 《科技信息》2009,(32):158-158,161
许多字典和书籍都把be deeply in debt译成"债台高筑",一直以来,这已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译法。然而,从隐喻特别是容器隐喻的角度看,英文与中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象:be deeply in debt是陷入其中,而"债台高筑"则是凸起于地面上。本文通过分析be-in-something关系的容器隐喻及其已有的对应翻译,力求找到be deeply in debt的新译文。  相似文献   

6.
王丹 《科技信息》2010,(8):131-132
隐喻研究传统上局限于修辞层和语言层,近二十多年来,隐喻研究在认知领域上的发展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同。Lakoff&Johnson的"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角度拓宽了隐喻的研究范围。本文根据国内外专家对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人体词汇的研究,使用英汉语料,对"头"词语进行认知分析,构建其隐喻框架,阐释其同异性。  相似文献   

7.
周玉亮 《科技信息》2010,(30):177-177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帮助人们更好更清晰地了解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重要的认知工具。本文通过分析莎士比亚作品《罗密欧和朱丽叶》中"爱是旅程"、"爱是植物"、"朱丽叶是太阳"的爱情隐喻模式,从认知角度来论证隐喻的本质和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8.
出于人类认知方式和生理结构的共性,英汉语中普遍存在"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关系隐喻,但汉语中存在着英语中没有的凸显尊卑差异的亲属关系隐喻,呈现出英汉语民族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不同的概念化方式。  相似文献   

9.
隐喻能在其发送—接受者之间造成一种亲和关系,具有独立于认知和审美的价值,可以"达成一种亲和感"。分析了隐喻亲和功能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隐喻亲和功能具有影射性、暗示性、内向性、娱乐性和排他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中国翻译理论中常见的翻译隐喻有"媒婆"说、"锦绮"说、"化境"说和"临画"说等。将翻译比作临画比较贴切,然而国内的译论家在使用这一隐喻时加上了不必要的限定,将临画限定在相同的素材和法则之内,反而使问题不易阐述明了。去掉多余限制并完善后的"临画"说理论,将翻译比作用不同的画法来摹拟原画,其工具方法上的不同更贴近于翻译语言...  相似文献   

11.
刘昂 《科技信息》2011,(12):I0170-I0170,I0172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现象,还是人类以一种事物去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的心理映射过程。隐喻研究从修辞学到认知语言学的转向,为隐喻的翻译研究带来诸多启示,尤其是诗歌隐喻翻译。诗歌隐喻翻译对译者来说是重点之一,因为诗歌中无处不存在着隐喻。本文以Lakoff的概念隐喻为基础,通过对"旅夜书怀"两个译文的对比分析,试图探讨原著与两个译本反应的心理映射是否一致,为隐喻翻译的策略和评价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隐喻翻译教学模式是指在翻译教学实践过程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英语专业学生进行隐喻思维能力的训练,以隐喻认知的相关知识为理论依据,通过对句段、篇章隐喻翻译的教学讲评、学生的亲身实践和测试评估等形式,以提高学生翻译技能为目的的一种教学培养模式。通过对"隐喻翻译教学模式"的内容与途径、价值及意义、实践探索三方面进行梳理,以期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教育教学模式,希冀能对翻译教学有所裨益和启迪。  相似文献   

13.
隐喻式和一致式的认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式和一致式是语法隐喻理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系统功能语言学认为,语法隐喻发生在语法层面,是表达相同意义的语法范畴发生了转换。从认知的角度看,语法隐喻反映了经验的重新建构,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机制。隐喻式有助于我们对语篇既定意义的有效识解,有利于认知效果的获得。许多隐喻式相当于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中的"非范畴化"动词,而一致式则相当于原型的最佳代表。  相似文献   

14.
"没完"经历了由短语"没+完"到复合词"没完"的演化过程。而隐喻、重新分析和推理是"没完"语法化的主要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15.
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空间隐喻是以空间概念为始源域向其他目标域进行映射进而获得引申和抽象意义的认知思维过程。壮英方位词"上/下"在范围、社会地位和价值取向,"前/后"在时间、社会关系和事物排序,"里/外"在亲疏关系和心理情感等喻化思维中体现了类同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6.
"草蛇灰线"是中国小说艺术中一个独特的创造,经由曹雪芹的意匠经营,将之发挥到一个超迈往古的神奇境地。结合《红楼梦》评点史料,梳理"草蛇灰线"在书中的作用,可将《红楼梦》之"草蛇灰线"分为隐线、隐喻、隐设三种。  相似文献   

17.
"美国梦"是美国人集体无意识的结晶,蕴含深刻的文化意义。美国语言是美国民族文化的符号,是美国人思维和梦想的源泉,具有诗性和隐喻的特征。借助隐喻思维,人们不仅能够从美国语言中透视"美国梦"的文化内涵,而且能够重新审视语言在一个民族文化延续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启示我们只有树立民族语言意识,维护和发展民族语言,才能拥有自己的文化和主权。  相似文献   

18.
王丽姝 《科技信息》2010,(20):I0183-I0184
有关"头"词语在英汉语中占有重要位置.本文通过认知手段(转喻、隐喻)对共时语义范畴"头"词汇进行分析,探索其内部认知机制,解释人类对客观世界构拟的相似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王萱 《科技信息》2009,(30):129-129
本文总结了传统译论对作者和译者关系的隐喻,利用女性主义批评的"双性同体"概念,提出了发挥译者主体性,实现作者和译者共生共荣的"双性同体"新关系。  相似文献   

20.
山西民间剪纸艺术以其"言志寄情""意象寓意""以意构象"的造型,成为了赞美爱情、讴歌生命、祈求吉祥、热爱自然的隐喻象征符号,她是经过历代"真""善"和"美"的积淀、升华而逐步形成的对生命、对自然的礼赞,充分寄托和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